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灸配合中药灌肠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

2019-10-25 09:30鴳,王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包块灌肠盆腔

李 鴳,王 丹

(枣庄市中医医院,山东 枣庄 277100)

慢性盆腔炎(CPID)是临床常见病,近年来,女性感染性盆腔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尤为显著的以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为主,因为本病迁延难愈,极大影响了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1-3]。笔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脐灸与中药灌肠相结合的外治方法治疗CPID,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脐灸配合中药自拟方灌肠治疗组36例,年龄27~42岁,平均年龄(33.23±8.74)岁;病程11个月~4年,平均病程(3.24±0.75)年;治疗前的病情轻、中、重分别为14例、16例、6例;孕次1~2次,平均孕次(1.42±0.47)次;产次0~3次,平均产次(1.88±0.27)次。对照组36例,年龄26~43岁,平均年龄(33.19±8.87)岁;病程10个月~4.2年,平均病程(3.19±0.72)年;治疗前的病情轻、中、重分别为15例、15例、6例;孕次1~2次,平均孕次(1.47±0.39)次;产次0~3次,平均产次(1.87±0.30)次。两组在年龄、病程等多个方面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制定:①症状:腰骶部或有下腹的坠胀疼痛为临床最常见症状,而且常会因劳累、月经甚或性交等因素而诱发加重,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白带增多,或有其他伴随症状如疲乏、失眠等;②体征:B超检查时常见子宫呈后倾后屈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常因附件不同部位产生的炎症而伴有相应部位或子宫或输卵管或宫骶韧带的压痛,甚或形态学上的改变;③B超检查提示有卵巢囊肿或混合性包块、盆腔积液;④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与《妇产科学》[1]拟定,寒湿凝滞型:小腹冷痛,痛处不移,得温痛减,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淡,苔白腻,脉沉紧。

1.3 排除标准

①未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者;②妊娠期妇女;③同时有严重的重要器官的器质性疾病者;④不能配合者、不能坚持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脐灸治疗 治疗前应做好病情评估及情绪安抚,使患者处于放松的状态。在患者腹部铺上无菌洞巾,然后向患者肚脐内填入中药粉(中药粉比例组成:败酱草15 g,板蓝根6 g,老鹳草60 g,丝瓜络6 g,桃仁3 g,茯苓10 g,当归10 g,鸡血藤20 g,赤芍10 g,红花3 g,蒲公英10 g,鱼腥草6 g,白花蛇舌草6 g,桂枝3 g,炙甘草6 g),药粉高度与腹部皮肤齐平,再将鲜姜切成与1元硬币厚度相当的薄片(大小以能覆盖住患者肚脐为宜),在姜片上穿刺数孔后将其覆于脐上,最后把事先准备好的艾炷放在姜片上并点燃,连续灸6壮,施灸过程中注意询问患者有无温热舒适感觉,以便及时调整。灸疗结束后,取下姜片,将肚脐周围皮肤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空白敷贴盖住肚脐,将中药粉密封在肚脐内2~6 h,利用余热效应使中药继续发挥效用。

2.1.2 中药灌肠 药物组成同脐灸所使用中药粉。先煎出300 mL左右的中药液并冷却到42℃左右装入灌肠袋,随后进行常规灌肠操作。灌肠结束后,将患者臀部垫高10 cm左右以保留药液[5],嘱患者保持姿势不变约半小时,以充分发挥中药的作用。灌肠操作一般在睡前半小时进行,并且灌肠操作之前要注意避开月经期[6]。

2.2 对照组

少腹逐瘀汤加减:小茴香(炒)7粒、干姜(炒)0.6 g、延胡索3 g、没药(研)6 g、当归9 g、川芎6 g、官桂3 g、赤芍6 g、蒲黄9 g、五灵脂(炒)6 g、苍术9 g、茯苓9 g。

脐灸配合中药灌肠的治疗组和中药内服的对照组治疗均为每日1次,连续12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测量疼痛和症状的指标得分,进行初步疗效评价;休息2天后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测量疼痛和症状的指标得分,进行最终的疗效评价。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1.1 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s,VAS) 采用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监制的VAS[7]卡。在卡的中心刻有数字的10 cm长线上有可滑动的游标,两端分别表示“无痛”(0)和“最剧烈疼痛”(10)。患者面对无刻度的一面,本人将游标放在当时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部位;医生面对有刻度的一面,并记录疼痛程度。分别测量治疗前以及1、2个疗程后的疼痛VAS分数,从而计算出治疗后疼痛变化数值[7]。

3.1.2 症候和专科评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关于慢性盆腔炎的“局部体征轻重分级评分标准”制定。综合患者的症状(腰骶部胀痛或下腹坠胀痛、月经、白带和其他伴随症状如疲乏、失眠等)和专科情况(炎性包块的大小、附件增粗程度、宫骶韧带增粗变硬程度等)分为无(0分)、轻(2分)、中(4分)、重(6分);分别测量并记录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的症候与专科得分,得分高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3.1.3 实验室检查 检测治疗前后的血沉数值变化并比较。

3.1.4 超声指标 采用Acuson antares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测量患者的治疗前与分别治疗第1、2个疗程后的盆腔包块直径及盆腔积液深度,以最大径计。

