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标准化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2019-10-25 03:01吴翠晴李泽利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9年8期
关键词:标准化海洋标准

■ 吴翠晴/李泽利

(1.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天津 300112;2.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天津 300191)

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1]。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高新技术的发展,并通过标准化,将高新技术转化为标准,形成产业和市场优势,从而为国家和企业带来最大经济效益。标准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宏观调控和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在海洋这片能够为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带来新动力的蓝色国土上,海洋标准化已融入海洋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标准与政策、规则相辅相成,是海洋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加快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对海洋标准化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分析海洋标准现状,研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对促进我国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

1 我国海洋标准化现状

1.1 海洋标准化组织体系建设

自1982年第一部海洋国家标准发布以来,我国海洋标准化事业经过30多年的蓬勃发展,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海洋标准化管理运行体系和贯彻实施体系。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和指导海洋行业标准化工作,对海洋标准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05年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全面负责我国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行政执法、海洋科学调查、海洋经济活动、海洋公益服务、海洋科技开发等专业技术活动的标准化工作。之后又相继成立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观测及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海洋调查技术与方法等八个海洋标准化专业分技术委员会。专业分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承担着组织制定该专业领域内的标准化发展规划、标准制修订计划等任务,对该专业领域内标准进行技术审查、归口,负责该领域标准的复审和宣贯等。为快速高效地满足海洋市场发展需求和技术创新,2016年中国海洋学会海洋标准化分会成立,致力于推进海洋领域团体标准工作和发展,并开始试点团体标准的制修订。我国在海洋国际标准化工作方面开始起步,目前ISO/TC8(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主席由中国专家担任,201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海洋技术分委会(ISO/TC8/SC13)秘书处落户中国并由中国专家担任主席,国际标准化组织海洋技术分委及其工作组为推动我国海洋技术标准走出去提供了契机[2]。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十三五”技术标准科技创新规划》《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年)》强调在“重要领域国际标准研制”方面,要加强对深海、极地等新领域和海洋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标准研制。2018年机构改革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职责划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外保留牌子。

1.2 海洋标准化政策管理体系建设

国家高度重视海洋标准化领域的立法工作。根据标准化改革的需要,2016年,《全国海洋标准化工作办法》重新修订并发布实施;《全国海洋标准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由国家海洋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加快推进海洋标准化结构性改革,为海洋标准化发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海洋标准化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印发,规范了海洋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制定与修订、实施和监督,加强了海洋标准化管理。2018年,《中国海洋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印发,规范了团体标准的制修订。2018年1月1日起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根据精简强制性标准层级的要求,海洋标准现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其中强制性标准为国家标准。海洋标准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国家从战略层面统筹谋划海洋标准化发展。

1.3 海洋标准体系框架建设

海洋标准体系框架是对海洋标准制修订的顶层设计和全面概括,将海洋开发、管理、保护等工作中重复性、共性的事物转化为标准,并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机整体[3],旨在加强海洋标准化与海洋标准、涉海法律法规之间配套衔接和各领域标准体系的相互协调,加强急需重要标准的布局,解决碎片化、交叉重叠等一系列问题。标准体系内容包括海洋领域现有的、正在制定的和需要制定的标准,是海洋标准制修订工作的蓝图和指引。1992年,我国首个海洋行业标准体系发布。2009年,国家对海洋标准体系内容进行了重新修订,对包括海洋基础通用标准、海洋仪器设备制造、海洋环境监测等11个领域子体系进行了布局和规划。2018年,结合海洋行业的现状和发展需求,建立了新的海洋标准体系框架,包括海洋基础通用标准、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经济与资源开发利用、海洋公共服务、极地大洋事务等5个子体系21个重点领域。

图1 历年海洋标准发布数量变化图

1.4 海洋标准制修订情况

截至2017年,我国已发布351项海洋标准,其中海洋国家标准87项、海洋行业标准264项。海洋标准已经涵盖海洋管理的各个方面,在海洋经济调控、海洋依法行政、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公共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图1中可以看出,海洋标准制订的数量不断提升,海洋标准发布数量在2005年之后有了较大增长,主要原因是200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委托有关行业协会承担行业标准的起草、技术审查、编写、报批、备案、出版等工作予以制度化。同年,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归口管理海洋标准化工作,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海洋标准化的快速发展。

