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可持续消费与乡村振兴

2019-08-27 10:21
齐鲁艺苑 2019年4期
关键词:幸福感消费艺术

黄 慧

(1.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2.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金融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消费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目的和最终归宿,它的地位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与其他产业相比,文艺生产和消费的社会效益比较特殊:文艺产品既有精神属性,又有物质属性,其特殊的社会效益在于满足人们健康的娱乐需求、知识和教育需求,促进民族审美教育。这种特殊性源于文艺产品的思想属性,具有鲜明的精神目的。在完全市场化的文化政策驱动下,艺术已成为一种消费资源,艺术消费成为现代文化表征,并获得社会认同。艺术消费之后,文化艺术作品仍然存在,其边际效益并不遵循经济学的边际递减规律。艺术消费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一般不具有排他性,消费群体数量越多,规模效应越大。艺术消费是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了消费主体的精神需求,使消费主体感到幸福和满足。

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出台,为乡村未来发展规划了宏伟蓝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总体来看,要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手段,人才振兴是策略,文化振兴是抓手,生态振兴是基础,留住人的同时留住人心,是关键。如何留住人心,让农村居民心甘情愿留在农村,让城里人愿意去农村发展,是核心。艺术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振兴乡村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核心要素,公共艺术消费在塑造乡村良好文化生态环境的同时,对社会民众意识形态及积极心态塑造有重要作用;自我艺术消费,在提升自我素养、增强内生性积累的基础上,提升获得感,幸福感,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宝贵的精神支持和情感依托。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出发点所在。

文章将先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做出文献述评和理论分析;然后进行实证设计和计量结果分析;第三部分就艺术消费对幸福感的影响进行理论解释和计量结果的解读;第四部分考察艺术消费对不同人群的异质性影响;最后部分是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

(一)艺术消费与幸福感

Jing Song(2016)[1]等将文化消费分为高层次文化消费(例如,书法/艺术)和流行文化消费(例如电影)。显然,艺术消费是文化消费的高层次类别。国外对艺术消费的精神收益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狭义艺术消费更注重对艺术的欣赏与审美接受活动,艺术消费不同于其他消费,使人们精神生活品质方面得到提高就是真正的消费,并且这种消费以精神愉悦与提高幸福指数相关,艺术消费活动并不以损耗艺术作品本身来产生消费行为。广义艺术消费包含了艺术品投资以及艺术参与,艺术品投资与艺术参与过程中,精神收益同样存在;狭义艺术消费更注重精神享受,其延续性、持久性较差,具有一次性短期消费性质;艺术消费与艺术参与均希望获得精神享受的心理回报,故国外对艺术消费、艺术参与和艺品投资并未加以严格区分。本文从广义艺术消费的视角梳理文献,并做实证检验进行定量的论证。

1.艺术参与对身体健康的积极影响

有证据表明艺术与长寿之间以及艺术与健康之间有关系。相关研究人员以探索表演艺术对非临床环境中年轻人健康和幸福影响的证据,发现了表演艺术实践带来积极影响的证据。为评估参与式艺术项目对精神健康问题患者的影响,Koonlaan等人(2000)[2]进行了为期14年的纵向研究,调查了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或参观文化机构的影响。研究发现,那些很少去电影院、音乐会,博物馆或艺术展的人与那些经常去看电影的人相比,死亡率更高。Lally(2009)[3]对基于歌唱的参与式艺术举措进行定性评估,结果表明,其对参与者的身体和社会福祉以及创造性活动产生积极影响。

2.艺术消费精神收益的扩展分析

(1)艺术参与及幸福感

McCarthy等人(2001)[4]将艺术收益划分为社区收益、经济收益,认知收益和内在收益四类,认为其精神收益(如愉悦身心,扩大移情能力和建立社会联系)一直被忽视。然而,正是这些内在的好处似乎与幸福感关系最密切。

