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视野 找准问题 兼收并蓄着力提升云南文艺评论工作整体水平

2019-11-12 22:58魏中国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评论家文艺协会

魏中国

长期以来,云南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发展并不均衡协调,不同程度制约了文艺创作质量和文艺滇军在全国的影响力。我们认为,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应并驾齐驱,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更应该学习借鉴先进,找准问题症结,强化文艺评论的引领、指导作用,让文艺评论更好地介入文艺创作实践,让文艺评论队伍更好地发出声音,达到兼收并蓄的效果。

一、对全国各地文艺评论工作经验的认识

今年以来,中国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举办了两次高规格会议,文艺评论可谓是“重头戏”。全国文联研究部门工作会议有三分之一时间在谈文艺评论;全国文艺评论家协会2019年度工作会有16个省区市的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专家学者针对文艺评论基础理论发展脉搏、今后工作中需要突破的重点问题发言,河北、内蒙古等省级文艺评论家协会以及青岛、宁波市鄞州区等基层文艺评论家协会共10家单位代表进行交流。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组织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发展势头良好。

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省一级的团体会员已经达到28家,凝聚了近万民文艺评论工作者。全国各地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体系建设也不断健全。比如: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近年来积极争取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指导与支持,较好地完成全国会员的推荐和入会工作,目前依然是拥有国家级会员最多的省份之一。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为推动文艺评论工作发展,打造“粤派批评”方阵,创新实施“粤派批评”广东文艺评论创作孵化计划,签约15名文艺评论家。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按照文艺类别组建文学、电影电视、书画摄影等专业评论委员会,每个专业评论委员会都配置一名主任、两名副主任,其中:新文艺组织研究、美术、文学等专业评论委员会的活动最为活跃。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为积极发现、扶持和培养青年文艺评论人才,报请江苏省文联拨出专款组织实施“青年文库”工程,面向全省45周岁(含45周岁)以下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征集各艺术门类评论文章合专著,择优资助出版。

(二)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基础更加厚实。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以及全国有关地方文艺评论家协会把培训作为履行团结引导职能的有力抓手,不断加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培训力度。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去年相继举办第四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首届全国文艺评论传播专题培训班、首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和全国民族文艺评论人才培训班,累计培训时长达28天,培训文艺评论骨干200余人。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坚持举办十届辽宁中青年文艺评论骨干读书班,特别是2018年举办的读书班将文艺事业发展问题融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去考量,邀请专家以“一带一路”等国家宏观政策为着眼点,深入解析习近平总书记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对当代文艺的指导意义。此外,全国省一级文艺评论家协会还重点培养青年评论人才,敢于给青年人才压担子,努力为其成长提供平台和条件。比如,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连续四年举办“北京青年文艺评论人才读书研讨班”,邀请来自高校、研究机构、媒体等各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授课,吸引各艺术门类青年文艺评论人才参加,培养了一批首都文艺评论界的骨干力量。

(三)理论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支撑日益强化。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以及全国有关地方文艺评论家协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专题研讨社会反响强烈的文艺作品、影响较大的文艺现象,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引导创作实践和艺术鉴赏。比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与《光明日报》合办“啄木声声”专栏,刊出一批文章,弘扬文艺评论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啄木鸟精神”;组织推动文艺创作繁荣专题调研、改革开放40年文艺评论事业发展成就与经验研究专题调研,深入分析文艺理论评论生态环境、生产机制、队伍建设和传播方式等。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与浙江师范大学联合举办“改革开放40年与浙江影视发展”学术论坛,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共同探讨40年来浙江影视发展的经验、模式,促进浙江乃至全国影视业发展;内参《文艺阅评》以“繁荣文艺精品创作的浙江实践与思考”“全球背景下网络文艺的发展态势与浙江路径”等为主题,把中心工作、浙江特色、正确引导摆到第一位。

(四)学术问题研究不断深入,成果渐进丰硕。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以及全国有关地方文艺评论家协会坚持以建设智库型论坛为目标,强化文艺理论建设,推出了一批重要理论成果。比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举办第四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聚焦“新时代文艺的中国精神”,近百位专家学者围绕“影视创作与中国精神”“中国戏剧的时代精神与当下审美”“后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与艺术融合发展的理论前瞻”“对青年文艺批评的批评”进行激烈的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打造出版“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论文集、第二届“民族文艺论坛”论文集、第二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文集《啄木声声》、第三届“西湖论坛”文集、北戴河文艺峰会成果等,形成“中国文艺评论”品牌优势。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在2018年春节文艺嘉年华期间策划举办“大家谈年味”文化沙龙,邀请文艺评论家与中青年主创者进行跨界的、面对面的互动交流,话题涉及艺术、文学和社会、哲学层面,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文化价值和思维发散性、社会传播力。