2 海洋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2.1 海洋标准与其他标准不统一

长期以来,海洋与其他自然资源的人为分界和管理,造成了海洋标准化统筹协调推进机制不完善,海洋标准与自然资源其他行业标准之间存在衔接不够合理甚至相互矛盾的问题。笔者通过海洋标准与土地管理标准、地质矿产标准、测绘标准的对比,发现不同行业标准关于陆海划界、滩涂界限等海洋相关的概念、名词术语、分类、调查技术方法等存在不统一的现象。譬如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标准《海洋多波束水深探测规程》(DZ/T 0292—2016)与海洋行业标准《浅地层剖面调查技术要求》(HY/T 253—2018)、《多波束海底地形地貌调查技术要求》,使用同样的技术手段,但由于标准不同,调查方法不统一,直接影响了产生的数据成果,影响了数据的共享互通和有效利用。

2.2 海洋标准体系不合理

一是标准缺失。基础重点领域和新兴战略领域缺少海洋核心技术标准。深海探测、海域海岛资源市场化配置、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综合管理、海洋资源勘探与开发、极地考察、大洋调查等标准研制基础薄弱(图2)。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淡化、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海洋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海洋卫星和卫星海洋应用以及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工程装备重大工程、重点领域标准化数量少。二是海洋标准滞后老旧,很多海洋标准的方法因时间跨度大,落后于现有技术。有46%以上的海洋标准制定年限已超过10年,有65%超过5年。三是企业标准研制水平低。与其它领域相比,由于海洋标准化具有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海上作业风险高的特点,海洋标准化发展仍以政府为主导,以科学研究为主要推动力,在用户需求驱动、成品产业化、商品市场化等方面起步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慢,企业缺少海洋标准的创新能力,企业参与度低。

图2 各领域海洋标准的占比情况

2.3 海洋标准质量有待提高

标准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手段,知识产权战略需要技术标准战略推动实现提升和转化,当前国际上已形成“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的技术标准战略发展路径,利用专利和标准的结合最终实现产品利益最大化。但是我国的海洋科研成果的标准转化率低,海洋标准化对科技成果的固化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截至2017年底,我国有涉海专利8566项,但是大而不强,海洋标准仅有351项,占比4%,差距明显。

2.4 海洋标准国际参与率低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的贺信中写到:标准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世界需要标准协同发展,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4]。海洋标准国际化是实现海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海洋科技成果共享的重要手段。当今世界处于愈演愈烈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中。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及与海洋的相互作用的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互联互通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对海洋的研究必须强化全球视野和系统思维。比如21世纪初发达国家开启全球实时海洋观测计划(Argo),以期提升对全球海洋的观测探测能力和综合认知水平,中国也积极加入该计划。在对海洋观测、开发和保护的过程中,大量数据产生,但是由于观测标准不统一、信息数据格式标准不一致,阻碍了数据交互和成果共享。目前ISO涉海国际标准623项,由相关专业技术委员会组织编制,由于ISO/TC8/SC13成立较晚,中国参与国际标准编制比例低,海洋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的比例低。

3 对策建议

3.1 从国土空间整体角度,加快海洋标准化的统一进程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从国土空间整体的角度,统筹陆地自然资源和海洋自然资源管理,加快研究海洋标准化与不同门类自然资源标准化的融合衔接。建立涉海部门与不同门类自然资源标准化的协调配合机制,实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统一平台,保障全过程质量控制。推进自然资源调查评价“一张图、一套数、一盘棋”的“一体化”机制[5]。

建议梳理并统一不同标准中关于各类自然资源的名词术语,统一自然资源的分类,统一自然资源调查技术方法,实现“多规合一”。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为契机,将海洋资源调查和滩涂资源调查等纳入调查范围。在依法、统一、科学的前提下,出台统一的技术规程,适时将规程转化为标准。通过统一调查技术标准,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基础数据信息平台,统筹空间开发利用,促进自然资源的一体化管理,将自然资源机构改革高效协调的精神贯穿始终。

3.2 创新海洋标准化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推进海洋标准化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技术支撑包括设备、计量、测试、认证等资源,其中标准是测试认证的依据,测试认证是对标准的合格评定。依托海洋领域国家级质检和海区检测机构,推进标准研究、标准信息发布、检测、咨询、认证等协同发展,在国家科技兴海产业基地培育和发展海洋标准,建设标准验证检验检测点,加强海洋标准试验验证和符合性评价能力建设,推动标准化服务的社会化和产业化。