3.2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拟定,治愈:VAS变化数值在80%以上,回归正常的工作生活,症状与体征消失,子宫附件B超无异常;显效:VAS变化数值60%~80%,症状与体征会有明显减轻,B超检查时妇科炎性包块有明显缩小,但仍会因劳累等诱发因素而有轻度加重;有效:VAS变化数值21%~59%,症状和体征仅有部分消失或减轻,B超检查时妇科炎性包块会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但不明显;无效:VAS变化数值低于<20%,症状和体征基本无改善或改善不大,B超检查妇科炎性包块无变化或变化不大,附件仍有压痛。

3.3 统计学处理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表1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得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VAS得分都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治疗组得分下降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表明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组内治疗2个疗程后与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

表1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治疗1疗程后比较,△P<0.05。

3.4.2 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和专科得分比较 表2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中医症候和专科得分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和专科得分都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治疗组得分下降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组的疗效更明显。两组组内治疗2个疗程后与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

3.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沉比较 表3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血沉都有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治疗组降低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表明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与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

表2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和专科得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治疗1疗程后比较,△P<0.05。

表3 两组患者血沉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治疗1疗程后比较,△P<0.05。

3.4.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超指标比较 表4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盆腔包块直径和盆腔积液深度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盆腔包块直径和盆腔积液深度都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治疗组下降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组内治疗2个疗程后与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超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治疗1疗程后比较,△P<0.05。

3.4.5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表5显示,治疗组36例中愈显率为97.2%,对照组36例中愈显率为75.0%;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的治疗效果差异显著,治疗组具有更好的疗效。

表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引起慢性盆腔炎的病原体主要为淋球菌、葡萄球菌等常见需氧菌、厌氧菌混合感染[9],西医治疗一般采用抗生素甲硝唑联合头孢菌素类治疗,但用药剂量大,治疗时间长,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大,且反复使用抗生素治疗使得耐药现象严重[10]。中医学中无“慢性盆腔炎”之名,多将其归属于“妇人腹痛”“带下病”等疾病。中医认为,该病常因湿邪乘虚入侵胞宫久治不愈而形成,在其辨证分型中以寒湿凝滞型最为多见。

中医学在治疗本病方面独具特色,《医学入门》(明代李梴)中曾明确指出: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脐灸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组方选药,利用脐部皮肤薄、易通透的特点,借助穴位、灸热和中药的多重效用,促进气血的运行,使阻塞的经络得以疏通,进而调节脏腑的功能使之恢复正常生理的一种外治法[11]。脐灸相比普通艾灸有事半功倍的高效,其选取具有“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之称的神阙穴为艾灸要穴,将中药粉填入肚脐内并上覆姜片,使脐部形成“密封舱”,中药粉与脐部皮肤分泌的湿气发生水合作用,再通过艾灸的热力加压,可使脐部快速产生局部蒸汽压,使中药形成高浓度梯度,继而产生较大的透皮压,使药性被透皮吸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12]。神阙穴为“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脏之根”,居于人体正中,与督脉相表里,连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能通达百脉,故神阙可谓一穴而系全身[13],有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复苏固脱之效,是重要的补益穴位之一。从解剖学来看,肚脐是先天凹陷,紧靠着腹腔和盆腔,其内分布着大量的神经丛和神经节以支配脏器和血管,在脐部艾灸,可以借助这些神经丛和神经节将热力和药力快速的传导到病变部位,以促进人体神经、体液的调节,提高免疫机能, 激发抗病能力[14]。《万病回春》(明代龚廷贤)曾记载灸脐能“百脉和畅,毛窍皆通”,《理瀹骈文》(清代吴师机)中更有填脐、蒸脐、熏脐、布包轮熨等脐疗方法[15]。治疗组中采用的中药方为我院妇科中医专家的精心组方,方中桂枝效可辛散温通、助阳化气,配伍茯苓、甘草功在温阳除湿;桃仁、赤芍、红花、鸡血藤、当归、丝瓜络可活血化瘀;板蓝根、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老鹳草、败酱草、鱼腥草可清热解毒除湿;诸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除湿、活血化瘀之功。脐灸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是将中药与艾叶的热力充分结合,通过神阙这一特殊的穴位,利用脐部皮肤薄、易通透的特性使药性直达病变胞宫,改善子宫的动脉血供,促进附件炎症的吸收,通过其温经散寒、除湿止痛的功效,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该疗法在艾灸时通过热力和药物刺激神阙穴发挥其穴位本身的功能, 灸疗结束后通过将中药粉密封在肚脐内可以使药物的功效得以持续渗透,是在激发、调动和增强机体的自身组织能力的前提下或同时实现的神阙穴和中药的双重作用[16]。中药灌肠主要是通过肠粘膜的渗透作用,使药液有效成分直达病所,促进炎症的吸收、转化和消散[17],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脐灸配合中药灌肠治疗CPID操作简便、无痛,临床使用时疗效显著,并且能缩短治疗疗程,其复发率亦较低,很大程度上也避免了内服药物可能对胃肠道造成的刺激[18],同时避免了抗生素的副作用,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包块灌肠盆腔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开塞露联合温盐水滴注灌肠法在脑卒中便秘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胎儿腹部囊性包块的产前超声诊断
灌肠疗法在犬病诊疗中的应用
“灌肠” 治疗有副作用吗
不是所有盆腔积液都需要治疗
香油消肿化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