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 对“过度现象”的反思与调整

2019-08-03 03:10张红
中学生英语·教师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过度情境评价

张红

素质教育与教育规律本身皆需要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但此“主体”二字的含义可分为两个层面来理解:即教师首先需要站在学生角度而按照其理解认知水平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引导;但其次,教师还应相信其独立的思维、思想与人格,相信其作为一个个体而本能具备的学习能力,即让其自主学习。但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过度现象”却只证实了第一个的落实,亦并非正确的落实,而忽略了第二个层面。这也便是调整课堂问题预设细致过度、课堂情境创设花哨过度、课堂评价表扬鼓励过度此三个小学英语教学“过度现象”的方向,即导而弗牵、有用则用、客观具体。

1. 课堂问题预设细致过度——导而弗牵

英语作为区别于中文母语的外来语,对于语言能力还尚薄弱的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教师对此的认知便是促成第一种“过度”:问题预设细致过度的根因驱动。这确乎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贯彻,但却忽略了小学生在此信息爆炸时代语言能力的同步提升,也即对上述提到的“主体”概念第二层面意义的忽略。进而反而使教师引导变成了牵引,使学生主体变成了完全的被动一方。因此,在“导而弗牵”理念下恰当密度的问题预设调整,则是对此维度“过度”问题进行解决的正确方向。

例如:在《Who is younger?》一单元的教学中,在初始的教案构思中,出于对学生可能无法理解英文语法知识的考虑,我原本便欲通过“He is younger than she”、“She is older than he”这两句话向同学们提问:这两句话中的“younger”和“older”有什么关系——分别找出这两句话中的主语和谓语,并进行比较——这说明在比较级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位置发生改变时,比较级所在单词应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此问题链。但在我反思之后,发现在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初衷下得出的教学设计结果却恰是牵引,学生并不具備独立思考的空间。对此,我则将此问题改换为“比较这两个句子,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你可以总结出什么规律?”具有一定挑战性与学生较大自主思维发挥空间的单个问题,从而及时由“牵”转向了“导”,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与对知识的深入感知。

2. 课堂情境创设花哨过度——有用则用

情境教学法由于其生动性而在课堂教学内被广泛运用,又基于对小学生兴趣的激发、对英语学习过程易化与多媒体丰富资源与功能的便利条件,其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频次几乎达到了巅峰。但我们需要清醒地意识到课堂是为教育而设,真实自然又适切的情境确乎可以发挥其帮助学生知识理解的辅助性作用,而过度花哨的情境不仅会导致课堂低效,亦反而将学生注意力转移而无法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Christmas》一单元的教学中,为引出“Christmas”此节日性单词,同时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我原本则想利用多媒体先向同学们分别呈现出西方的万圣节、复活节与中国的春节、元宵节等节日场景画面,并让同学们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节日。但这却与当堂教学内容关联寥寥,从而导致教学低效。基于此,我便只引入了中国的春节对比说明了圣诞节在西方的地位。而后便展开了以圣诞节“Christmas”为中心的课堂内容教学,并在此过程中,依据课堂讲解需要,自然引入相关情境进行说明补充。如在讲解其中“Whose...is it/are they?”、“Its/Theyre mine/his/hers/ours”句型时,我便又利用多媒体呈现或者组织同学们自主建构了一定的对话情境。如此,同学们知识理解深入,其课堂兴趣与课堂效率亦得到了提升。

3. 课堂评价表扬鼓励过度——客观具体

除却对于课堂提问与情境教学的误解之外,教师对新课标中强调的鼓励性评价亦产生了曲解。即统一化形式的过度表扬已成为评价的代名词,而致使评价丧失了其原有的“知短长,扬长补短”的功能和意义,变得苍白无力。而真正有意义的课堂评价应具备基于学生真实表现情况的客观性与明确指出利弊的具体性,以使学生能够清楚地明晰下一步的坚持与改进方向。当然,面对层次与性格等不同的学生,则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例如:在《Breakfast》一单元的教学中,我组织同学们进行了围绕“Wheres/Where are the/my...?”、“Its/Theyre...”的重点句型按照教材本单元“C Ask and answer”模块中所呈现出来的六幅场景图进行对话练习。其中一组中一位同学敢于表达,但发音标准程度和语法使用准确率较低,对此,我则评价道:“你敢于说英语的勇气当之无愧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但如果能够在课下坚持训练发音,并适当注意句子语法,教师相信你下次的表现会更好”。这便不仅做到了客观具体的指标,同时亦为其提供了进一步完善的方法。但对于性格内向、一般不主动在班级中表现自己的同学,我则依旧以表扬肯定为主,以先强化其表达自我的勇气。

由于小学教育的启蒙奠基性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由于教师理解偏差造成的各类“过度”现象是学科教学无法避免而阻碍其教学质量提升的问题,而对此的解决和调整则亦是提升课堂效力的正确方向。

[1] 沈国锋. 刍议当前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过度”现象[J]. 辽宁教育, 2012(05).

[2] 雷梦. 我国英语过度教育研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7.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郑集镇肖楼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过度情境评价
画与理
Do you share too much online? 你是 “分享控”吗?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当下流行“过度病”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