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创新模式探讨

2019-09-10 07:22傅钢
新教育论坛 2019年21期
关键词:高校教学思想政治教学模式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各大高校的必修课程之一,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三观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受高校教学改革影响,高校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工作,其教学成效十分明显,有效的促进了课程教学效果的改善。单受一些现实因素的影响,其在教学模式的完善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本文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创新模式带来的效果,然后总结了该课程在教学创新模式方面依然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完善策略,从而更好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马克思原理;高校教学;教学模式;思想政治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创新模式的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高校人才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高校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取得的成绩如下:

(一)建立了理论和实践共存的教学模式

很多高校在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的过程中开始认识到,实践教学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吸收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理解并逐渐培养良好的思想习惯,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高校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增加了实践课程的内容,让学生可以通过课外实践了解更多的知识,并建立了实践课程相关的评价体系,从而能够更好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同时,在开展实践教学时,高校成立了管理和保障机制,有效地确保学生的安全和教学的正常开展。

(二)与其他组织机构的合作变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开展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所以高校开始尝试与其他组织进行合作,让学生能够不断开拓眼界,例如:与当地的红色旅游机构进行合作,让学生可以到红色革命场所进行参观,亲身感受仁人志士的爱国精神,提高民族自豪感;與当地的法院和检察院等机构进行合作,邀请相关的专家到高校开展普法讲座,让大学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避免大学生误入歧途;与当地的福利机构进行合作,鼓励大学生充当志愿者,到敬老院为老人进行服务,培养大学生尊老爱幼的精神等等。随着高校与其他组织机构合作变多,大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途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相关知识。

(三)高校组织的教学活动日益增多

高校开始重视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在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的基础上,也增加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组织大学生开展辩论赛,对于具有争议的社会话题等进行讨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意识;第二,组织大学生学习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了解更多的国家大事,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充分承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第三,组织学生观看爱国教育影片,了解国家发展的相关历史,以史为鉴共创未来。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得教学模式更加丰富,也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在不断地提高,能够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全方面发展的人才。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

总结上文的分析可知,很多高校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和改革,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当前该课程在教学创新模式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总结如下:

(一)实践教学模式流于形式

高校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已经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且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但是,很多高校在开展该课程时,实践教学模式流于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针对实践课程的经费投入不到位,很多高校将资金用来进行扩招或者是其他方面的投入,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实践课程投入资金不够,导致实践课程的开课次数比较少,而且每次都是去一些花费较低,相同性质的地方,导致大学生的兴趣越来越低;第二,组织和管理不到位,由于该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因此几乎所有学院、所有班级的学生都需要参加,而不同学院不同班级的课程安排不同,组织起来比较困难;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喜好不同,从而导致管理过程也会出现很多问题;第三,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很多高校在开展该课程的过程中,虽然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但是缺乏考核机制,部分学生认为实践课程不属于考试范围,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不努力进行学习,甚至出现逃课的现象。

(二)大学生参与度较低

很多高校增加了多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普法讲座、红色影片观看等等,但是大学生的参与度较低,主要原因如下:第一,由于在日常教学时,实践教学活动组织起来比较有困难,所以很多高校都选择在周末开展相关的活动,但是大学生希望利用周末时间进行休闲和娱乐,从而导致很多讲座组织后,参与的大学生人数非常少,久而久之这些实践活动就会越来越少;第二,很多高校在开展实践活动时,由于实践活动的人数要求有限,因此会优先学生干部、班级干部、党员等,普通的大学生参与的机会很少,从而导致很多大学生最后放弃了参加实践教学的想法;而被选择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代表,很多学生的参与意愿也比较低,虽然去参加了相关的活动,但是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在组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并没有对组织形式进行创新和改革,没有迎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很多活动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不是很高,大学生宁愿逃课上网,或者是玩手机,也不愿意参与实践活动。

