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视野下的国内教育APP应用研究*

2019-07-12 09:24邹建梅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9年11期
关键词:短信学习者建构

邹建梅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理工学院,山东 济南250010)

一、移动学习及其信息承载媒介

伴随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智能手机、Pad等终端功能的不断增强,移动媒体以其便携性、强交互性等优势捕获了越来越多的用户,购物、社交、游戏、看视频等活动均可以在移动端完成。智能手机等终端价格的走低、4G的应用、网费的降低等因素使移动互联网越来越 “亲民”,用户的上网习惯也逐渐从PC转到手机,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至2018年6月份,我国网民利用手机上网的比率已高达98.3%,远超用台式电脑(48.9%)和笔记本(34.5%)上网的用户。移动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移动学习应运而生,移动学习成为新的学习趋势。在技术层面,智能手机等终端的不断更新和普及为移动学习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条件。

社会的发展以及技术的日新月异也使人们需要不断获得新知识,终身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并付诸行动。由于学习时间有限,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越来越受到关注。学习者的泛在性学习需求为移动学习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

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移动学习有着相异的定义,将移动学习作为远程教育的新形式、作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扩展,或作为新的技术与学习方式。[1]虽然对移动学习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对移动学习的本质理解是相同的:移动学习是为了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和移动终端进行自主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当然,技术的更新也为移动学习不断注入新的内涵。移动学习是一个由学习者、学习环境、媒介等若干要素或单元组成的动态系统。[2]我们将移动学习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主要是物理环境,包含手机、Pad等智能移动终端以及移动通信网络,软环境主要指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互动环境等内容。

二、移动学习信息承载媒介的发展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移动学习的发展与技术的更新息息相关。移动学习形式和学习信息承载媒介随技术的进步和移动终端的更新也在不断发展,这里所说的信息承载媒介主要指用户与信息交互的端口。移动学习资源媒体形式、信息承载媒介、硬件设备等内容伴随着技术的更新和进步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如图1所示。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各阶段的移动学习形式并非简单的更替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学习形式在共存中不断融合和发展。

1.以短信为主的移动学习

手机具备的短信息收发功能为学习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条件。“短信学习”可以说是最早的移动学习的形式,是移动学习的雏形。[3]短信用于移动学习从最初的手机短信、网络短信逐渐发展到目前以QQ、微信等社交软件相结合的混合方式。(见表1)

图1 移动学习信息承载媒介随技术的变迁

表1 “短信学习”的发展及特征

早期的短信息主要是基于手机的文本短信(SMS,Short Message Service)和多媒体彩信(MMS,Multiple Message Service)。手机短信息方便快捷、简单易用,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克服由于羞怯等因素造成的语言表达障碍,有助于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和同学的沟通。学习者之间或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可以通过短信一对一地交流,教师也可以将教学辅导、教学通知等信息群发给学习者。由于受到短信资费、手机性能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当时的手机短信以文本信息为主。

网络短信改进了短信应用于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网络短信可以允许教师在网页中编辑、发送、接收和管理相关教学信息,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短信接收或回复这些信息。虽然网络短信也可以传递多媒体信息,但信息仍然以文本为主。这一阶段的信息交互大多属于单向一对多的方式,即教师可以一对多地发送信息,而学生通常只是一对一地接收或发送信息。与传统短信相比,网络短信资费成本大大降低。

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普及以及手机版QQ、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广泛使用为短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4]手机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免费实时传播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学习者之间可以方便地进行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信息交流。QQ群、微信朋友圈等群功能为协作讨论提供了条件,方便学习者以此为依托建立移动学习共同体。由于受当时手机屏幕较小、分辨率低等硬件性能的限制,受短信内容长度有限等因素的影响,短信模式主要用于教务信息推送、课程答疑等。