(五)阵地渠道建设不断拓展,影响越来越广。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以及全国有关地方文艺评论家协会以刊物杂志、专业文艺评论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为载体,紧紧依托全国文联系统所联系和团结的各领域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力量,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整合传播力量,增补8家媒体加入中国文艺评论传播联盟,成员达86家;《中国文艺评论》坚持文艺评论正确导向,围绕文艺工作大局,致力于追踪和研究当代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评论发展前沿问题,大力倡导说真话、讲道理,突出思想性、学术性、艺术性、当下性、针对性,推出了一批优质文章,团结凝聚了一大批文艺理论评论家。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草原·文艺论坛》是内蒙古目前唯一的省级汉文文艺理论评论杂志,自发行以来,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影响。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长江文艺评论》以“聚焦创作、研究问题、凸显批评、引领风尚”为宗旨,以文学评论为重点,兼及艺术评论,对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发声,敢于亮剑,敢于“剜烂苹果”,在全国影响力较大。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江苏文艺研究与评论》,2019年开辟“民国文化名人书画赏析”专辑,选取一批民国书画大师的优秀书法、美术作品刊登在封面,并邀请优秀学者撰写相应推介、鉴赏文章于正文中,增强杂志的可读性、艺术性、知识性。

二、云南文艺评论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存在问题

去年底以来,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对工作做了一些改进和尝试。一是切实提升刊物办刊质量。在报请省文联党组领导批准后,采取由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部分副主席和著名文艺评论家担任值期编辑的方式,组稿编辑《边疆文学·文艺评论》。从2019年第1期杂志起,通过提前谋划、主动约稿等多种方式,推出名家聚焦、儿童文学专栏、艺海追踪、建国70周年专号等有分量的作品。今年《边疆文学·文艺评论》杂志第1期至第3期由李骞老师负责组稿,第4期至第6期由冉隆中老师负责组稿,第7期至第9期由宋家宏老师负责组稿。在每期杂志值期编辑完成组稿后及时召开编前会,集中智慧对每期拟采用稿件进行审核,提高采用文章质量。从今年第1期至第8期出版发行后的反响看,领导对杂志给予了高度肯定,读者也给予了更多积极评价。二是有效扩大刊物受众影响。近年来,随着网络建设和电子设备迅猛发展,现在看纸质报刊的人少了,翻微博微信的人多了,文艺评论传播更要注重改变发表的方式渠道。不能被动地发表在报刊上,等着感兴趣的读者上门来看,而是要主动地联络新媒体、创建自媒体,进而把自己的声音主动传达到广大读者的耳中。经过努力,我们开通了《边疆文学·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每期刊物所采用的的文章目录,并从中择优推出优秀的文艺理论评论文章。从现在运行情况看,点击量、留言互动量、阅读量、订阅用户数量等重要数据指标都呈现逐步增加趋势,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扩大、受众人数进一步增加。三是不断充实协会会员力量。注重平时关注了解与多渠道推优择优相结合,不断发现省内新的文艺理论评论人才,广泛吸纳中青年文艺评论者加入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为推动和繁荣云南文艺评论工作储备新生力量。从去年底开始,我们陆续收到一些文艺评论的入会申报材料,并安排专人对每份入会申报材料逐一初审把关。随后召开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会,讨论并通过52名新申请加入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的资格。同时,还努力将符合条件的会员推荐加入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四是着力规范评论评奖办法。根据省文联关于《云南文学艺术创作奖评奖管理办法》相关要求,认真参考中国文联文艺评论评奖相关做法,集思广益、反复修改,形成《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文学艺术奖评奖细则》和《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艺术评奖方案》,规范文艺评论评奖程序、标准等。

