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PTX3水平与病情发展及临床预后的关系

2019-09-04 09:14王婷婷曹端华闫海燕韩敬哲郗红艳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年17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血浆

王婷婷 曹端华 闫海燕 韩敬哲 郗红艳

(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河北 衡水 053000)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病率逐年升高〔1,2〕,尤其表现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由于颈动脉位置表浅,采用体表超声可以检测相关数据,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及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探索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3〕。炎症反应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反应蛋白是应用较广的炎症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血浆水平及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呈正相关,但是临床诊断特异性差〔4,5〕。正五聚蛋白(PTX)3与C-反应蛋白均属正五聚蛋白家族成员,作为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进程,直接且准确地反映血管炎症状态〔6〕。本研究通过研究斑块形态变化及血浆PTX3水平的相关性,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严重程度,同时应用临床药物治疗,结合超声指标,观察患者的预后效果,从而指导临床诊疗。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77例,所有患者诊断标准参考文献〔7〕,入组患者中男98例,女79例;年龄47~72岁,平均(54.62±3.87)岁;体重指数20.03~25.82 kg/m2,平均(22.76±1.87)kg/m2;血浆PTX3水平3.98~5.62 pg/ml,平均(4.81±0.75)pg/ml;根据斑块的性质〔8〕,分为斑块稳定(稳定组)102例和斑块不稳定(不稳定组)75例;根据血浆PTX3水平中位数分为高PTX3组(PTX3≥4.81 pg/ml)87例和低PTX3组(PTX3<4.81 pg/ml)90例。纳入标准: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1.2 mm,内膜不均匀增厚;②患者及家属了解研究的目的,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各项基本资料详细,配合临床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炎症性疾病、急性损伤等;②合并肝、肾等病变患者;③合并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④伴随恶性肿瘤患者。不同分组患者性别、年龄及体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见表1、表2。研究全过程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并通过。

表1 不同斑块稳定性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表2 不同PTX3水平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1.2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采用常规的他汀类药物、抗栓药物、β受体阻断剂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治疗周期均为2个月。

1.3血浆PTX3检测 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肘静脉血5 ml,置于乙二胺四乙酸(EDTA)采血管中,2 h内以4 000 r/min的速度离心1~3 min,分离上清液即得血浆,分管置于-80℃ 冰箱中待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步骤检测血浆中PTX3含量,试剂盒购自美国赛默飞公司。

1.4斑块稳定性参数检测 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提供的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扫描,探头频率为7.5~9.5 MHz,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对侧,使颈部充分暴露,从颈根部开始扫描,探测颈总动脉近心端,顺着血管的方向移动至头侧,跨越颈动脉分叉处,探测颈内外动脉,探测位置包括颈内外动脉、颈内外动脉分叉部、颈总动脉起始部,各位置的平均值作为CIMT值,同时测定颈动脉内径(CAD),选择超声下斑块面积最大的记为颈动脉硬化斑块面积(CASPA),统计斑块的数量。

1.5观察指标 对比稳定组和不稳定组患者、高PTX3组和低PTX3组患者血浆PTX3水平及斑块参数,同时比较不同预后结果患者血浆PTX3水平及斑块参数变化,另外分析患者治疗前血浆PTX3和斑块参数的相关性。

1.6评价标准 按照美国心脏协会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制定的标准〔8〕,分为四种类型:扁平斑、硬斑、软斑和混合斑。扁平斑:内膜弥漫性增厚或局部隆起,超声显示内膜表面光滑,呈均匀的低或中等回声;硬斑:与周围外膜组织的纤维回声相似,内膜面局部回声增强,后方伴声影或明显的声衰减;软斑:CIMT>1.8 mm,形态不规则,突出管腔内,呈不均匀的低或中等回声,或连续的纤维帽回声;混合斑:斑块较大、基底宽、顶部凹陷,形态不规则,边缘回声低。对于斑块的稳定性分为稳定性斑块(硬斑和扁平斑)和不稳定性斑块(软斑和混合斑)。

预后疗效包括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斑块数量及斑块面积减少率不低于50%;有效:斑块数量及斑块面积减少率不低于30%;无效:斑块数量及斑块面积未发生变化,甚至增加〔9〕。其中显效和有效为预后好,无效为预后差。