(三)教师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教学效果提升的有效影响因素,但是根据本文的调查和研究显示,很多高校思想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高校该课程的教师并不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很多高校都是让辅导员进行该课程的讲解,但是很多辅导员都是师范专业毕业的,对于该课程内容的学习和实践程度不够,只能讲解一些简单的内容,无法给大学生更好地指导;第二,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的数量在急剧增多,但是教师的数量增长速度却比较缓慢,这就造成了教师教学压力的增长,很多教师无法更好地将精力集中在教学模式的创新上,从而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速度放缓,甚至出现停滞的情况,对于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未来的教学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第三,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模式的创新过程中,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并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学生无法开展更好的指导;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过于疏远,在开展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时,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配合不够密切,导致教学效果比较一般,无法发挥创新教学模式的优势。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创新模式的策略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在开展教学创新模式时,依然有较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和完善,本文对课程教学创新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完善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高校在开展教学时,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好地以大学生的发展为前提,不断推动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方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将大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才能够更好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例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推动教师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将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第二,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吸引力,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充分调研,在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模式方面倾听和参考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另一方面:要使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迎合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兴趣爱好,对大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第三,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打开心扉,主动提出内心需求;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地位,需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尝试,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二)坚持素质教育的思想

素质教育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符合社会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创新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思想,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坚持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式的共同发展,仅仅依靠理论教学和书本教学,不仅让教学内容显得单调和枯燥,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必须要推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共同发展。高校需要适当安排实践教学课程,对课程的开展进行充分的组织和管理,维护好学生的安全和实践过程中的纪律,确保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第二,主要培养大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进行因材施教,每个大学生都是不同的,学生有着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特点等等,所以需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例如:培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辩论能力,可以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辩论活动,对大学生该方面的能力进行更好地锻炼;除此之外,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等。让大学生能够真正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合适自己的方向上走的更远,逐渐培养其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第三,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内容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有很多核心内容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和传承,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课程内容也需要进行更新和补充,能够更好地进行与时俱进。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课下读物,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观看新闻,了解更多的国家大事,并且将学习到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过程中,保持学习内容的与时俱进,永葆青春。

(三)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教师在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时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他们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更好地指导,同时帮助学生解疑答惑。因此,需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推动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在招聘教师时,需要对教师进行严格的考核,一方面:对教师的专业进行严格考核,需要招聘相关专业的教师开展教学,才能够更好地利用教师的专业知识,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更好地指导,也能够更加课程内容合理选择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需要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尤其是教师的科研能力、自我提高能力、接受和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与学生的相处方式等等,这些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考核,从而选拔出符合高校教学要求的教师;第二,高校需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考核及培训,教学知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因此可以组织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及时进行改正,能够更好地胜任教学岗位;对教师队伍进行严格的考核,才能够帮助教师增加教学动力,提高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更多的热情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创新,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补充和完善,更好地与学生进行相处等等,能够有效地协助教师能力的提高;同时,允许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学生与教师的接触时间更长,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更加客观和公正,也能够发现更多的问题,能够帮助教师进行更好地改进,从而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小结:

总之,根据上文的分析可知,高校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全方面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和改革,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通过对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现状的探究,我们也发现在高校开展教学改革的当下,受各方面现实因素的影响,高校在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抑制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的提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定教学创新改革的决心不动摇,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思想引导,结合当今社会发展情况,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方式方法,调整教学模式,以此来为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培育构建起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谢璐妍,王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两分两专”教学模式探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3):103-106.

[2]荣沁瑜,叶玲,汪翠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化教学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02):48-49.

[3]胡满英.“问题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学理论,2018(11):209-210.

[4]王引兰.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五步递进”教学探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为例[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5):107-111.

[5]徐文军,刘玫,殷旭辉.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10):27-29.

作者简介:傅钢,男(1965.4—),汉族,籍贯 广东惠州,学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教学思想政治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未来“会诊化”高校教学模式构建
MOOCs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