从云南文艺评论工作发展整体状况看,虽然每年都有一些改进和提高,但离“文艺评论形成‘高原’并向‘高峰’迈进”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一是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认可的、有影响的文艺评论家比较少,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缺乏,文艺评论人才断层现象突出。云南近年来加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的人数也非常少,后劲明显不足。二是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的理论修养和艺术表达能力亟待提高,大多数写作者仅仅满足于阅读和评价浅层次的作品,难以形成更为强大的文艺评论冲击力。从《边疆文学·文艺评论》今年1至8期编辑采用的稿件来看,虽然文章质量整体上得到了提升,但能称得上“精品”文艺评论、让人眼前一亮并且能触动人心弦的文章数量依然有限。三是会员队伍构成和评论文章数量仍集中在文学评论领域,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和书法、摄影等方面的文艺评论队伍和文章相对较为匮乏。从理论上看,其他各文艺门类人员和文章数量应多于文学领域或者是相对持平。四是文艺评论工作在全省来说发展极为不平衡,首先是昆明与其他州市的不平衡,全省的文艺评论工作者主要集中在昆明,全省还有12个州(市)没有成立自己的文艺评论家协会;其次是州市与县区之间的不平衡,县区一级基本没有文艺评论家协会,从事文艺评论工作的人数更是屈指可数。五是一些文艺评论对新人新作新现象关注还不及时,未能真正走入广大人民群众中发挥应有作用。如果作为一个文艺评论工作者不能深入了解新人新作新现象的源头背景、发展态势,不能对其有深入、细致、用心、动情的感知和理解,写出的文艺评论文章就会在叙事和评论之间“两不像”。另外,对文艺思潮、文艺现象发展规律把握也有欠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潮流和规律,文艺评论也是如此。现在的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有所弱化。

以上问题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任何一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都是伴随着工作的开展和推进相伴相生的。出现这些问题有主观因素、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和客观交织的因素。一是从主观因素方面看,这些年文艺生产创作深受金钱、市场的影响,文艺评论也未幸免于“铜臭气”,几乎只听到赞扬,难觅批评,以致出现一些“文艺评论‘病’了”的声音。究其根子,一方面文艺评论工作者受情面、精力、内心浮躁等影响,不愿说、不肯说“不”;另一方面有的媒介平台受“无形之手”干扰,以发行量、点击率和收视率乃至于人情、面子、关系等考量,避重就轻。二是从客观因素方面看,文艺评论工作长期就是一项不受重视的工作,即使有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地方也存在“空壳”现象。三是从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交织的方面看,文艺评论本来就是一项难度大、待遇低、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参与者越来越少,热情越来越低。有位相对知名的文艺评论工作者这样谈道:“要高质量写出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艺评论文章,起码要阅读和消化10万字左右的文章”。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通常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的关系,二者并驾齐驱比翼齐飞,谁也不能少了谁,谁也离不开谁。但在实际工作中,真实写照是“搞好文艺创作难、写好文艺评论更难”。

三、做好云南文艺评论工作的一些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评论工作的要求可谓字字珠玑、言辞恳切。今年以来,中国文联主要领导也多次对做好文艺评论工作提出重要指导性意见。中国文联党组书记李屹同志指出:“新的一年要抓好党建工作,全方位加强队伍建设,抓好导向、做精品牌,扩大网上网下影响,以换届推动文艺评论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李屹同志还对《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创刊三周年作出指示:“《中国文艺评论》创刊三年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正确的办刊导向,紧紧围绕文艺工作大局,追踪和研究当代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评论发展前沿问题,倡导说真话、讲道理,突出思想性、学术性、艺术性和当下性,团结凝聚了一大批文艺理论评论家,在业界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赢得了广大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的普遍好评,值得肯定。希望《中国文艺评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在导向性、思想性、学术性等方面狠下功夫,坚持开门办刊,抓好选题策划,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努力改善办刊条件,不断夯实各项基础性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努力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李屹同志对文艺评论工作的指示,有针对年度工作来讲的、有针对杂志来讲的,但对整个文艺评论工作,特别是进一步扩大文艺评论影响力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文艺活动整体系统中,文艺创作、文艺理论和文艺评论三者密切相关、相互作用。文艺评论和其他工作不太一样,专业性、学术性很强,不仅跟“眼力”密切相关,需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更需要增强脑力,增强思维能力,运用科学方法、占有更多更新资料信息,了解掌握最新中央精神、文艺界发展新动态、文艺理论研究新成果、文艺思潮新动向、各艺术门类新知识等等,多思善谋、综合评判。

(一)从理论学术角度讲,文艺评论工作者应该当好价值论专家、审美艺术家、思想家

首先,文艺评论要抓住本体构建相应理论体系,确立相应价值定位。文艺评论虽然属于学术视域范畴,但文艺评论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者,更不只是从一般意义上发现规律。文艺评论是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有机统一,价值论要解决的是好与坏的问题,认识论要解决的是真与假、对与错的问题。文艺评论工作者要在具有学者的良知和锋芒、理性的分析判断的同时,主动增加评价的意识和价值。《边疆文学·文艺评论》采用过的一些文章体现出“事实有余、价值不足”的特点。做文艺评论,到底要以什么主体、站在什么角度、以什么尺度来做,才能把想表达的和受众需要表达的东西表达清楚,非常值得研究。

