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根本在文化包容

2019-08-02 15:49王辉供图实外西区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1期
关键词:西区外语课程

本刊记者_王辉 供图_实外西区

十几年前,朱玲还是一个即将毕业的高中生,在家乡四川宜宾,经历着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求学选择。

那时,中国正以迅猛的速度在世界崛起,然而教育的对外开放仍处于起步阶段。

朱玲至今都记得高中临毕业时,在书桌前和父亲一起翻阅留学资料的情景。“我们俩甚至拿出了家里的新华字典和地图,看看新加坡到底在哪里。”朱玲爸爸一心想送女儿留学新加坡,却找不到一个完整的留学机构,朱玲不得不投入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国内高考竞争中去。

时隔多年,朱玲对此仍抱有遗憾。即便已去过多个国家,但用她的话说,短暂的旅游或交流与真正的留学生活带给人的视野和思想见识应该是截然不同的。

但作为老师,她又是幸福的。身为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国际部的副主任和英语老师,她亲手栽培了一届又一届学子,并最终让他们考上国外知名大学。十几年来,实外西区国际部向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等国知名大学输出了500余名优秀学生,为中国培养了3000余名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学校国际部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形成了“以语言为工具,以素养为追求,以思想为内核,以文化为灵魂”的国际教育特色课程。

国际教育必须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

刚过去的周末,朱玲有点忙。TOEFL YSS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的朱玲除了再次感受到TOEFL评测系统的权威和强大,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国际教育的理解。

“国际教育不是简单引入西方课程、外语教师、原版教材,然后对西方输出学生。真正国际化的教育,是培养综合性人才,不仅是语言,课程的设置、教材、教学方法、评价系统都要有国际化水准。正如肖校长说,国际化不是外国化,而是文化自觉,中西融合,取长补短。”

近年来,教育部多次开展“减负万里行”活动,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课外“补习热”却仍旧高温不退,学生参加课外英语辅导已是常态。作为英语老师,朱玲对此并不认同。

“外语教育最大的误区在于盲目强调语言的重要性。其实你到了国外,你的外语不过是人家的母语。语言只是工具,而培训机构大多只是教技能,忽视了国际教育的根本仍是育人。”

实外西区国际部,多年来致力外语特色发展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学生根据规划选择专业,以语言为基础,进行专业重点培养。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英语类教师需具备教授两到三门课程的能力,教学过程要从方方面面渗透到综合发展观。“用一个单词概括,就是打造High—end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高端复合型人才)。孩子如果只擅长一样,就太没有灵气了。”朱玲说。

实外西区自建校起,就以外语课程为突破口,通过“校长+教师+学生+引进”的模式开发新课程,构建了“外语特色+学科渗透+综合实践+个性选修”的国际化课程体系,采用适合学生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外文化、人文历史,培养学生国际交往的语言能力、社交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不要满足于现在的自己,脚踏实地,面向世界,走向远方。”这是2015年9月,代表国家出战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并摘得中国最好成绩——仅有的两枚铜牌之一的苏坤分享的学习箴言。

该赛事对学生综合素养要求极高。首先是全英文作答,其中包含大量专业词汇。其次,是学生的即兴演讲,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还有野外考察项目,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也是极大考验。作为外语特色显著的实外西区学子,苏坤平时的英语水平已经是卓荦不凡了。但在备赛期间,还他借阅了两本原版英文地理书,在老师协助下大量积累专业词汇和专业知识。而且为了完成野外考察项目,课余时间,苏坤还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龙泉山、三岔湖进行了详尽的实地考察。

苏坤在获奖后,很谦逊地说:“在外国语学校学习,英语是我最大的优势。老师的帮助为我奠定了获奖的基础。”

真正国际化的教育不是简单引入西方课程、外语教师、原版教材,而是培养综合性人才,不仅是语言,课程的设置、教材、教学方法、评价系统都要有国际化水准

获得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大奖的苏坤认为,在实外西区的学习经历为他获奖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谈到国际教育,肖明华校长也聊到,“国际化人才培养首先要关注人的基本素养教育。我们学校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会在全球视野下如何生存,在交互与融合中学会竞争与合作。”

为了推进这个教育理念,实外西区与美国巴尔博亚学校深度合作,开发了具有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的高中融通式的中美双学历课程。这不仅确保了学生在海外名校录取时的巨大优势,还促进了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综合活动,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西方文化。

比如实外西区每周四中午1点半,一批学生会准时聚在一起,开展一场模拟联合国活动。这是一项源自美国的,历史悠久、开展广泛的学生活动。学生们角色扮演联合国各国代表并且模拟联合国委员会,亲身经历熟悉联合国等多边议事机构的运作方式、基础国际关系与外交知识,并了解世界发生的大事对他们未来的影响,试图找到解决现实世界冲突的方法,并了解自身在未来可以发挥的作用。该活动中表现优秀者,还可以获得美国参加模联活动的机会。

正是因为众多类似于模拟联合国等活动的常态化,使得学生语言和英文写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类似于苏坤这种在国际大赛中屡次出现实外西区学子身影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构建体系全方位跨学科的国际教育