Michalos (2005)[5]研究了休闲活动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发现艺术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非常有限,使回归的解释力提高了一个百分点。然而,这是基于一个已经积极对待艺术的样本。Michalos和Kahlke(2010)[6]研究了戏剧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联系,以及与艺术接触的频率和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之间的弱相关性。Grossi等人(2012)[7]在意大利样本中发现了文化获取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强烈关联。Wheatley和Bickerton(2017)[8]研究了艺术给与人们的四种幸福感:整体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休闲满意度和工作满意度,参加艺术活动的频率越高,幸福感就越高。

(2)艺术消费与阶层差异

关于社会分层与艺术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艺术资源富裕但经济适中的家庭利用艺术品作为维持和提升其在阶层结构中地位的替代策略。在中上层阶层中,特别重视艺术在家庭后代中的继承,家庭将一部分经济资本转化为艺术资本,后代子女通过艺术资本提升层次,从而恢复其经济资本。

艺术消费表达、巩固和延续社会身份,艺术资产是阶层差异的标志。中产阶级黑人将艺术品作为经济资产并考虑购买艺术品时的投资潜力。并将艺术视为可以跨代传播的财富来源。由受全球化负面影响的非洲民众和农民把非洲艺术作为一种共同财产,他们认为艺术确保社会生活方式、传统和文化的生存和延续,传统艺术反映了社区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政治意愿,农民是社会所有原材料的传统生产者,也是作为传统非洲艺术的生产者。社区艺术可以破坏排他性的阶层结构,同时也会使其延续下去,在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中,艺术消费是自我实现需要阶段的主要方式之一,社会阶层和需求层次具有相互匹配的特点。[9]

(二)艺术可持续消费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1.艺术与乡村振兴

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过程中与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福祉建设、政治建设齐头并进的五大建设内容之一,为乡村经济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服务。通过乡村文化振兴,赋予乡村生活以价值感、幸福感和快乐感,才能激发起人们愿意在乡村生活,并努力振兴乡村的活力和动力(徐勇,2018)。[10]如果说文化支撑乡村的存在与发展,则艺术在具体执行层面提供滋养乡村的血液。艺术作为文化产业重要分支,为乡村振兴战略在精神层面提供了更为独特的实现路径。艺术可以发挥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参与性、观赏性、激活性、生态性和在地性,对保护保留传统乡村环境,助力精准扶贫,推动乡村文化和经济健康发展,都可以起到重要作用(黄隽,2018)。[11]在物质资源方面,城市与农村差距已然缩小,在精神资源方面,亟待文化艺术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战略实施的精神家园。

2.艺术可持续消费与乡村振兴

(1)艺术消费与可持续消费

可持续消费强调消费的适度性,可持续性,关注产品形成与消费各环节中的社会责任状况,并渗透着消费者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近年来,农村居民消费呈现出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升级的态势,即在消费物价指数权重占比较高的食品衣着等生存型消费方面的比重下降,而交通通信、文娱教育和医疗保健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占比稳步上升(黄隽,2018)[12],这就为艺术消费在农村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宏观环境。

可持续消费对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指的是能使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消费,而不仅仅是物质享受的提高。精神消费产业在可持续消费产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与地位。随着乡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资源的极大丰富,艺术消费作为精神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可持续消费产业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2)艺术可持续消费对乡村振兴的影响

①构筑乡村振兴的精神家园,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能力建设

内生能力是农村振兴长期发展的根本和关键。文化和艺术是一个地区魅力、创造力和可持续性的关键。艺术表现给予人们集体认同的机会,阅读历史的痕迹,理解传统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欣赏美、和谐和艺术的能力。在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提高农民的文化艺术素养显得越来越重要。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平,不断创新文化建设形式,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使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一个共建共享的过程[13]。日本农村振兴战略在地方价值层面上开始寻求突破,显示了日本在统筹城乡发展中重构社会意识体系的有益探索,对中国的农村规划和建设具有借鉴意义[14]。乡村振兴不仅是振兴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为未来农村发展寻找新的动力,也是消除精神贫困,振兴乡村文化艺术产业。