其次,文艺评论是感受性和理论性的统一,是审美性和学术性的统一。文艺评论、艺术评论,无论如何也脱离不开学术。文艺评论工作者第一身份应该是个学者,所做的事情应该是一种理性分析判断,是一种认识思考。从这个方面来说,文艺评论家和艺术家是有所区别的。艺术家是靠感受性生活的,但因为我们是艺术评论家、文艺评论家,不是其他方面的什么评论家,所以要增加审美感受性。文艺评论工作者写出的文章,除具有理性的分析判断外,一定要有丰富的、复杂的、具有穿透性的审美感受性。从历史上看,像爱因斯坦、托尔斯泰、鲁迅等大的思想家、大的艺术家,他们既具有一种明晰的理性,又具有一种丰富的感受性。

再次,文艺评论还需要增加思想的品质、质量和高度。一方面,文艺评论工作者要增强认识论上理性的锋芒,这方面要向人类精神最深处探寻。同时,文艺评论工作者还要保护和培育全面、丰富、自由的审美感受性。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个社会层面,这种丰富的感受性、敏感的感受性,对把握世界都是非常重要的。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有一种认识论的锋芒,同时又要有感受性的光芒。人类这种感受性,具有整体性、丰富性、深远性、真切性、直接性,在人类精神结构中不可取代。艺术家和普通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的感受性更精致、更深入、更充分、更勇敢、更丰富。文艺评论工作者也应该或多或少具备一些这种品质。

思想家的品格和纯粹的学者不同点在于他的感受性、认知性的充分结合。人类两种精神能力充分结合,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文艺评论工作者既然在人类精神结构建设中有这样一个如此独特的定位,所以我们所从事的评论、写出的作品,就能在人类的精神建筑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含义甚至远远超出了对文艺作品创造的一种催生和引领,可能还具有更大的、更深远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所以,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在培养自身的理性和感受性的同时,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领域当中的文艺现象、文艺作品,应该是对社会的、政治的、人类的、历史的、宇宙的有一种整体性的认知、感受和把握,把这样一些东西提升出来,再进行相应理论转化之后,才会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理论体系、价值体系。

(二)突出组织建设这个重点,提高文艺评论工作水平需要搭建更为专业和强劲的平台

首先,要循序渐进推动全省州市一级文艺评论家协会实现全覆盖,指导和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成立文艺评论家协会。在这个方面,福建做得比较好,它们有自己的省级文艺评论家协会,下面还有一个晋江市(县级市),也有自己的文艺评论家协会。要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争取地方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支持,没有成立文艺评论家协会的,要尽量先把组织建立起来,充实一定的人员、经费,实现“挂出牌子,搭起架子,干出样子”。另一方面,已建立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州市,要再接再厉,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特别要敢于面对经费、人员、办公条件等方面的现实困难,开动脑筋,想出办法,创造条件开展工作。“涓涓细流汇成江海,件件实事合成大事”。只要齐心协力,哪怕每年进步一点点,工作是会有成效的。

其次,要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气度和胸襟,把热爱文艺评论工作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人士广泛凝聚起来。文艺评论家协会要发挥好在文艺评论界的“运转枢纽”作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团结、凝聚、引领文艺工作者为繁荣发展文艺评论工作而努力。要放开眼界,敞开大门、降低门槛,尽可能多地吸纳各领域各层次的文艺评论人才,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组织归属感。其实,基层也活跃着一些文艺评论工作爱好者,他们有思想、有感悟、有见解,也许一句朴实的语言、一段平常的交流对话,都能反映出他们对相关文艺门类的思考和认知,我们经常说的“高手也在民间”就是这个道理。会员工作是文艺评论家协会工作基础中的基础、重点中的重点,一定要高度重视,补齐短板,全面了解掌握全省以及本区域内文艺评论人才的基本情况,做好文艺评论队伍的长远规划和工作计划,实施动态化的会员管理。

再次,要注重培养青年人才,打造文艺评论人才梯队。多年来,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和相关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媒体单位的文艺评论工作者构成了云南文艺评论人才队伍的主要力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云南文艺评论队伍从结构到能力都面临着一系列不适应的问题。就拿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来说,有影响力的文艺评论工作者年龄偏大,部分曾经有相当造诣的文艺评论工作者知识老化、活力缺乏,亟待补充新鲜血液、加快知识更新。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文艺评论工作者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与文艺创作较为疏远,缺乏对文艺现场的深刻洞察;对于活跃在互联网及新文艺组织中的青年文艺评论家,暂时又缺乏联系凝聚的渠道和手段,等等。在很多人的直观印象中,文艺评论家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这不尽是实情,却从侧面折射出文艺评论人才的年龄结构和梯队建设问题。