学校格致楼墙上醒目地镌刻着一句标语“阅读写作演讲,培育人文素养;批评反思创造,树立科学精神”。这幅标语可谓学校在素质教育体系下对能力培养最凝练的总结。

丰富多样的英语活动,使得学生语言和英文写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肖明华校长通过多年的对中西方文化和教育的仔细比较和深入研究得出,任何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才都是通过兴趣与自信走向的成功。国外的孩子从学校教育获得的最大法宝就是兴趣与自信,而我国基础教育在培养人才上最大的失误是忽视了兴趣的培养和自信心的确定。

有了这样的判断,随之而来的就是落实到细节。在国际部,课前三分钟的英文演讲成为了持续至今的课堂传统。

“刚开始推进时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磕磕绊绊,很难完成一次有质量的演讲。”朱玲回忆道。慢慢地,朱玲发现,学生演讲没自信,说不出有价值的内容,主要原因还在于阅读积累不够。因此,朱玲给学生们定期布置了阅读任务,阅读内容包罗万象;因材施教,因人制宜,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个月要求不同的阅读量。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演讲效果很快就上去了,孩子在阅读的同时不仅有了思考,还锻炼了耐心,内化到演讲中。”朱玲说道。

在采访中,分管初中英语教学的黄小波副主任介绍道,集全校众多英语教师的智慧,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并总结出了学校“6T模式”外语教育特色,即在外语教学上采用双师制、双班制(Two teachers,two sections in one class),在外语课本选择上实施双教材(two textbooks),在课时安排上突出双课程(two courses),课堂和校园的双语环境(two language environment),外语学习的双倍效率(twice efficiency)和升学上实现国内国外双通道升学模式(two channels)。

除此之外,校本化的特色外语活动也是丰富多彩。“每个年级的英语活动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初一刚入校安排的是语音语调模仿大赛,英语书法大赛。下学期则进行英语歌曲比赛和英语手抄报比赛。到了初二初三,则会增加英语小品表演,电影配音和演讲比赛。”在黄小波看来,外语特色学校的国际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讲究实效,在于注重学科渗透和校本特色活动的开发。在学科渗透中培养国际视野和胸怀,在活动中加强沟通、交际等实际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在众多外语课外活动中,英语配音比赛是学生最为喜爱的兴趣活动之一,也是校内英语赛事的重头戏。相比英语老师对语言发音和语调的把控,音乐老师在外语活动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朱海燕,实外西区音乐教研组组长,她建设和指挥的校管乐团在国际管乐比赛上屡获殊荣。曾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迎新春”音乐会和德国斯图加特音乐厅的“世界中小学生艺术节”上荣获金奖。观看学校多次英语配音大赛后,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屏幕播放着海外影片,配音的学生只是手持话筒,身穿校服,僵硬地站在那里进行台词背诵,观众根本不会进入到电影的情景中,有失专业和国际水准,我觉得可以改进。”

改进首先从着装礼仪开始,每个配音小演员根据角色定位,向学校申请购买或者亲手制作头饰、服装、道具等,做到与角色的贴合。并且在配音过程中加入舞台动作,使演员的神情与言行也生动起来。电影的选择与剪辑浓缩由朱海燕亲自操刀,精细打磨,最终10分钟的成品带给了观众生动易懂的故事体验,其观赏性大大提高。

多年的带队出国交流,既领略过德累斯顿纪念二战英雄音乐会上的顶级视听效果,也亲身体验过维也纳大厅的音乐神圣和专业性,朱海燕对自己以及学生提出更高了的要求。这同时得益于学校对学生艺术选修的重视。

课程设置上,每个年级每周都有学生发展艺体特长的时间。值得一提的是,在学校重新编纂的音乐选修教材内容中,朱海燕加入了国际音乐礼仪的部分。“这包括演奏者和观众的音乐礼仪。演奏者的敬礼、谢幕、着装,观众何时鼓掌,能否拍照等等,其实都反映着音乐与音乐鉴赏的国际化水平。”

朱海燕透露,管乐团一次在香港迪士尼管乐节上,就因为着装礼仪吃了亏。

2011年实外西区管乐团到香港参加迪士尼管乐节,成为首支来自内地的中小学生管乐团。临登场前,一名乐手的鞋子被发现是运动鞋,不符合节目要求,这名乐手不得已临时撤下,只能在后台守着衣物,眼睁睁观看其他同学表演,一脸懊恼。“这是一个很深刻的教训,平时我给学生强调国际礼仪着装的重要性,倒不如通过走出去来一场实实在在的教育有效。”带队老师朱海燕说道。

学生编排的英语配音节目《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

国际化除了语言关还有礼仪关,图为2018世界中小学生艺术节在德国斯图加特音乐厅举行,实外西区“麓之声”管乐团荣获金奖

实外西区为学生创造真正的外语交流环境,图为学生到法国当地学校体验法式大餐

近年来成都提出“发展天府文化,打造音乐之都”的口号。实外西区通过与国际间不同国家的音乐专家、指挥大师和艺术家交流合作,探索出创造性的音乐国际教育体例,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创造了多元的可能性。

