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选科意向驱动因素初探

2019-09-10 07:22李晓慧刘威戴子琦郭雨晨杨晓娟
新教育论坛 2019年21期
关键词:驱动因素医学生

李晓慧 刘威 戴子琦 郭雨晨 杨晓娟

摘要:学生在科室选择时的驱动因素影响着其科室选择的态度与行为,以安徽省三所医学院校2017级到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的调查问卷为例证,结合医院,学校,家庭,个人四个方面探究学生在当前社会条件下选择科室时的驱动因素,并从科室选择策略,价值观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医学生;选科意向;驱动因素

一、医院因素是影响学生选科的最重要因素。

在医学生的职业规划中,其向往的执业的环境仍以医院为主,因此医院中各科室的发展前景、医患关系等因素成为影响学生选科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具体而言:

首先,医院各科室的发展前景,包含科室上升空间及个人在科室内的发展潜力,是影响医学生选科意向的最重要因素。调查显示:(1)超过62%的医学生认为,医院各科室的发展前景对自己的选科意向“影响很大”。(2)这种影响在不同年级的学生中,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具体而言,低年级(大一大二)学生中,有76%认為“影响很大”,但大三时则降到60%,大四时进一步降到52%,到了大五,则仅有44%认为科室发展前景会对自己的选科意向产生很大影响。这一变化可能反映了,医学生随着对各科室的了解更加深入,能够更加理性和辩证的看待科室发展前景的问题。在低年级时,学生的价值观趋于“自我”侧面反映未深入思考国家,社会,学科发展的需求[1]。(3)值得注意的是,调查中科室发展前景对男生的影响比女生略高。如果分年级看,在低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和大五的男生中,选择“影响很大”的比例分别为73%,60%,60%,50%;女生选择的比例则分别为63%,60%,46%,33%。这一结果一方面反映出女生在对科室发展前景的要求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可能是女生的就业选择受到了性别的限制。

其次,医院各科室医患关系是影响医学生选科意向的较重要因素。总体来看,有40%男生认为“影响很大”,有46%女生认为“影响很大”。这一结果反映了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无明显性别差异,这一结果可能与经媒体及其他途径对医患关系有较全面的了解,但对未来医疗环境仍然缺乏安全感所造成的[2]。分年级来看,低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和大五的男生中,选择“影响很大”的比例分别为33%,45%,41%,44%,女生选择的比例则分别为38%,60%,50%,33%,可以看出,大三时认为科室隐患关系影响程度人数比例达到最高,随后女生比例逐渐下降。这一结果反映了女生随着对科室医患关系处理的愈加熟悉,能够更加熟练地处理紧张的医患关系。

另外,医院科室对学历的要求造成男女受调查者的两极分化。学历要求成为女性在选择科室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总体来看,有40%的男生认为“影响较大”,而有63%的女生认为“影响较大”,一方面根据社会调研可知,这一结果可能与女性在社会中担当的社会功能与男性有一定的区别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劳动力市场的严峻引发的就业性别歧视现象较普遍,部分科室性别歧视现象仍隐形存在。

然而科室内部的人际关系对于医学生选科的影响却最小,如果从总体看有超过62%的学生选择“影响一般”,这一结果反映了医学生在伴随着大学课程学习及实习经历的过程中,人际交流,社会关系的处理以及维持能力均有所提高,导致现代人际关系的质量与学生的自我发展及感受的相关性不大。

二、个人因素是影响医学生选科的第二大因素。

首先,个人兴趣在影响医学生选科意向个人因素中占最主要的地位。调查表明:大约74%的医学生认为,个人兴趣对自己的选科意向“影响很大”。这种选择在各个年级医学生中的比例相差不大,无明显性别差异,仅在大四学生中出现了稍许波动。在大一二、大三、大四、大五选择“影响很大”的比例各为61%、70%、48%、74%,由此可见个人兴趣对医学生选科影响很大。面对繁重的学业,高昂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潜心学术,更容易在某领域崭露头角。

其次,学生性别与是否在考研、就业中接受调剂在个人因素中影响程度并居第二,对医学生未来职业规划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1)在性别方面,调查表明,超过59%的医学生选择“影响很大”,大一二、大三、大四、大五医学生选择“影响很大”的比例各为53%、62%、48%、59%。但在大五医学生中选择“影响很大”的男生明显多于女生,分别为67%,44%(图一)。以往研究表明19. 23%的男生、60. 93%的女生选择内科系统的二级学科专业;42. 31%的男生、10. 94%的女生选择外科系统二级学科专业[3]。这与当前医院各科室性别两极现象一致,比如普外科、骨科更倾向于男性医生,女性医生则更倾向于内科、检验科等科室。因此性别对医学生选科意向的影响不可忽视,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一现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科室。

(2)在考研或就业是否接受调剂方面,总体来说大约74%的医学生选择“接受调剂”。这种选择在不同年级学生中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无明显性别差异,大一二、大三、大四、大五选择“接受调剂”的比例分别是26%、38%、66%、74%。这与当前考研人数逐年递增、岗位竞争日益激烈、各级医院学历要求逐渐上升有关。