②消费升级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以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为例,“大地艺术节”的理念是激活农村。它不是一次性的集中活动,而是长期的、持续的规划和安排。通过这个节日,可以引导人们进入乡村,关注乡村,与外国、城市和农村交流互动,看到祖父母的笑脸,有美好的回忆。不同于旅游景点或艺术城镇,艺术品涉及范围广,而且彼此相距遥远。要看所有的作品,就要穿山越岭去参观许多偏远的村庄。专业纯正的艺术比商业导向的项目更具吸引力。大地艺术节已经成为一个文化导向的、庞大的系统工程,一系列活动和长期规划为我国当前乡村振兴规划的实施和新旧动能的转化提供了全新的范例。

③为城乡中国的发展展示新的发展路径

在当今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时代,城乡的物质差距逐渐缩小,而城乡精神领域的最大差异是人文精神的断裂。乡村振兴,甚至实现中国城乡一体化,没有人,乡村振兴是空谈,中国城乡的梦想无法实现。为了吸引和保留乡村振兴中的人才,不仅需要在技术、待遇和环境等方面设计合理的激励结构,而且要增强新乡村新农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村振兴规划的实施提供长期持久的动力和基本的情感支持。艺术源于人类欲望的纯粹情感表达,在此基础上,只有经过理性思考,我们才能选择某种形式来表达这种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情感甚至可以被视为艺术的生命。艺术的表现经常发生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以艺术为情感载体,实现乡村振兴规划中吸引人、留住人、发展人、充实人、促进人的终极目标,最终为中国城乡和谐发展指明一条可能的新的发展道路。

(三)文献述评

国内目前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积累,但对于乡村的艺术消费尤其是满足目前发展阶段乡村艺术消费需求并没有太多结合研究。艺术消费所能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需要背靠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教育系统工程,其显现与追踪需要长期捕捉,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屈指可数。国外已经有艺术参与对幸福感和身体健康等相关方面的影响研究,广义层面上更多涉及的是分析长期参与过程所带来的影响。本文通过微观数据定量研究乡村艺术消费对幸福感的影响,期待丰富这一艺术情感价值研究领域,并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一定思考空间与战略支持。

二、数据、模型与计量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在研究中选择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2015年数据库,保留农业户口相关数据,剔除相关缺失值后整体得到25283个样本。

五年样本中进行艺术消费的个人共有5008人,占农村样本总体比重为19.81%,结合主观幸福感情况,可以看出,进行艺术消费的群体中感到很幸福的比例高于没有进行艺术消费的群体,感到比较幸福的比例也较高,二者之和在进行艺术消费的人中比例为78.39%,而没有进行艺术消费的人很幸福与比较幸福感的比例之和为73.15%,与进行了艺术消费的人群相比低了5个百分点。对应的是,有艺术消费的个人中感到一般、比较不幸福和很不幸福的比例为21.61% ,明显低于无艺术消费人群三者幸福感状态26.84%的比例。从这个简单统计来看,有艺术消费个人幸福感总体比无艺术消费的群体要高。

表1基于艺术消费分组的幸福感概况

(二)模型与变量定义

1.模型

为更加严谨地考察艺术资产配置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计量模型来进行分析。个体汇报的主观幸福感是模型的被解释变量,艺术资产配置是本文关注的核心解释变量,除此之外,我们会控制诸多可能影响幸福感的其他因素。建立的基准模型如下:

Happinessi=α0+α1art_pi+γXi+εi

(1)

Happinessi式中,代表主观幸福感,问卷的设计中回答从1到5表示从很不幸福到很幸福。art_pi表示艺术消费(此处是虚拟变量的形式)。Xi包含了诸多可能影响幸福感的控制变量,参考对现有文献的梳理以及国内的一些研究成果,控制变量涵盖了性别、年龄及其平方项、民族、受教育水平、政治面貌、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情绪、所处阶层等级、家庭收入及其平方项等等。考虑到问卷设计中的主观幸福感属于典型的有序离散变量,因此我们利用有序Probit方法来估计上面的模型,同时列示OLS和有序Logit方法估计的结果。

