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不同扫描序列在脑小血管病合并微出血灶患者诊断中的价值

2019-05-21 01:15李建浩杜飞舟于红梅李运明
西南军医 2019年3期
关键词:径线脑微血管病

李建浩,蒋 锐,杜飞舟,于红梅,李运明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1]是指由于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其临床表现较为多样,可出现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皮质下白质病变、脑微出血或微梗死,因此诊断多依赖实验室和影像检查。脑微出血是CSVD标志性影像学表现之一,快速准确地发现脑微出血灶对于及时诊断CSVD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技术的兴起,大大提高了脑微出血灶的检出率[2,3]。为了评价这项技术在CSVD诊断中的应用,优化扫描方案,本研究选取了西部战区总医院医学影像科2018年3月至2018年7月临床诊断为CSVD的患者,探讨MR不同扫描序列在CSVD合并微出血灶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西部战区总医院医学影像科2018年3月至2018年7月临床诊断为CSVD的患者66例,其中男43例,女23例,年龄47至83岁(68.17±9.08岁)。

1.2检查方法 采用超导核磁共振仪(飞利浦Achieve3.0T)。患者取仰卧位,头部线圈。

扫描T1WI(A组)、T2WI(B组)、DWI(C组)及SWI序列(D组),参数设置如下:

T1WI:IR+TR/TE2000/20ms,FOV230X230mm,层厚6.0mm,层间距0.6mm。

T2WI:TR/TE2000-3000/80ms,FOV230X230mm,层厚6.0mm,层间距1.0mm。

DWI:TR/TE2193-2788ms/83-105ms,FOV230X230mm,层厚6.0mm,层间距0.6mm。

SWI:FA10、TR/TE13-15ms/18-21ms, FOV220X220mm,层厚1.2mm,层间距0mm。然后将原始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利用最小密度成像原理建立厚层SWI图像,层厚20 mm,层间距0mm。

脑微出血灶在T1WI、T2WI序列图像上表现为斑点状低信号。在DWI和SWI序列图像上均表现为小结节、类圆形低信号影,边界清晰,直径约2.0-10.0mm不等。

1.3图像分析 由两位神经影像医师分别独立阅片,计算同一患者在上述序列图像上诊断为微出血灶的点状、小结节状低信号的数量和大小,并排除海绵状血管瘤、钙质沉积以及血管畸形。

1.4统计分析

SWI检查与其它检查比较,组间微出血灶检出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同一患者检出病灶数量及同一微出血灶测量值差异比较采用配对数据t检验进行。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2结 果

2.1微出血病灶阳性率差异 66例CSVD患者分别采用4种MR序列进行扫描,结果(见表1)显示,TIWI检查未发现阳性病灶患者,T2W1、DWI和SWI检查发现的阳性病灶患者人数依次为11、24和41例。卡方检验结果显示,SWI检查与其它3种序列比较,发现的阳性患者数量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

表1 T1WI、T2WI、DWI和SWI序列发现脑微出血阳性率

2.2微出血病灶数量差异 比较4种扫描序列发现的阳性病灶数量,结果(表2)显示,T1WI序列未检出病灶,T2WI序列、DWI序列和SWI检查序列分别检出脑微出血灶14、67和241个。配对数据t检验结果显示,SWI检查与其它3种序列比较,平均每例患者检出的病灶数量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

表2 不同检查序列发现脑微出血灶数量比较

2.3微出血灶径线差异 比较T2W1发现的微出血灶在T2WI、DWI和SWI序列上的大小及边界差异,结果(见表3)显示,微出血灶在T2WI序列呈点状低信号,边界尚可,径约1.1~4.2mm(2.06±1.06mm)。DWI序列呈小结节状低信号,边界较清,径约2.5~7.4mm(4.06±1.36mm)。SWI序列呈小结节状低信号,边界清晰,径约3.0~7.8mm(4.90±1.26mm)。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SWI检查与其它2种序列比较同一微出血灶最大径线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对同一微出血灶,SWI序列所测径线明显大于其他序列,且边界清晰,容易检出。见图1。

表3 同一微出血灶最大径线在不同序列的差异

3讨 论

脑小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脑部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卒中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认识到“小血管病可引起大问题”。由于该病起病较为隐匿、多数情况下发展非常缓慢,存在“寂静现象”,诊断非常困难,极易漏诊。以磁共振为主的影像学检查,是脑小血管病诊断的重要手段,脑微出血为其重要标志性改变。TIW1、T2W1均为MR扫描常规序列,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也是近年来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常用序列,但临床实践中,上述常规手段用于脑小血管病微出血灶的诊断极易漏诊。SWI序列近年来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和普及,对脑微出血灶诊断非常敏感,在CSVD诊断中的价值逐渐受到认可和重视。

本研究比较了SWI序列与常规TIW1、T2W1和DWI序列在CSVD患者微出血灶的诊断中的差异,结果显示,SWI序列较常规检查方法具有以下显著优势:1.阳性率和病灶检出数量明显高于其它3种方法,提示SWI检查方法的诊断敏感性明显优于TIW1、T2W1和DWI方法;2.对于同一病灶,SWI序列所测径线明显大于T2W1和DWI序列,病灶更易检出。3.SWI序列利用最小密度成像原理,病灶边界显示更为清晰,病灶更易检出。因此,应用SWI序列对可疑CSVD患者进行检查,不易漏诊。这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5,6]。

通过图像比对可以看出,T1WI序列微出血灶呈点状低信号,边界不清,与周围脑组织信号差异较小,且与腔隙性脑梗死灶改变基本一致,在无其他序列对照情况下基本不能分辨。本研究中未能通过T1WI序列发现微出血灶。T2WI在微出血灶诊断方面稍优于TIWI序列,其病灶呈点状低信号,边界尚可,但一般直径小于2.0mm。由于病灶显示太小,边界欠清,较难分辨,不易发现。DWI和SWI序列图像上微出血灶均表现为圆形、卵圆形低信号影,边界清晰,径线明显大于T2W1序列。但DWI序列部分病灶与陈旧性梗死灶相似,需结合T2WI序列判定;部分病灶较小、信号差小而不能判定,也容易遗漏。

SWI序列在微出血灶诊断中的优势与其成像原理有关[7]。SWI技术利用血液中含铁血黄素等引起磁场中物质的磁敏感性差异,使微出血灶与周围组织产生明显的相位差,将微出血性病变显现出来,同时,SWI序列利用最小密度成像原理,病灶边界显示更为清晰,病灶更易检出,不易漏诊。因此SWI序列在脑微出血灶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推荐对拟诊为CSVD的患者常规应用该序列进行扫描。即使是在T2WI和DWI序列已经发现微出血灶的患者也应加做SWI序列,明确诊断。

猜你喜欢
径线脑微血管病
二维超声房间隔平面切面扫查在诊治房间隔缺损中的应用价值▲
《心肺血管病杂志》
脑微出血的研究进展
脑微出血及其与抗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血管病杂志》稿约
改变七个习惯 防住六成血管病 我国首次针对生活方式与血管病关系的调查显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
乳腺实质性病变的MRI定位研究:俯卧位与仰卧位对照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