2.基于链接/浏览的移动学习

无线应用协议(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为用户利用手机以移动方式访问互联网提供了技术条件。[5]由一系列协议组成的WAP是网络通信协议的全球标准,学习者只需要使用一部支持WAP协议的手机或PDA等设备,就可以通过该协议访问互联网中的教学服务器,像利用计算机一样对学习资源进行浏览、查询和下载等活动,还可以收发电子邮件、浏览视频、进行在线或离线的学习交互活动。

与短信方式相比,基于链接/浏览的方式不仅大大丰富了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利用WAP方式访问互联网网速低、稳定性不够好,且需要支出信息资费。另外,设备功能相对单一,由于终端设备的差异,采用不同无线网络接入技术和终端的用户间信息交流不畅。但无论如何,利用WAP访问互联网资源,在当时改善了短信息方式学习的不足,为学习者获取更丰富的移动学习资源提供了可能,满足了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

3.以教育APP为主的新型移动学习

移动互联网在技术推动下得到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以GPRS、3G、4G以及WLAN组成的无缝立体网络空间,智能终端在功能上和类型上也得到了快速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移动设备学习和交流,更加合理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学习活动。由于移动设备计算能力相对较低,给利用链接/浏览的方式访问教学资源造成困难,浏览过程中速度较慢且文件兼容性不足。另外,网络教学平台资源相对系统,无法满足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以微信、各类教育APP、微网站为主的新型信息承载媒体迅速发展并应用到移动学习中,与之相适应的微学习、泛在学习、微视频等学习理论和实践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展开。[6]

APP(Application,应用程序)指在智能移动终端设备上的应用程序。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不仅推动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带来了APP爆炸式的增长。[7]APP应用逐渐成为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下面我们从教育APP的类型及比较分析、教育APP的应用等层面探讨我国教育APP的应用现状。

三、教育类APP的基本功能特征

当前教育APP数量庞大,类型众多,涵盖了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领域,涉及多个学科,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有些APP是个人或兴趣团队开发的,有些是公司开发运营的,也有以学校等教育机构为主体参与创建的。

APP主要用于智能手机或Pad等移动终端,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完成信息资源的传播,虽然APP种类繁多,但在很多方面存有共性。除了具备移动学习中的移动性、数字性、随时随地性等基本特征外,与传统的网络学习资源相比,教育类APP学习资源还具备以下特征:

1.知识粒度小

移动学习是一种碎片化的学习方式,APP的知识粒度通常较小,可以是几个单词,也可以是几分钟的视频。微资源的呈现方式便于学习者随时随地合理利用零散的学习时间。

2.交互和分享

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教育APP在互动交流和知识分享方面更具优势。人际互动的方式包括信息推送、论坛留言、在线讨论、文章“点赞”等形式。分享涵盖了学习成果、学习内容、学习进程等内容。分享的范围包括短信、微信好友、微信朋友圈、微博等,资源的更新和共享更为便利。很多APP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建立学习共同体提供条件和支持,例如利用学生注册时选择的学校或课程为学生提供讨论区或学习状态排名等,不仅促进了社会性交互,同时对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软件使用粘性均起到促进作用。

3.适合小屏幕的媒体形式

限于终端屏幕较小,APP在资源呈现上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与传统的网上资源相比,APP中菜单相对简洁,呈现的图片和视频适用于小屏幕浏览。在媒体选择上,可以根据学习内容需求选择媒体呈现形式,如记单词类的APP以文字和声音为主,课程讲述类的APP则以文字和微视频为主。

4.对个性化学习的支持

技术的进步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随着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的深入,移动学习从最初的教学信息发布逐步向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方向发展。很多APP能够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提供学习笔记、学习提醒、学习记录等个性化学习工具以更好地支持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学习者可以自定学习步调,有些APP还有定制学习资源的功能。

四、教育APP的类型和差异分析

学习理论是各种教学策略、教学手段与应用技术的依据,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问题而选择的指导方针。从教育APP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的不同,将教育APP分为资源传递型、认知建构型和交互网络型等。下面从理论基础、内容特点、交互活动、学习支持方面探讨各类教育APP的差异。