建设高水平海洋标准信息共享平台,创新标准的服务模式,提升能力。海洋标委会作为技术归口管理部门,应整合海洋行业标准信息资源,建设海洋标准查询、交流和咨询服务的服务平台和信息平台,推进标准信息的公开化、标准管理运行和标准服务的信息化。

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满足海洋经济发展需要[6]。2017年11月通过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首次明确了团体标准的法律地位,鼓励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标准,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目前海洋团体标准制修订仍处于起步阶段,多项标准正在制修订中,要积极拓展团体标准试点范围,加快海洋团体标准制修订,充分发挥团体标准“快”“新”的优势,满足市场需求,弥补国家及行业标准制修订过程较长的短板。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要发挥专业优势,在建立标准信息平台、提供标准信息服务、人才教育培训、标准宣贯和监督执行等方面提供服务,帮助提高团体标准化工作水平,逐步实现海洋标准化由政府主导的一元结构向政府与市场共同发挥作用的二元结构转变。

3.3 增强科技创新服务支撑能力,提升海洋产业标准化水平

为增强海洋科技创新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的能力,必须加快建立科技研发向标准转化的运行机制,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标准的制修订,加强技术创新向标准的转化能力,对标准转化项目给予财政支持,将重要海洋标准的研制列入国家各类科技计划支持范围,全面营造海洋标准化意识,将标准制定作为海洋重大科研项目的重要考核指标,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海洋技术标准,增加高质量、高水平的海洋技术标准的有效供给,以标准引领海洋科技进步。提升我国的标准质量和技术含量,加强标准研制中的技术支撑,依托海洋环境保护、海洋食品和医药、海洋信息化、海水淡化、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工程等重大海洋工程,加强海洋标准的转化。

加强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围绕“深水、绿色、安全”等重大需求,以经济富海、依法治海、生态管海、维权护海和能力强海五大海洋工作体系为指导,推进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转型升级亟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标准化,在海洋执法与维权、海岛保护与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海域综合管理、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工程装备、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仪器设备产品与检测、海洋观测预报与防灾减灾、蓝碳、海洋调查、海洋工程勘察与测绘、海洋卫星和卫星海洋应用、极地考察、海洋信息化等方面加强海洋标准研究和制修订。

3.4 促进标准国际化,深入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当前,国际海洋事务进入快速发展期,海洋治理进入深度调整期,提供中国方案、获得更多制度性权利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要求。应充分发挥海洋标准在海洋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发挥标准专业性、普遍性、确定性的优势,以海洋标准化的合作助推“一带一路”畅通,实现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制定全球通用国际标准”的战略目标[7]。把握各国制定国家标准的动向,寻求与各国政府的合作与协商,将海洋标准化纳入科技、质检等国家蓝色伙伴关系合作框架协议范畴,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技、海洋安全维护等领域开展深层次国际合作,拓展我国的“蓝色朋友圈”。

深入挖掘国际标准化组织海洋技术分委会(ISO/TC8/SC13)、亚太区域海洋仪器检测评价中心等国际组织平台资源。仅2018年,依托国际标准化组织海洋技术分委会,我国就推动了6项国际标准制定,1项标准进入海洋国际最佳实践框架体系,这是一个积极信号。推动国家间海洋标准的互认、检验检测机构与国际著名检验检测机构的互认。利用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世界气象组织(IOC)、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WMO)的地位,更好地辐射和带动国内在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围绕国际社会关注的蓝色经济、极地、深海等重点领域,积极倡导制定国际标准。把握海洋国际标准化研究动态,较早地介入到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国际标准起草工作中,积极推荐本国标准草案。开展海洋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跟踪研究,收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涉及的海洋国际标准目录,分析、研究国际标准,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标准和海洋强国先进标准的制定、采用和实施情况,出版国际标准目录,加快海洋国际标准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全球性和区域性的海洋标准化合作,推出海洋国家标准的外文版,开展海洋监测等关键技术指标的比对工作,推动与沿线国家海洋标准互认,实现海洋标准体系兼容。

4 结语

海洋蕴含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是各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空间。海洋是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在陆地资源供应日益紧张的今天,海洋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海洋科技发展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进一步被拉大的风险[8]。海洋标准化在海洋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求加强海洋标准化工作,在促进标准统一、增强标准创新能力、提升标准有效供给、提升标准服务水平等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猜你喜欢
标准化海洋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标准化简述
党支部基本组织制度标准化“三字诀”工作法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爱的海洋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