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传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2019-11-18 05:41◎李
新闻前哨 2019年9期
关键词:应用型专业课程

◎李 政

全媒体时代,高校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面临着困境。本文认为应用型传媒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三方面进行探索:

一、搭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校媒(企)协同工作室平台

校媒(企)协同育人是高校传媒类专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所在。校媒(企)协同育人过程面临的困境,既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体、企业生存发展模式使然,也与高校现行管理体制机制有关。[1]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平台的支持,更需要机制保障,因此,必须找到校媒(企)双方利益的“交集点”。

1.建立健全校媒(企)协同实践育人机制。良好的运行机制是解决媒体(企业)为什么要参与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根本性问题。为此,必须组建一个超越双方的共有组织管理机构,即由院系负责人、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媒体(企业)负责人和校媒(企)双方高水平专业人士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承担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课程体系的制定、实习实践、课程标准的审核、质量评价以及双师型教师培养等事宜,这是双方协同的立足点。只有构建紧密、稳定、深层次的校媒(企)协同育人的组织协调机制、利益分享机制,才能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校媒(企)之间的对接,为工作室的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2.参照新闻媒体和文化传媒机构组建系列传媒工作室。工作室可以根据专业方向和业务类型定位,下设采编部、影像制作部、新媒体部、创意策划部、推广运营部等部门,并接受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领导。每个工作室都由媒体(企业)提供资源支持,由校媒(企)联合的教师团队做指导,由特定教师负责,学生担任各部门总监。工作室模拟媒体(企业)日常运行管理,设置专用场地、经费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并运行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自媒体平台进行推广。

3.建立工作室校内外资源保障体系。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积极推动企业资源进校,建立“引企驻校工作室”。由学校提供办公场地和实验实训设施,企业参与专业教学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信息充分融合到高校教学中来。特别是在实践教学上,由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将企业实体项目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共同保障支撑工作室实践教学开展。同时,建立课内、课外不同目标的能力培养制度,把课内面向全体学生的工作室模拟项目化教学和课外的校媒 (企)合作项目实践相结合,实施“定向人才培养”计划,切实做到人才共育。

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打造一支双师型队伍,是校媒(企)协同工作室平台建设的人力保障。一方面借助校媒(企)合作的资源聘请业界人士为学生授课,企业导师、校内教师搭档,共同设计课程大纲,开展实践教学;另一方面,不断加强高校教师的“双师型”培养与转型,借助校媒(企)合作平台,定期计划送老师到企业、媒体挂职锻炼,参加行业培训,提升实践能力。

二、实施基于工作室的课程体系改革

以工作室为“龙头”,全面带动课程体系改革。

1.构建与职业岗位对接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按照“行业+职业+专业”模式,把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的内容、要求与目标纳入课程改革,构建多个课程模块。以西京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基础知识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勇于创新,能够适应媒介融合和大数据发展趋势,从事信息传播和媒介策划与推广的高级新媒体传播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通过充分的调研论证,模拟媒体部门分工和新闻生产流程,构建了四大模块专业主干课程体系,涵盖了文案策划——信息采编——内容制作——推广运营的各个环节,覆盖了媒体和文化传媒机构的主要工作岗位。

根据职业岗位将专业主干核心课程进行模块化分类,每个课程模块由若干门课程组成,并与工作室部门设置对接,工作室部门负责人即为课程模块组负责人,负责联络校内外媒体机构,承接项目任务。工作室是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中枢”,对接不同的课程模块,统筹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实施项目化管理。工作室教师团队可以根据课程模块制定项目实践方案,指导学生完成实践任务,并定期开展专业沙龙、讲座和创新创业指导。

工作室教师团队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实现部门与课程对接,课程与项目对接,如采编部对应“采访与写作”、“融媒体新闻编辑”等课程,制作部对应“摄影摄像基础”、“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等课程,策划部对应“媒体设计”、“广告创意与策划”等课程。在具体教学执行中,教师和学生由传统的师生关系转变为“工作”关系,成员之间合理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2.构建以工作室为依托的三层次、全过程、多维度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循序渐进原则,构建从单项能力培养的课程实践,到多项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实践,再到综合能力培养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形成分层次、链条式实践内容体系。“三层次”训练过程依托工作室平台开展实践教学,与行业实际工作链条相对应,最大限度满足媒介产品传播全过程所需的 “记者编辑”、“宣传策划”、“推广运营”等专业核心岗位的能力需求。

三、构建以工作室为依托的项目教学模式

工作室项目教学是一种与业界接轨程度较高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成为工学结合的高效载体。[2]从西京学院传媒学院近五年的探索来看,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改革,在教学实践中需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1.将课程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以真实项目作为教学引领,创造真实的媒体工作环境。要以工作室为平台,将真实工作任务转化设计为教学项目,将真实工作设备转化提升为教学实训设备,创设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情境,切实做到“项目进课堂,教学到现场”,与专业机构和行业密切对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如西京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打造的“动静传媒工作室”,除承担校园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校园新闻网站的开发维护之外,还与陕西双娇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传媒机构进行合作,开展公益广告、微电影的拍摄制作工作,建立了一套“项目驱动、可视呈现”的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项目教学内容上,将单元项目和整体项目相结合,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

2.教学流程方面,由媒体(企业)导师全过程参与项目指导。师生共同完成项目任务下达——组织讨论——计划制定——项目实施——成果展示——检查评价教学环节。此外,工作室应建立丰富的真实项目库,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和探索意义,便于学生进行实践训练。

3.在项目作品的考核评价方面,实行过程性、结果性并重的多元化考核。根据行业制作标准和刊播要求,由学生、教师、媒体(企业)进行多方评定,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成果为导向”,培养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应用型传媒人才。

注释:

[1]孙雷:《“卓越计划”理念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江苏高教》2016年第 4期

[2]高常、胡忠青、戴文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应用型专业课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