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初探
——以武汉东湖学院融媒体中心为例

2019-11-18 05:41◎张
新闻前哨 2019年9期
关键词:东湖中心校园

◎张 丽

当前,高校群体多为90后、00后青年,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更加娴熟。面对这种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舆论宣传要与时俱进。融媒体中心建设作为整合媒体资源、推动媒体转型的有力探索,对于巩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壮大主流舆论,提升校园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尝试

1.组建融媒体中心。高校媒体的发展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高校要充分释放体制机制活力,为高校融媒体的发展提供有效保障,既要坚持党对媒体的全面领导,又要坚持管放结合,推动媒介要素在融媒体中心自由流动、自由组合。2018年起,武汉东湖学院率先成立了融媒体中心,归并校报记者团、校广播台、网络制作中心、校电视台、新媒体中心等校园媒体,破除了各媒体自成一体的藩篱,让主流声音更加壮大。

2.设立统一采编中心。统一的采编中心能够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全媒传播”,让指挥、调度更加高效协调。从成立融媒体中心伊始,武汉东湖学院就设立了统一采编中心,对重大会议、活动、等进行统一调度,成效显著。如“励志‘笔记哥’逆袭成‘专利王’”报道,采编中心安排学生记者进行深入采访,将图、文、视频等资料分发给校报、电视台、新媒体中心等,各平台根据传播特征选择报道方向,成功打造了“专利王”的形象。

3.优化运行体制。优化运行机制是提升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水平的基础,有利于高校更好地进行融媒体运营,科学管理组织和队伍。围绕采编中心顺利运转,武汉东湖学院融媒体中心优化“策、采、编、审、校、发”一体化全媒体传播流程,逐步形成新媒体首发、全媒体跟进、融媒体传播的传播格局,逐步形成院系部处一盘棋的大宣传格局。每年高招期间,批量的考生和家长会关注学校专业情况和招生动态,武汉东湖学院提前做好新闻策划,率先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最新动态,其他各媒体跟进做好传播,形成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仅2019年招考期间相关信息点击量突破几十万。

4.创新传播形式。丰富的传播形式,能够让传播效果事半功倍。近年来,武汉东湖学院综合运用短视频、H5等多种表现形式,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转变,推动校园新闻生产创新,不断推出适应移动传播要求的融媒体精品。近段时间,大批的考生和家长密切关注学校招生动态、专业设置、录取情况等,学校通过H5、公号矩阵、图片和宣传片等新媒体形式多渠道发布消息满足各方需求。

5.开展综合服务。互联网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对高校媒体功能的定位提出新的要求,这就是将新闻舆论功能和服务功能进行整合,通过搭建综合服务性的媒体服务平台,建立有效的用户黏性和媒体公信力,强化高校媒体的传播力。武汉东湖学院利用官方网站,打通了教务管理、网络教学、学生缴费等9大功能;利用两微一端做好求学、求助、监督等方面的服务,及时跟进反馈情况,推动热点难点问题解决。

二、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困境

1.一体化融合不够。建设统一的高校融媒体中心涉及部门广、人员多,工作难度大。以某些高校为例,融合涉及七、八个部门,管理人员20多个,校园媒体工作者120多人,且各部门架构不同,人员情况也复杂,要实现有序整合、科学调配,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推动。此外,高校校报、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和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的融合多为 “两张皮”,没有完全实现一体化运作,协同合同较少,影响工作效率。

2.差异化竞争不强。新闻重复率较高、差异化不强是高校融媒体建设的最显著问题。一是同质化问题严重,学校内新闻相对有限,院校如何做好调度,做好差异化报道是一件非常难的问题;二是重复率较高,同类事件不同时间发生往往会被多次报道,导致可读性不强、资源浪费严重;三是精品意识不强,校园新闻如何做好整合、深挖以及创新,既考验管理部门统筹协调能力,也要有经验记者编辑密切协作配合,这样才能够够出现具备传播价值的精品。

3.多元化覆盖不全。高校区域并不大,受众群体细分度不高,融媒体覆盖面不强是不争事实。高校校园媒体受众主要分为师生、校友及家长。教师和家长群体利用官方网站了解信息较多,青年学生及校友则主要利用新媒体渠道如微博、微信等了解信息,这就充分说明不同群体对信息需求存在差异,信息渠道也有抉择。鉴于当前高校融媒体建设大多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实现多层面受众覆盖,在传播效果上满足不同层次受众存在一定困难。此外,各受众群体接收校园信息的渠道也有限,从客观上减弱了传播效果。

4.功能化发展不足。校园媒体良性发展必须走功能化发展道路,既提供新闻信息服务,又提供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网上缴费、课题申报等各类服务。但是,现阶段在技术平台支撑不足、功能模块不够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的情况下,校园媒体功能化发展普遍不足,不少甚至出现了新闻资讯与服务脱离的情况。如某些高校近年来推出的新生“自主选寝室”APP系统,仅在开学时期起到作用后开始闲置,既没有将有效用户转化为宣传资源,也没有完善APP功能的多样化和实用性。

三、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思考

1.弄透“融”的本质。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首要在于“融”,融是一体化发展的先决条件。一方面,高校内部要形成上下一体、互通有无、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真正实现融媒体中心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高校融媒体的生态圈要充分考虑教育系统内部媒介生态的一体化发展,打破高校之间不兼容、不互通的局面,形成高校系统的互联互通、上下一体的发展格局。

2.明确“融”的目的。建设高校融媒体中心,是为了牢牢抓住校园新闻舆论主阵地,提升校园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更好地服务师生、引导师生。高校媒体要充分释放体制机制活力,推动媒介要素在融媒体中心自由流动、自由组合,创办发展一批具有引导力、传播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充分发挥高校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功能,形成高校对社会舆论的引领,构建“高校—社会”舆论引导新生态,壮大主流宣传舆论。

3.找准“融”的支撑。技术革命催生媒体形态,融媒体中心正是适应4G、迎合5G时代的产物。社会媒体依靠新技术在占领用户市场,校园媒体也要通过技术再变革增强自己的传播力和整体实力。融媒体中心要在统合各方面力量的同时,依靠校内的技术、人才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团队,及时将新技术、新应用整合到媒体实践中去。要在新媒体的推广中,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来提升校园媒体的创作力,改善用户的媒介体验,增强媒体的竞争力。

4.发挥“融”的作用。“融”是为了更好的用。高校融媒体建设要充分发挥“融”的作用,实现多元化、多样化、多场景、多样态、多点位的协调发展局面。校园融媒体要构建集约化功能的平台来统筹各种媒体,对媒体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和分发,便于用户进行访问和传播,还需要仿照平台型媒体的基本架构上,建设具有联通性和融通性的网络化平台,既能保障师生、用户同平台之间的互动,又能实现高校媒体之间与社会媒体之间的技术联通,推动高校校际的媒体联播联动。

猜你喜欢
东湖中心校园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东湖一角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游东湖
东湖雪景
武汉市东湖通道路线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