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妞变形记

2019-06-22 02:57郑国芬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寿光市李老师习作

文|郑国芬

渴望成长

刚参加工作的我,带着对未知的好奇,不断地蓄积成长的力量。

书到用时方恨少。初登教师岗位,我依靠着在师范学校的所学知识摸索着、实践着。在这个过程中,我很快就感知到了自己知识体系的单薄,开始海绵吸水般地阅读。没有文学滋润的心灵是干涸的,没有文学滋养的沃土是没有激情的。一名语文教师怎么可以不热爱文学作品呢?在安静的乡村小学,我读散文,读小说,读国内外名著。作家用贴心的文字给我的生命注入了生机,为我以后灵动的课堂语言奠定了基础。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困惑也越来越多,我又开始阅读教育类专业书籍,阅读优秀教师的心得,为教学工作找理论支撑,找科学方法。自己尝到阅读的好处后,开始带领学生阅读,一起从书中寻找自己的“黄金屋”。

除了阅读,系统的学历进修也让我受益匪浅,既增长知识又磨砺心灵。我参加了汉语言文学本科的自学考试。尽管枯燥的应考学习有些乏味,但对知识的渴望让我用一科科的成绩征服这座高山,一次次的夜读让坚韧成为我的骨血,让学习成为我的生活。这些历练为我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回想那些年,没有荣誉,没有证书,没有关注,只有与书籍做伴,与学习为伍,默默丰富和强大自己;没有老师指引课堂,我就从书中寻找导师,于永正老师的课堂语言和课堂机制都为我提供了学习、借鉴的范本。在模仿基础上,我对自己的教学和课堂不断思考,慢慢沉淀,教学业务能力不断提升。

萌芽破土

厚积薄发,功夫不负有心人。

2008年,寿光市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李凤君老师走进我的课堂,为我的课堂带来一缕清风。李老师带领我们搞课堂教研,我在兴奋和忐忑中努力成长着。那一年,我被评为寿光市小学语文教学能手。2010年参加潍坊市小学语文优质课竞赛,获得二等奖。同年,为寿光市青年教师做示范课,赢得与会专家的好评。

2011年对我来说是一个突破年。寿光市世纪教育集团毕英春校长召开关于“1+X”主题教学研究现场会,李老师指定我和毕校长接力。我执教预习指导课,毕校长执教精读引领课。这对于我这个“土里刨食”的乡村老师来说是极好的机会,更是巨大的挑战。我虽然对教育充满热情,不懈地追求,可是之前毕竟没有师傅带我研究过课堂模式,生怕上不了台面,影响活动效果。李老师和毕校长带着我,反复磨课,反复设计,反复修改,反复试讲,一次次地推倒,重来,再推倒,再重来。为了练习语言,我对着镜子一遍遍地试讲,举手投足尽力做到完美,直至深夜我还独自一人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写教学设计……功夫不负有心人。活动圆满结束,我的课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而我忐忑的心也终于落了地。

茁壮成长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我逐渐走进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范围。写作文一直是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一到作文课,学生就挠头皮、皱眉深思而不得解。在“作文生活化,生活作文化”理念的影响下,我开始带领学生照猫画虎地进行作文“主题学习”。我们班分小组设立了观察日记本,一人一天,轮流记录当天观察的内容,开始了最朴素的习作训练。观察记录的内容非常广泛:春天小鸟的叫声、苏醒的各种植物,夏天的姹紫嫣红、莺歌燕舞,秋天的片片落叶,冬天的诱人白雪,班里的是非,家里的喜乐……这正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班事、学校事,事事关心”,身边的点点滴滴都开始出现在学生的日记里。每周结束时,小组和小组间交换日记本,继续记录。这样既互相学习,又互相指导,效果还真是不错。我建议学生把日记中的素材和这种交换读的方法都用到习作中去,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讨,然后在班内汇总各种建议。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学生都尝到了甜头,敢说话,写作文也不再挠头。长此以往,观察日记成了学生积累材料的“仓库”,互相评析作文成了小组内交流的好方法,班级内的任何一件小事情都能成为他们笔下的作文点。一次卫生大扫除、一次与同学的物品交换、一次与好朋友的倾心交流、每一个有意义的小节日……都成了可以写的内容。我们的习作也在向着“生活作文化,作文生活化”的理念靠近,这些做法也让我和学生成功进行了“主题学习”的尝试。