2.变量定义

(1)幸福感

在已有研究中,一般采用主观幸福感来衡量个人的幸福感,通过主观询问个人幸福程度,然后进行赋值得到个人主观幸福感分值。CGSS农村数据显示,2010-2015年总体上有74.19%的个人认为自己比较幸福或很幸福,有16. 18%的个人感觉一般,有9. 62%的个人感觉比较不幸福或非常不幸福。自评幸福感(Happy)均值为3.78 (幸福为4分),表明自评幸福感总体上接近“幸福”区间。

(2)艺术消费

艺术消费作为主要解释变量,虚拟变量,若个人有进行艺术消费,则定义为1,否则为0。样本显示,艺术消费虚拟变量均值为0.20。

(3)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表示除艺术消费以外影响农村个人幸福感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家庭两个层面的因素。个体层面具体控制变量为:性别、年龄、年龄的平方、婚姻、政治面貌、受教育年限、民族、自评健康、自评阶层等级。家庭层面具体控制变量为家庭年收入的对数,及家庭年收入平方项的对数形式。

性别、年龄及其平方项、民族、户口、受教育水平。性别直接根据被访者的回答,将男性赋值为1,女性为0。年龄是根据被访者的回答而得,相应的平方项根据年龄计算而得。民族是将汉族赋值为1,少数民族赋值为 0。受教育水平根据CGSS问卷中教育程度界定为虚拟变量,将选项为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定义为0,大专、大学、硕士和博士转换为1。

政治面貌、婚姻状况、个人健康状况、情绪,阶层等级。政治面貌是将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民主党派赋值为1,其他赋值为0。婚姻状况中将处于同居和在婚状态的设定为1,回答未婚、离婚、丧偶的赋值为0。个人健康状况是根据被访者的自评,个体自评从1到5为很健康到很不健康,健康状况逐次变差。情绪是根据当事人回答在过去的四周中是否感到心情沮丧界定为0与1,0等于没有,1等于有。对个人认为自己所处的阶层等级,从最底层到顶层,依次界定为1到10。

家庭收入及平方项。家庭收入是根据自己汇报的家庭收入绝对值取对数而得。根据收入与幸福感相关理论,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呈现二次项关系,因此我们同时加入了家庭收入的平方项,同时对这两项均取对数形式。表2为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情况。

表2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注:所有变量的统计有效样本量均为25283。

(三)有序Probit估计结果

采用有序Probit(Ordered Probit)方法并利用stata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相关回归结果见表3。

回归结果显示,在以虚拟变量art_p为主要解释变量的OProbit回归估计中,虚拟变量符号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表明,艺术消费有助于提升个人幸福感。控制变量部分,除婚姻和受教育水平变量之外,所有控制变量在模型中均保持1%水平上一致的显著,且与现有文献的发现是类似的。性别符号为负且显著,表明女性幸福感显著高于男性,很多国内文献对此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年龄为负而平方项为正,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刚开始幸福感会下降,后来又上升,呈现U型关系。家庭收入也是影响幸福感非常重要的变量。其他控制变量的结果分析不再赘述。这些发现都与现有大多数文献是一致的。

(四)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1.PSM检验

在上述计量分析中,幸福感和艺术消费二者有可能同时受到一些变量的影响。个人进行艺术消费并不是一个外生变量,它会受到个人与家庭的一些特征以及整体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而这些变量中也有一些会直接影响幸福感。因此,进行艺术消费的样本本身存在自选择问题,如果直接对比有艺术消费和无艺术消费个人会导致上述估计可能是有偏的。此时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将最相似的家庭中有艺术消费的个人与家庭中无艺术消费的个人根据可观察的多个特征进行匹配,并进行反事实的对比,从而得到是否有艺术资产对幸福感的净影响,解决了样本的自选择问题。