1.7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Pearson分析。

2 结 果

2.1不同斑块性质的患者血浆PTX3水平及斑块参数 不稳定组血浆PTX3水平、CIMT、CAD、CASPA及斑块数量均明显高于稳定组(P<0.05),见表3。

2.2不同PTX3水平患者血浆PTX3水平及斑块参数 高PTX3组血浆PTX3水平、CIMT、CAD、CASPA及斑块数量均明显高于低PTX3组(P<0.05),见表4。

2.3患者治疗前血浆PTX3与斑块参数的相关性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治疗前血浆PTX3与CIMT、CAD及CASPA呈正相关(r=0.343、0.363、0.317,P<0.05),而与斑块数量无显著相关性(r=0.097,P>0.05)。

2.4不同预后效果患者血浆PTX3水平及斑块参数 与预后差组相比,预后好组血浆PTX3水平、CIMT、CAD、CASPA及斑块数量均明显降低(P<0.05),见表5。

表3 不同斑块性质的患者血浆PTX3水平及斑块参数比较

表4 不同PTX3水平患者血浆PTX3水平及斑块参数比较

表5 不同预后效果患者血浆PTX3水平及斑块参数比较

3 讨 论

颈动脉主要为脑组织供血,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稳定性均影响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其作用机制为〔10〕:①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后,颈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动力学改变,灌注不足形成低灌注梗死灶,同时斑块破裂增加斑块体积,加剧管腔狭窄程度;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形成栓子至血管远端后,导致脑组织缺血。上述两种作用机制均表明脑血管疾病的发展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因此有效改善斑块的稳定性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颈动脉的不稳定性斑块的纤维帽薄,同时炎性细胞浸润,斑块内出血,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与稳定性斑块相比,容易脱落并破裂〔11,12〕。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最直观的检查手段是病理研究,通过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病理切片结果观察斑块的纤维化、出血及纤维帽状态,但是活体上很难进行病理研究,因此需要寻找简便准确的诊断诊疗指标〔13〕。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特征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近年来,除了脂质沉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外,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存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中〔14〕。

PTX3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产生,作为钙结合蛋白家族成员之一,是长链五聚体蛋白体,相对分子量为40 165 D,具有免疫防御功能,由5个相同亚基通过非共价键形成环状五聚体〔6,15〕。PTX3分为氨基端和羟基端,氨基端由178个氨基酸组成,羟基端包括203个氨基酸,结构包括α螺旋和 β 片层〔2〕,PTX3的特殊结构使其发挥特异性的生物学效应,特异性体现在氨基末端有效结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部分功能与短链家族成员重叠〔16,17〕。对于PTX3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血压、冠心病和心绞痛等疾病方面,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研究较少〔15,18〕。PTX3作为急性期反应蛋白,出现时间晚于超敏C-反应蛋白,但是存在时间长,用于反映持续的炎症反应,特异性反映脑血管系统损伤〔15〕。研究发现〔10〕,血浆PTX3水平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馈患者的预后状态。斑块参数直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病情发展,本研究中对比不同病情患者的CIMT、CAD、CASPA及斑块数量,结果再次证明斑块参数能够反映斑块稳定性,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9〕。不稳定组患者血浆PTX3水平明显高于稳定组,说明血浆PTX3水平能够反映斑块的稳定性。本研究结果提示血浆PTX3能够反映斑块的稳定性,对比不同预后患者的血浆PTX3水平和斑块参数差异,发现预后好组患者血浆PTX3水平和斑块参数显著优于预后差组,表明治疗方案切实可行,血浆PTX3和斑块参数有效反馈患者预后效果。内皮细胞产生的炎性因子和趋化因子协同作用于炎性细胞,在血管损伤位置聚集,形成的脂质条纹,其中大部分是巨噬细胞,后者吞噬胆固醇后形成泡沫细胞,而泡沫细胞在脂质条纹中形成斑块〔15〕。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早期,血浆PTX3水平明显升高,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2〕,PTX3影响斑块稳定性和预后效果的作用机制如下〔17,20~22〕:①PTX3通过抑制促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功能,从而减低斑块组织纤维帽的厚度,导致斑块的不稳定性增加;②PTX3通过上调内皮组织因子的表达水平,促进细胞凋亡,诱发血液高度凝结,形成血栓;③过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产生大量的PTX3,从而放大炎症反应,加速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栓。

综上所述,血浆PTX3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病情发展及斑块稳定性,同时有效反馈患者预后效果,因此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PTX3作为血管炎性介质的作用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你真的了解献血浆是怎么回事吗?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