(三)扭住阵地建设这个关键,从强基固本、创新创造等多个立体交叉、相互碰撞产生激烈火花的维度助力文艺评论工作

首先,品牌是繁荣文艺创作、文艺评论的有效载体。持续打造更多的优秀文艺评论品牌,对于整合资源、挖掘潜力、凝聚人才、吸引资金,获得政策支持,提升文艺评论家协会的社会认知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优秀品牌项目必须把握新时代文艺评论脉搏,从外在形象到内在价值为文艺评论工作者所认知、感同身受。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以来,打造了“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西湖论坛”“长安论坛”“民族文艺论坛”“啄木鸟杯”推优等系列品牌新评论活动项目,提升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也克服经费紧张、人手有限等情况,连续多年以举办笔会、培训研讨班等形式,利用自身组织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平台优势、行业优势来推动云南文艺评论特色品牌的发展建设。这项工作今后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一定要认真学习借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的经验,努力在全省范围内打造更多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其次,要巩固、扩大传统媒体阵地,发展新媒体阵地,并在此基础上尽力实现媒体融合。文艺评论要发挥作用,离不开传播阵地建设。当前,文艺传播方式和群众接受习惯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越来越需要媒体融合。从云南情况来看,省内不少综合性媒体都加大了对文艺评论的投入力度,甚至就连宣传思想文化系统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部门也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联组会发表重要讲话后,云南日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就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做好文艺工作发表的评论文章远远超过文学艺术界的数量。我们目前还仅仅依靠《边疆文学·文艺评论》杂志加上去年申请的微信公众号作勉强支撑,这是远远不够的。今后,要在做大做强重要专业性文艺评论刊物的同时,树立“互联网+”思维,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和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要有效拓展文艺评论的传播空间,广泛整合各级各类文艺评论传媒,形成多点发声的新时代文艺评论立体传播格局。

再次,要注重设立专门机构或者高端智库,进一步挖掘文艺评论的更大潜力。现在全国很多高校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等专门机构和高端智库,有很多国家社科基金支持的课题,并且做出了不少有影响力的成果。但在文艺界和文联系统,还缺少专业理论研究机构,对于文联理论研究部门来说,这既是大有可为、也是任重道远的努力方向。2015年,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通过向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积极争取,把大理大学定为全国文艺评论培训基地项目(全国共22个)。另外,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还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昭通学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两个省级文艺评论青年评论家培养基地,为云南培养优秀的文艺评论工作后备人才。在今后要加大力度,发挥贴近文艺实践第一线、贴近文艺家的优势,整合资源、上下联动,力争建立文联系统专业化、有影响力的研究基地和智库品牌。

(四)厘清评论顺序这个主次,将文艺作品评出水平、评出见地、评出特色

关于文艺评论,无可厚非的是要有“评”有“论”。在《边疆文学·文艺评论》采用过很多文章,如果非要给它们排个顺序或者说分个主次的话,则应是先“评”后“论”。也就是说,对于文艺评论而言,点评、品评、批评应该是第一位的,是评论的首要任务,也是基础和根本。第二位的,或者说其次才是论述、论理、论证。但在现实中,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一些文艺评论工作者过分注重“论”的部分,重理论、重考据、重引证,从而轻评判、轻判别、轻分析,主观地认为“论”比“评”更重要、更严肃,也更显深度和厚度。有的把评论文章干脆直接写成了中规中矩、不折不扣的学术性论文,而其中真正属于“评”的那部分,诸如作品到底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如何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等,所占篇幅寥寥无几甚至只出现几个关键字眼。还有的文章,篇幅显得非常冗长,读下来后明明感觉是三五百字就能讲清楚的事情,非要玩文字游戏。久而久之,造成了文风的不纯不正,更是让读者感觉“云里雾里不知所措”。殊不知,评论最重要的地方就在于“评”,只有“评”得准确、精彩,“论”才可能有价值,才可能出彩。“评”是“论”的前提和基础,它为“论”提供必要价值判断;“论”是“评”的补充和延展,它是为“评”服务的,为其寻找一定的理论参考或事实依据。

猜你喜欢
评论家文艺协会
1942,文艺之春
一个符号,表示否定
基于奖励值RNN和A2C模型的音乐生成
梁晓声“报恩”
“广厦奖”优秀评选机构名单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
协会 通联站
协会 通联站
协会 通联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