三、学校因素对医学生选科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首先,实习经历对医学生的选科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调查结果表明:(1)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和大五被调查者中男生选择“影响很大”的比例各为64%、55%、41%、72%,女生选择“影响很大”的比例各为49%、53%、46%、11%。说明实习经历对医学生选科的影响程度都较大(2)大四之后这个比例在男生呈现上升趋势,在女生则呈现下降趋势。原因包括以下两点:第一,实习时医学生在医疗工作中积极实践,提高了操作技能和临床诊治能力,同时也了解到医疗环境现状、各科室的差异和自身的兴趣以及强项所在;第二,女生在选科时受工作环境、体力以及家庭等因素的限制,对于科室的选择性没有男生多元。因此在大五时女生选择“实习经历对选科影响很大”的比例明显下降。

其次,医学院校开展选科指導类的活动对医学生的选科是十分必要的,问卷调查中超过80%的医学生认为学校需要开展此类活动(图二)。因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着对学生的选科指导不足、学生因校外见习实习而不便开展选科指导等现状,为选科指导类活动在高校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使一些学生对自身和外部环境缺乏综合分析,无法明确发展方向。

最后,医院见习对医学生未来选科也颇有影响,且无明显的性别分化。以男生为例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和大五的被调查者中选择“影响很大”的比例各为64%、65%、55%、56%。医院见习可以将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加深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启迪了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并且加深了医学生对医院各科室的认识,影响着医学生将来的选科。

四、家庭情况及社会影响是医学生选科不可或缺的因素。

家庭情况和社会影响对医学生职业规划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以亲属建议、家庭经济状况及各地扶持政策等因素明显,具体而言:

首先,在职业规划中,亲属建议的影响至关重要。调查显示:(1)超过34.37%的医学生认为亲属建议对选科意向“影响很大”。(2)这种影响变化在各年级间呈先上升后下降,低年级(大一、二)学生中有36%认为“影响很大”,大三时这一比例上升达到高峰55%,然后逐渐下降,高年级时已降至仅有29%(大四)和22%(大五)。这一变化反映了医学生选科意向在本科中期阶段最容易受亲属建议的影响,此时刚开展临床课程,但尚未实习,亲属建议是一条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3)值得注意的是,男女生亲属关注点不同。男生亲属最关注的是科室薪资情况,而女生亲属的关注点则主要在工作压力上。

其次:家庭经济状况对选科意向的影响占次要地位,调查显示:认为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很大”的医学生为20.95%,其中男生受这一因素的影响要略高于女生,选择“影响很大”的男女比例各为28%,14.75%(图三)。这一结果可能与我国男性女性社会角色的固化有关,在家庭经济的贡献上社会对男性的要求普遍高于女性,其承担的经济压力更大。

最后,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是虽然当前各地针对基层人才资源匮乏等现状已出台了多项扶持方案,但调查显示超过38.78%医学生表示对其并不了解,但这一问题随年级增长有所改善,选择不了解的比例逐渐下降,具体为(大一、二)43%,大三36%,大四16%,大五7%。

五、启示

(一)教学管理部门成立专业选择咨询机构

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成立专门的专业选择机构,聘请专业人士举办有关医疗改革政策普及的讲座等,结合社会发展趋势,职业发展特点,从专业选择和就业指导教育的视角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引导。

(二)设立医患关系相关课程,开展相关危机演练

学校与医院应主动开展医患关系紧张预防,控制和应对能力教育,提高学生对医患关系紧张事件处理能力,以积极心态面对医疗行业。

(三)学校改革学科授课模式将书本授课与临床实践操作相结合

在本科中期阶段实行临床课本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性思考自己的多个维度特点,避免在做决定时出现迷茫彷徨的现象发生。

(四)学校改革实习学科专业选择机制,医院给予女性工作者相关福利

学校改革实习学科专业选择机制使得学生的职业选择时间和学科间轮转时间适当弹性化,使男女生在面对不同的可是学历要求时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医院方面应当积极主动给予女性医务工作者一定的工作福利以及降低对年龄的限制。

参考文献:

[1]刘芳.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生二级学科专业选择的价值观辨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05):117-118.

[2]孟利敏,林栋美,温艳萍,王欣.实习医学生经历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及其职业认同感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04):476-479.

[3]于洋,边映雪,于泳浩.临床七年制医学生二级学科专业选择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01): 32-33.

作者简介:

李晓慧(1998-)女,山东济宁人,安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本科生;

刘威(1996-)男,安徽宿州人,安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本科生;

戴子琦(1998-)女,安徽安庆人,安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本科生;

郭雨晨(1998-)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本科生;

杨晓娟(1996-)女,安徽阜阳人,安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本科生。

基金信息:

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安徽省三所医学院校医学生选科意向驱动因素研究”(项目编号:201610366092)指导老师:石庆波;基金号:安徽省教育厅2016年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西方人文主义视域中的医学人文关怀研究”(项目号:SK2016A047)。

猜你喜欢
驱动因素医学生
浅析影响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时期医学生临床思维评价体系的实践与评价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
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综合测度及驱动因素研究
抚仙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驱动因素与模式研究
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驱动力因素分析
公司EVA现状及EVA驱动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