我不断地将“作文生活化,生活作文化”的习作理念渗透进习作课。除了观察日记,我还不失时机地带领学生随时捕捉生活的变化。生活的真实让我们的感受真实,真实的感受给我们带来了一篇篇佳作。《秋天的雨》《第一场雪》《和你说说心里话》《爸爸、妈妈听我说》《记一次大扫除》《老师不在的时候》……学生的作文见报了,在各种竞赛中获得的证书越来越多。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观察,开始捕捉,开始有的说。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是现代人必需的素质,我打心眼儿里为学生的成长开心。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习作离不开语言积累,语言积累需要大量读书。读书时间从哪里来呢?我自己开始了最早的课堂整合,同类文章整合在一起学习,相似的内容一起学习。这种形式不仅缩短了课堂教学时间,还深受学生喜欢。这种课突破了教材的限制,打开了各学科的大门,跨越历史长河,使语文课真正成了一门课程,不再只是充斥教材的课堂,它真正成为了语文学习的缩影,成了语文课堂上的一个点。更广泛的内容走进了语文课堂,过去的、未来的,都成为语文课上的精彩。

节省出的大量课堂时间,为我们的阅读之旅铺开了康庄大道。乡村的条件和观念还是有些落后的,父母支持孩子买课外书的少,支持买大量阅读读物的则少之又少。为了让我班的学生尝一尝“海量阅读”的甜头,我从学校图书室借来所有能借的读物,分批发给学生阅读,然后小组间轮流阅读,学生读得兴味盎然。不管是哪个年级、哪个阶段的主题丛书,都读了个遍。再后来,学生开始买书了,刚开始是个别学生买,后来是全班买,由一本书增加到三四本书。学生课里课外地读着,一些微妙的变化充溢着我们的教室。同学间的关系更融洽了;不必要求什么,班内的秩序井然;“绅士”和“淑女”成了班级内的主流;热爱学习已经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小学毕业时,学生有了自己的作文集、观察日记和“三国人物”专题报,没有修饰,没有装帧,在别人眼中可能还有些不好看,可是这是我和学生的至宝,是他们一点点成长的记录,是他们的人生瞬间。“主题学习”开放了学生的视野。高效的课堂使学生的收获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毕业考试时正赶上全市抽测六年级,我班的语文成绩在寿光市所有的乡镇学校排名中位居第一,多数学生的语文试卷接近满分,真正给自己的毕业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小语绽放

独行近,众行远。

2015年是寿光市小学语文的转折年、标志年。李老师正式组建了寿光市“小学语文原点教学”研究团队,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在李老师的带领下,团队积极开展全市的语文备课指导活动,研究教材、研究课堂、研究教法、研究阅读,整合教材力争实现“一课一得”。全市范围的大教学研究让小学语文教学遍地开花。一开始是我们团队的老师备课,后来是每个年级挖掘骨干教师参加语文集体备课活动。在新学期伊始,将成果上传到备课群,让每一位老师都能提前见到集体备课的成果,大大减轻了语文老师的备课压力。除了集体备课,李老师还组织了寿光市名师送课团队,我们积极参加每年的送课下乡活动,和老师们在课堂上研讨、交流。后来又经李老师推荐,我加入潍坊市名师送课团,参加潍坊市的送课交流活动。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参与的老师对于课堂的见解各有不同,在不同的思维碰撞中,各自提升,各自升华,文本解读逐渐独特,教学设计逐渐巧妙。随着对教材解读的不断深入,李老师带领我们展开了回归语文本体的“原点教学”研究。跟随着“小学语文原点教学”研究团队,我越来越明确了如何把握语言文字训练点,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写作,如何发挥语文教材的例子功能。研究越来越细致,对课堂的把握越来越得心应手,我对语文课堂教学也越来越依恋。关于“教语文”这件事,我心里越发亮堂起来。

从一个对教育教学一知半解的小土妞,成长为今天的业务骨干教师、寿光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离不开李凤君老师的支持,更离不开团队的支持。这一路走来,今天的我已经走在了十多年前期待的那个“明天”。我是太阳下的一个小水珠还是无足轻重的一粒微尘,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投进了寿光市“小学语文原点教学”研究团队的海洋,我的生命因团队而更加活力无限。

猜你喜欢
寿光市李老师习作
山东省寿光市农产品物流园及其附近菜市场食用菌(鲜品)价格(2022-04-27)
该得奖的李老师
山东省寿光市农产品物流园市场食用菌(鲜品)价格(2021-02-25)
宠物难伺候
寿光市蔬果配送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寿光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调查与思考
李老师的心事
习作展示
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