表3全样本主观幸福感的回归结果

注:(1)括号内表示估计系数对应的t值;(2)*、**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在估计过程中,把进行艺术消费的个人作为实验组,没有进行艺术消费的个人作为对照组。其匹配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显示匹配效果良好。为查看匹配结果是否较好平衡数据,本文也做了相应的平衡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在匹配后,标准化偏差均小于5%(见表6),匹配结果较好地平衡了数据。表5为使用最常见的近邻匹配方法和核匹配得到的ATT(平均处理效应)结果。结果显示,在1:1匹配、1:4匹配和核匹配的三种情况下,其ATT均在10%水平上显著,即进行艺术消费比没有进行艺术消费的个人幸福感要高。倾向值得分匹配表明,本文的内生性并不强烈,且前文得到的结果是稳健的。

表4是否有艺术消费的Logit回归结果

表5为使用最常见的近邻匹配方法和核匹配得到的ATT(平均处理效应)结果。

表6为样本匹配前后的均值检验。

表5基于近邻匹配和核匹配方法的主观幸福感处理效应(ATT)

表6 样本匹配前后的均值检验

2.OLS、OLogit估计结果

在进行有序Probit估计的基础上,我们也进行了OLS和OLogit回归估计,结果显示,主要解释变量art_p在两个模型的回归中均是显著的,这验证了进行艺术消费对提升幸福感的稳健性。表3同时列示了全样本OLogit的估计结果(篇幅所限,OLS结果未列示)。

(五)艺术消费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1.艺术消费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的直接途径

艺术消费者欣赏艺术作品主要是谋求情感的满足和享受。人需要情感的交流,需要沟通和理解,需要尊重和同情,需要抚慰和关爱,艺术情感的深沉、丰富、凝聚和情感发展的起伏跌宕、层层深入,以及情与景的交融所造成的浓重的情绪气氛使审美意象具有巨大的动情性,会产生心灵的交流和共鸣,使欣赏者得到知音般的情感满足。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消费活动,为农村居民的幸福、生活的价值塑造一种强有力的、绵延的、情感性的物质力量,进而提供相应的文化保障和精神支撑,成为通往幸福之路的一种有效途径。

2. 艺术消费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的间接途径

(1)健康水平

对其影响渠道进行分解和剖析,为检验艺术消费对健康水平的影响,进而验证艺术消费对健康水平的提升渠道进而提升幸福感,建立模型如下:

health=β0+β1art_p+δXi+εi

(2)

式中,health表示农村居民的个人健康水平,与分析幸福感的模型中保持一致,art_p表示是否进行艺术消费,Xi包含了诸多控制变量,具体包括性别、年龄及其平方项、民族、受教育水平、政治面貌、婚姻状况、情绪、个人社会地位、家庭收入水平的对数形式家庭收入平方项的对数形式等。表7的回归结果显示,艺术消费在模型中符号为正且显著。这表明艺术消费对健康水平有改善提升作用,因而有助于提升幸福感。接下来再看艺术消费对愉悦情绪进而提升幸福感的影响。

(2)情绪

艺术消费对情绪的影响是怎样的呢?我们建立(3)式模型进行分析:

emotion=β0+β1art_p+δXi+εi

(3)

式中,emotion表示过去四周中是否心情沮丧,与分析幸福感的模型中保持一致,art_p表示是否进行艺术消费,Xi包含了诸多控制变量,具体包括性别、年龄及其平方项、民族、受教育水平、政治面貌、婚姻状况、健康状况、个人社会地位、家庭收入及其平方项对数形式等。表7的回归结果显示,艺术消费在模型中对情绪的回归系数符号为正且显著。这表明艺术消费确实促进了情绪的稳定与愉悦,因而有助于提升幸福感。

(3)阶层认同

除此之外,我们也尝试建立模型stratum_s=β0+β1art_p+δXi+εi(4)分析了艺术消费是否通过提升社会地位来提升幸福感,结果发现仍然显著。结果同样列示在表7之中。根据相关文献研究,艺术消费具有凡勃伦效应,即社会炫耀效应,本文也同时验证了其对社会地位的提升作用。

表7艺术消费对幸福感的影响渠道

注:(1)括号内表示估计系数对应的t值;(2)*、**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3)篇幅原因,表中没有汇报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