花开自在多元化的小语种教学

随着一个开放多元的中国出现在世界的版图上,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度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开展业务,我国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近几年呈现了爆炸式的增长。也有越来越多的学子不再将眼光局限于英语系国家,选择德国、法国、瑞典等国家作为留学目的地的中国学生也多了起来。

在时代的洪流中,实外西区在小语种教学方面又一次走在了成都学校的前列。早在2003年,相关课程的设置,体现了学校对国家发展需求大趋势的预见性,也是针对既全球化又专业化、细分化的一种应用培养吧。

本次采访中,见到了两位刚上完课的年轻女老师,高一法语的周郁老师和高二德语的刘文娟老师。从她们教学中的点滴也许能窥见实外西区在小语种教学的独到之处。

年轻的、身量娇小的周郁老师,教学生们法语已经七年了。她当年在内地大学完成法语专业的本科学习后,留学去了法国,攻读的是对外法语专业,这是一门既涵盖法语语言又涵盖教育学的课程。这样既综合又扎实的专业学习对日后的教育工作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外西区的法语和德语教学在初中就开始了,但初中三年是作为选修课来学习的,通常一周两节课。选修学习可以让学生们先接触这两门语言,对它们有基本的了解,掌握基础的语言结构,到高中开始这两门课就成为正式的语言课程了。学生们可以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指导下,或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为了自己的未来考虑,在英语、法语、德语中选择一门作为自己的外语课科目。选择法语或者德语的学生就不再参加英语课学习。

在和两位年轻老师的交谈中,给人感触很深的是现在的外语教学已经有了独有的风格和方式。比如语言:不同以往的是,语法被放在了末端。语法依然重要,是地基,但不能只有它,阅读、写作、听力、口语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更是重点。

在周郁的法语课上,有着轻松自在的氛围。周郁鼓励学生们自由地提问题和讨论。她说,学生们要学好法语,就要多说话。学会用法语思维,用法语交流,因为语言原本就是用来思维和沟通的,这样也才能真正地了解和学习到一种文化的精髓。所以除了正常的教材教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氛围中。除了教学,她和学生们也经常参加法国驻成都领事馆以及法语联盟的活动,以及到法国的考察,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

实外西区有很多国际友好学校,每年他们也有很多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了解中国文化

教德语的刘文娟是一位身材高挑、性格活泼、思路清晰的年轻教师,倒是和德国人的对外形象有些有趣的暗合之处。刘文娟同样也是在国内大学完成了德语的本科学习后,留学德国,攻读对外德语专业,然后回国执教德语教学。

德国的留学生活让刘文娟印象深刻。她说,刚去的那阵,基本经历了一种被颠覆的过程,从生活习俗、思维习惯到人际关系、文化背景等各个方面,那种地域差异带来的冲击完全是种磨砺,逼着自己去逐渐学习和适应。也慢慢感受到了包容精神和求同存异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中有着多么重要。留学期间,她利用假期去了许多欧洲国家,既是旅行,也是实地感受扩展视野,而这些对后来的教学都很有启发。

除了学习德语这门语言,在教学中她很注意让学生们了解现在的德国人的生活和文化习俗,让他们正常地感知和了解不同国家中各自相同的、不同的生活状态。这种实实在在的接地气的教学,想来对开阔学生眼界和培养文化包容性很有益处。而学校定期组织的活动,比如到德国参观考察,以及交换生等项目也更能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思辨能力。

“开放多元,尊重学生”在采访中被校长和老师们多次提到。当初有预见性地设置了小语种课程发展到今天实外西区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满园春色,也许正是这种精神在指引着实外西区的每一位老师。

追问反思国际人才的文化自觉

国际教育如今在中国呈遍地开花的势头。网上关于国际教育只是给国外培养人才的争论也从未停歇。针对这方面的担忧与疑虑,肖明华校长多次强调,国际化首先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特别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关键是文化自觉。

在实外西区,构建国际课程体系的根本目的是取长补短、完善自身的课程体系。国际课程不是“照搬拿来”,而要“筛选融合”,重在“满足需求”。为此,实外西区在推行国际教育时一直秉承“不忘根本,放眼世界”的原则,始终不忘文化的灵魂。通过大讲堂、小课堂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且开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校本课程,如《论语新解》《经典诵读》等等。

每年十二月,学校的多功能厅都有一堂“华夏有衣,襟带天地”的汉服文化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分别身着秦、汉、唐、宋、明的服饰衣冠,将礼仪、舞蹈、音乐、诵读融为一体,身姿优雅,风流绰约,充分展现了“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的华夏文明。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这就是实外西区着力培养的学子精神。他们既热爱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尊重借鉴外来文化精髓。即使他们以后身在国外,源于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理解、对文化传统的延续传承,他们也依然能够用自己的言行替我们民族广为传播。有了这样文化自觉的西区学子,又何愁他们不是真正的精英。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这就是实外西区着力培养的学子精神

猜你喜欢
西区外语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临涣选煤厂(西区)提质增效工程改造
西区“十三五”规划聚焦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
大山教你学外语
品质西区聚高端 产城文景共一色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