1.教育APP分类

(1)资源型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对刺激的反应,强调通过设计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促进学习活动以达成学习目标。在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资源型教育APP更重视学习者与内容之间的交互。资源型APP主要为学生利用学习资源自主学习提供服务,以资源呈现和传播为基本特征,以利于移动学习的方式呈现或推送学习资源。资源型APP围绕良构知识领域,以服务学生个别化学习为目标,学习活动设计上以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交互为主。课程讲授、单词识记等类型的APP大多为这种类型。

(2)认知建构型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在协作和交流过程中,借助辅助工具和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认知建构类APP为学习者设计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智能移动设备的信息管理和通信功能,为学生提供支持知识建构的各类工具,促进学习者知识的意义建构活动,适合个别化学习或小组协作学习。题库类、语言学习等类型的APP很多属于该类型。

在认知建构型APP中,大部分APP可以定制个性化测试资源,通过小组学习排名、小组交流等形式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和运转。有些APP将学习、练习、评价、反馈等功能有机结合,帮助学习者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3)交互网络型

交互网络型APP主要是以讨论、协作和交流为基本特征的APP,以建构主义和关联主义理论为指导。关联主义认为,知识分布于社会人群网络中,是共享共用的。知识存在于不同人的见解中,是社会建构、群体生成的。[8]通过建立知识的关联即有效的知识索引,以及连通的网络以便处于知识网络中的学习者更有效地获取知识。例如,部分作业辅导和艺术辅导类APP属于该类型。

该类APP大多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交互途径和方法为知识的联结提供条件,更好地帮助学习者达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通过在线直播、链接微信、短信、讨论区等手段逐步形成移动学习环境下的某个知识领域的学习共同体,在技术上移动端配合PC端构建多样化学习途径。在学习开展过程中,伴随学习共同体内学习者数量的增多和学习讨论的逐步展开,社会认知网络和基于移动网络的社会关系也逐渐形成,在探究、反思和协作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生成性资源。[9]利用移动端APP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和知识共享提供便利条件,不仅支持学习者个别化学习,也支持小组学习,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社会性学习的开展。

2.各类APP差异分析

不同类型的APP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基本相同,都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呈现相关信息。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APP适用的教学内容、交互设计、教学目标略有区别。整体来说,资源型APP通常适用于良构领域知识,学习目标以记忆和理解为主,适合个别化学习。认知建构型APP则适用于学习目标以记忆、理解和应用为主的知识,适合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交互网络型APP适用于劣构领域知识,学习目标以理解、应用和创新为主,适合协作学习。不同类型APP差异比较如图2所示。

图2 不同类型APP差异

五、小结

教育APP的蓬勃发展体现了学习者对该类资源的需求,但教育APP的应用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也缺乏对APP移动资源的建设和评价标准。整体来说现有的教育APP存在以下问题。

1.APP同质化问题

当前教育APP数量急剧增加,但优质的教育APP却较少,同质化问题突出。许多APP在功能上高度重复,缺乏创新。例如单词学习类APP,功能类似的APP数不胜数,且质量良莠不齐。探索和研究教育APP的评价标准不仅为APP的设计和制作提供指导,也对现有APP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

2.碎片化与系统化的矛盾

微学习内容迎合了学习者碎片化的学习方式,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环境,且学生的学习受环境干扰的因素较多,因此在知识的系统化上有所缺失。建立系统化学习环境,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碎片化学习和系统化学习的联接。

3.重功能而轻内容

功能强大而内容不足的问题也较为普遍。学习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APP是否优质的关键。APP的开发需要优质的内容,需要吸引一线优秀教师和教学设计者的参与。

教育类APP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资源共享、下载速度、网络资费、资源不足等多方面的问题,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移动学习将更加符合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不断向智慧学习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短信学习者建构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道歉短信
代发短信
建构游戏玩不够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