三、艺术消费对农村居民不同群体幸福感的异质性影响

为进一步考察艺术消费对不同群体幸福感可能产生的异质性影响,我们对全样本进行了分类,模型设定与全样本保持完全一致。首先是希望基于样本分类出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群体,这里是根据家庭收入将样本进行的三等份分类。其次,想考察的是,区分青年、中年、老年三组群体。另外,也就性别差异、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做出了细致的区分。

分群样本检验的总体结果与全样本是类似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些新的信息。基于收入的分组当中,中低收入组人群对艺术消费在1%水平上显著;在年龄分组中,青年、中年、老年均对艺术消费分别在5%和1%水平上显著。

表8基于收入水平和年龄分组的子样本回归结果

注:(1)括号内表示估计系数对应的t值;(2)*、**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3)篇幅原因,表中没有汇报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

表9基于性别、婚姻和受教育水平分组的子样本回归结果

注:(1)括号内表示估计系数对应的t值;(2)*、**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3)篇幅原因,表中没有汇报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

基于性别分类的回归中,男性与女性均显著,表明艺术消费对幸福感的影响没有性别差异;已婚与未婚分组回归中,未婚不显著,已婚显著,已婚人群进行艺术消费带来的幸福感更加明显;在以受教育水平为分类的分组回归中,高学历人群不显著,高中及以下人群对艺术消费提升幸福感的作用在1%水平上显著。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CGSS2010-2015年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研究表明,艺术消费对农村幸福感有显著提升作用,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控制样本自选择之后依然支持上述结果。“精神和美”的消费已成为新的需求,以80, 90为代表的新中产阶层已成长为中国的主要消费群体,他们的知识结构、美育基础和视野比他们的父母们已经发生了迭代和刷新。艺术消费不断涌现,新的消费渠道被打开。培育发展艺术消费市场已经成为可能。基于上述结论与理论分析逻辑框架,文章的政策含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与乡村结合,通过乡村公共艺术氛围振兴乡村

数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平台几乎无等级的访问机制空前扩大了人们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机会和实现话语实践的途径,极大地拓宽了人们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途径。接受、表达、传播和认同知识与价值,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它消解了历史的理性深度,产生了碎片化、身体化、理想化的审美诉求和精神价值。艺术城镇促进了乡村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一般来说,艺术具有较强的城市属性,更接近城市人群。艺术农村建设将“艺术”与“农村”结合起来,使艺术在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以及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

2.艺术推动乡村产业升级

借助艺术包装,大米、水果、食品等农产品已成为城市时尚人士的纪念品,甚至是非常高端的商业礼品。在艺术包装下,农业的价值从“微笑曲线”的底部跳到顶部,实现产业升级。台湾的大米品牌“掌生谷粒”就是这样一个经典案例。精美的大米包装,伴随着有意义的煽动性文字,已成为台湾独特的礼物。稻谷包装袋,从最初的朴素环保的牛皮纸包装风格,到后来的民间农家花布稻谷包装风格,再到航空信封图案的包装,焕发出新的活力,也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更重要的是,稻米作为一种粮食作物,被赋予了强烈的情感:母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情谊、团队合作关系……粮食已成为礼品,大米功能得到了多元化发展,内涵得到提升,同时产生了巨大的商品溢价。产业进行艺术包装的同时,也孕育了新的发展动力。

3.艺术消费孕育乡村,发展乡村,幸福乡村

所有分群样本检验均表明,但凡与更低的收入相连,艺术消费的正面效应体现越明显,高收入人群却未体现出显著正面效应。要更加关注低收入人群的艺术消费市场,让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艺术市场,有更大的可能性获得长久性的艺术熏陶,在缓和贫富差距提升自我认同感和获得感的同时,达到提升幸福感的效果。将艺术的公共消费与自我消费融合到乡村发展的血液当中,在艺术孕育乡村中,与乡村发展共成长,最终目标是让乡村成为人们自我选择的地方。留住人,更要留住人心,只有经过自由选择的地方,人们才生活得心安理得。乡村振兴,振兴的不仅是物质家园、生活家园,更是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幸福感消费艺术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40年消费流变
纸的艺术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新消费ABC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