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刺液门、阴谷穴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2019-10-25 09:30缪怡冰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体征颈椎病颈椎

缪怡冰,张 瑛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0)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在颈项肌痉挛、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退行性变及颈椎小关节钙化增生等病理基础上引起的颈椎失稳和继发性病理改变,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胸闷不适等一系列以交感神经紊乱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1]。经相关研究表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发病人数逐年提高,同时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现发病率约占颈椎病的10%[2]。对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治疗,西医大致有阻滞星状神经节治疗[3]、微创治疗[4]和开放手术治疗等,中医有针灸治疗、推拿治疗[5]、小针刀治疗[6]和中药治疗等。其中针灸治疗效果显著、方便快速、价格低廉。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2017年10月—2018年8月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按随机序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男11例,女15例;平均年龄(42.73±12.10)岁;平均病程(18.98±16.45)月。对照组男13例,女13例;平均年龄(42.04±11.33)岁;平均病程(18.04±16.89)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制定。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临床表现:①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包括头晕、头痛、枕部痛、视物模糊、眼窝胀痛、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②交感神经抑制的症状,包括心动过缓、血压偏低、胃肠蠕动增强、嗳气等。体征:病变颈椎棘突下和(或)棘突旁压痛。影像学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颈椎节段性不稳定。凡符合上述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并排除内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其他疾病者,即可诊断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③知情同意并配合治疗及观察随访。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18岁或>65岁;③接受其他治疗方法,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观察者;④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⑤对针刺不耐受者。

2 治疗方法

2.1 常规针刺组

取穴:颈夹脊穴。操作:患者取俯卧位,用75%酒精在进针点行皮肤消毒,采用0.35 mm×40 mm毫针,直刺20~30 mm,行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每天治疗1次,6次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改为隔天治疗1次,继续治疗6次。共治疗2个疗程。

2.2 快刺组

取穴:液门穴、阴谷穴、颈夹脊穴。操作:患者端坐,双手微握拳,膝关节屈曲100°~110°,双足自然踏地。用75%酒精在进针点行皮肤消毒,采用0.35 mm×40 mm毫针,平刺液门穴,顺掌骨间隙朝中渚穴方向透刺,进针深度约35 mm,行大幅度提插捻转,使患者有强烈的得气感,甚者针感沿腕掌部放射至上肢及颈项部,迅速出针。液门穴出针后采用0.35 mm×40 mm毫针,快速刺入阴谷穴,进针深度约30 mm,行大幅度提插捻转,得气后迅速出针。余针刺治疗同常规针刺组。每天治疗1次,6次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改为隔天治疗1次,继续治疗6次。共治疗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疼痛评分

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8]。NRS是1个0~10的点状标尺,无痛为0,最剧烈的疼痛为10。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由患者在标尺上根据疼痛程度自评。

3.2 症候积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制定。根据患者交感神经症状出现的频率及严重程度,给予不同的分值,最低0分,最高5分。总分0~6分为轻度,7~14分为中度,15~20分为重度。

3.3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关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标准。痊愈:原有颈椎及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性症状、体征消失;显效:原有颈椎及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性症状、体征明显减少;好转:原有颈椎及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性症状、体征有所改善;无效:原有颈椎及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性症状、体征无改善。痊愈、显效和好转率总和为总有效率。

3.4 统计学处理

3.5 治疗结果

3.5.1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N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经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后N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快刺组在改善疼痛方面较常规针刺组具有优势。见表1。

表1 两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NRS评分比较

3.5.2 两组治疗前后症候积分比较 经非参数秩和检验,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证候积分等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者有可比性;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候积分等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两种疗法均可缓解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证候积分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快刺组对缓解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效果较常规针刺组更佳。见表2。

表2 两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症候评分等级比较 (例)

3.5.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秩和检验,两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快刺组在改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与体征方面疗效较常规针刺组更佳。见表3。

表3 两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快刺组比较,△P<0.05。

4 讨论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属中医学“项痹”“骨痹”“眩晕”“心悸”等范畴,其症状表现多种多样,但究其根本,责之于肾及三焦。《灵枢·五邪》云:“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项痛,时眩。”阴谷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合穴,五行属水,而足少阴肾经亦属水,故阴谷为水中水穴。取阴谷穴其义有二,一则,《灵枢·邪客》云:“肾有邪,其气流于两腘之间。”阴谷居于腘窝内侧,针刺阴谷可泻邪;肾为北方之脏,入肾之邪多为寒邪、水邪。“积阴之寒气为水”,可取阴水之邪聚于谷之阴谷以去寒邪、水邪。二则,“肾经贯脊属肾”“肾主骨生髓”,足少阴经过长强穴直上脊内,肾精亏损、肾阳虚衰、气血不足,则筋骨失于温煦濡养,针刺阴谷既可补肾助阳,又可疏利经气。液门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之荥穴,善清头目、利三焦。《针灸学名解》曰:“凡穴位之曰门,曰关者,据以其具开合出纳义也。”手少阳三焦经,“是主气所生病者”,少阳为枢,若少阳病,发于上,则“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发于上焦,则心肺之气不足,故心悸、胸闷、气短;发于中焦,则胃气上逆,故呕恶欲吐;发于下焦,则肠道受盛传导失司,故肠功能紊乱,因此,取液门穴通调三焦逆乱之气,升清降浊、平和气血。此外,“经脉所通,主治所及”“荥输治外经,”通过远取液门穴,可调畅三焦经气,透刺中渚为一针贯二穴,加强针感,倍其疏利之功,再配伍颈夹脊穴以标本同治。

快刺法,即快速刺入穴位并行提插捻转等手法使之得气,随即出针。《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可见针刺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快刺法可在缩短治疗时间的基础上有效治疗该病[10]。《灵枢·经水》提及十二经脉的留针时长:“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手之阴阳……皆无过一呼。”将一呼转换为时长,近乎3 s,故快刺法亦遵古法。在该针刺操作中,先快刺液门、阴谷穴以快速疏通经脉、调畅气机,后患者改为俯卧位(避免长时间端坐位所致颈肩部肌肉紧张,提高患者治疗过程的舒适度),配合颈夹脊穴留针以改善局部肌肉强直状态,增加血供,缓解颈部不适。

较之常规针刺组,快刺组治疗后的NRS评分、证候积分更低,有效率更高,故快刺组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疗效显著优于常规针刺组。研究表明快刺法与留针法对颈椎病的治疗均有效,且快刺法的疗效更佳,可能与其治疗时间短、患者舒适度高有关[11]。快刺法操作简单,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及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体征颈椎病颈椎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颈椎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