中药局部外敷联合内服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评价

2019-05-13 01:14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内服盆腔炎妇科

宋 俊 霞

(延津县人民医院产科 新乡 453200)

本研究为明确中药局部外敷联合内服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对一组慢性盆腔炎患者实施单纯中药内服治疗,而对另一组患者采取中药局部外敷联合内服治疗,现报道两组整体疗效以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慢性盆腔炎患者共76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成研究组、对照组,均38例,其收治时间2015年1月~2017年7月。研究组患者年龄为21~55岁,平均年龄为(34.95±3.36)岁;病程是5个月~7年,平均病程是(3.86±0.35)年;病史:孕产史23例,急性盆腔炎史10例,宫腔操作史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2~55岁,平均年龄为(34.38±3.15)岁;病程是7个月~7年,平均病程是(3.94±0.29)年;病史:孕产史22例,急性盆腔炎史11例,宫腔操作史5例。两组患者病程、年龄、病史等提示其无差异(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患者有下腹坠涨、腰骶部酸痛等症状,在性交、劳累、排便、月经期间加重,并伴发月经增多、低热等症状,结合妇科检查可明确诊断为慢性盆腔炎;②临床资料完整;③依从性良好,主动配合治疗与复查者;④认知与沟通功能正常。

(2)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或者近期准备妊娠者、哺乳期女性;②合并心肝肺肾以及造血系统严重病变者;③拒绝合作或者无法合作者;④对本研究所用药品过敏,或者近期服用过同类药物者。

1.3 治疗方法

研究组患者采取中药局部外敷联合内服治疗方案:(1)中药局部外敷:处方为伸筋草、透骨草、丹参、千年健、附块、赤芍、莪术、三棱、桂枝、皂角刺、白芷均15g,追地枫、鸡血藤均30g;以清水充分浸润后,包裹以数层纱布,入锅隔水蒸20min,取出,放凉到适合温度,以厚毛巾包裹药包,在患者患侧下腹部热敷,每日早晚各热敷1次;(2)中药内服:基本处方为当归、桃仁、赤芍、川芎、茯苓、牡丹皮、川牛膝、党参、延胡索、贯众均15g,甘草6g,黄芪30g;随症加减:小腹疼痛明显者加入乌药、没药、乳香均10g;带下量色黄、多者,加苍术10g、薏苡仁15g;经期腹痛者加用五灵脂、蒲黄、香附各10g;附件区域有炎性包块者加用莪术、三棱、皂角刺、夏枯草各10g;腰骶酸痛者加用杜仲、续断和桑寄生各15g;每日1剂,取汁300ml,分两次温服。

对照组患者单纯采取中药内服治疗,其给药剂量、疗程等同研究组。

两组患者均坚持治疗15d,其中女性在经期停药,经期结束后继续原来的疗程。

1.4 观察指标

(1)观察患者炎症包块、腰骶酸痛等体征与临床症状变化,结合妇科检查以及停药后复发情况,评估其整体疗效。

(2)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即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定慢性盆腔炎症候评分标准:腰骶部以及下腹酸痛者3分,带下增多者1分,低热疲乏者1分,经期腹痛这1分,子宫活动受限和压痛者5分,子宫两侧或一侧有片状增厚和压痛感者5分,输卵管呈现索条状压痛者5分。病程每增加一年者0.5分。

1.5 疗效判定标准[2]

(1)显效:体征与临床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正常,停药后1个月无复发;(2)有效:体征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妇科检查提示好转;(3)无效:体征与临床症状以及妇科检查结果未达上述标准。整体治疗有效率=(有效+显效)/总人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实行t检验、χ2检验。以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整体疗效

研究组患者整体治疗有效率是94.74%,高于对照组的78.95%(P<0.05),见表1。

2.2 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无统计学比较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整体治疗有效率比较[n(%)]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整体治疗有效率研究组381620294.74对照组381218878.95χ24.145P0.042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研究组13.31±1.686.13±0.46对照组13.29±1.758.95±1.03t0.05114.427P0.4800.000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作为妇科多发病、常见病,属于急性盆腔炎,多因未能得到彻底、正规、有效的治疗,或者体质较差、病情迁延所致,其发生率在近几年来有持续升高趋势,应高度重视,积极治疗[2~3]。现阶段,抗生素在临床上的不合理应用,致使耐药菌株日渐增多,西医抗生素治疗本病的效果受限,人们逐渐开始倾向于中医治疗[4~5]。

祖国医学中并无“盆腔炎”的病名,可依据其症状归为“带下病”、“痛经”等范畴,认为本病是因产后或者行经致使胞脉空虚,湿热下注胞宫,热血互结,阻滞于胞脉,导致胞脉血气不畅,壅于下焦,损伤血脉所致,属于本虚标实之症,应以扶正祛邪、化瘀散结补气为治则。中医药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已有几十年历史,并累积了丰富经验,医者多主张采取中药内服、中药局部外敷联合治疗,认为其效果优于单一用药,但具体情况如何,需作进一步分析。中医内服药中薏苡仁、茯苓、党参、延胡索等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消肿散结之功效,配合随症加减治疗,可进一步优化用药疗效;同时,运用温经通络、消炎散结、祛瘀活血的中药局部外敷疗法,可促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者病变部位,经皮肤直接吸收、渗透,促使药物循经入络,改善其盆腔血液循环,有效抑制其纤维组织增生,促使炎症吸收、消散,减轻其局部郁结。因此,中药外敷、内服联合治疗本病的效果更佳。

结果提示,研究组整体治疗有效率较高,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印证了上述观点,并彰显了中药局部外敷、内服联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内服盆腔炎妇科
Effects of Fuke Qianjin Formula on hormones and their receptors and metabonomics study in uterine fibroids model rats
秒懂妇科体检报告 这个可以有!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浅谈妇科中急腹症的临床治疗
中药内服配合药浴治疗小儿湿疹90例:附单用中药内服30例对照
中药内服、外敷联合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58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48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观察与护理
PBL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