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的损伤与预防

2019-11-26 05:18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踝关节关节因素

侯 璐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回顾党的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大的报告,从举国体制到国家战略,从全面健身到体育强国,从“广泛开展”到现在的“加快推进”,国家对体育的重视使得国民体育意识都普遍提高,特别是2014年后,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开始缓慢上升。而我国运动损伤的相关研究侧重于专业运动员,并未涉及中小学在体育活动中的运动损伤。

1.2 研究意义

运动损伤会不同程度妨碍中小学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进而影响他们参与体育的热情。本课题可以促使学生避免损伤踝关节或者重复损伤,提高中小学生研究体育活动中损伤的积极性,为学生探索运动损伤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平台。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体育运动中最易发生的运动损伤就是踝关节损伤。国外研究运动损伤更加专业和全面:运动损伤患者在普通门诊就诊时,就产生记录档案,用“损伤数/1000训练时间”来量化损伤的发病率。根据霍斯特修订和钱伯斯归纳的公式:受伤率=年受伤总数*1000/(参见人数*参加平均时数/星期*星期总数/年),可以进行具体计算[1]。

Leinster Len(Sweden)发现,对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产生运动损伤的概率和产生诱因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说明,并给出了具体的预防方法和实用建议[2]。2010年,Waterman等统计美国国家电子损伤检测系统数据从2002到2006年发生损伤共826971例,发现发生踝关节损伤的有31401例,估算出踝关节扭伤每年每1000人315例[3]。

1.3.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在体育方面的教育模式还比较落后,虽然我国将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开放到学校,但几乎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专门指导或教授中学生。因此,学生在运动中的不良习惯不能被及时纠正,运动强度和负荷安排不当,这都是中学生产生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2014年芦毅恒在中发现:踝关节损伤在进行篮球活动中极容易发生,73%左右的职业学校篮球爱好者曾经历过踝关节受伤,并且受伤的后遗症十分困扰学生[4]。2015年王艳伟发现:普通高校学生本身的身体素质、技能掌握和防护意识是导致其踝关节损伤的主要原因[5]。2016年刘奎发现:在湘西各地,踝关节运动损伤在体育专业的学生十分普遍,特别是在平时训练中极易发生。另外,天气对于此类损伤也有一定影响[6]。

综上所述,学校应该对运动损伤的诱发原因、预防手段和后果足够重视,分析研究运动损伤的病情,学习有效的预防手段来将其此类疾病的发病率。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国内外采用有效治疗踝关节损伤的的有关案例,着重关注近十年有关踝关节损伤的预防和康复方法的相关内容,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综述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踝关节损伤的机制及成因

3.1.1 踝关节的概述

踝关节人体活动中最重要的连结部位和承重结构。踝关节损伤与体育运动密切联系。在美国,一年有几百万的人经历过这类关节受伤[7]。

3.1.2 关于踝关节的解剖学

踝关节是腿部的三大关节之一,称距小腿关节或距上关节,位于髋、膝关节的远端,由胫骨下关面、胫、腓骨,内、外踝的关节面、(距骨滑车构成)屈戍关节和周围韧带构成。踝关节属于单轴关节。

3.2 造成踝关节损伤的病因

俗称“崴脚”指的即踝关节损伤的急性损伤,在体育运动中极易发生。归结几个因素,主要有:内因,包括身体因素、思想因素、运动因素、技术因素;外因包括环境天气和场地条件等等。

3.2.1 内部因素

身体因素:当学生身体状况不佳不足以正常进行适当强度的活动时,关节会缺乏需要的灵活度和运动稳定度,导致运动损伤的产生。

思想因素:在活动时,缺乏对踝关节损伤的基本情况的正确认识,此时学生的生理状态和运动能力会急速下降,容易造成动作变形而导致踝关节严重损伤。

运动因素:运动前的活动不充分、不科学、不合理,致使神经系统没有到达需要的激活状态,因而身体韧带的伸展能力并未到能够运动的程度。

技术因素: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学习体育知识的课程安排有限,对于运动技术缺乏理解,易造成关节的损伤。

3.2.2 外部因素

活动中发生剧烈身体接触;运动地面有凹陷或凸起;落地的过程中学生没有保护意识会引发踝关节损伤[8]。天气恶劣,如气温过低或过高、寒冷、炎热、干燥、风量、潮湿都容易造成踝关节损伤。

3.3 踝关节损伤的诊断

3.3.1 临床表现

有踝关节突然跖屈、内翻或外翻扭的病史,关节损伤后内侧或外侧会产生痛觉,尤其是在行走或者关节活动时。踝关节的内侧或外侧的局部迅速肿胀,渐渐地皮下产生瘀斑,在受伤后2-3天表现最明显。

3.3.2 体格检查

检查患者的踝关节,让其放松,触及其韧带的各个起终点位置,同时观察其踝关节活动,观察是否有韧带损伤或骨折。检查时踝关节有明显的压痛感可根据压痛点的位置进行判断。

3.3.3 特殊试验检查

常采用踝关节的前抽屉试验和内翻应力试验。

3.3.4 踝关节损伤后常用的临床检查手段

临床上,对于踝关节损伤常用的检查方式有:损伤常用的检查方式有:X线片、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MRI)、关节造影和超声成像等。

3.4 踝关节损伤的治疗

3.4.1 处理原则

2011年,有研究人员提议将PRICE原则中的休息(Rest)改为适当承重(Optimal Loading , OL)[9]。POLICE原则要求伤员受伤后尽早恢复受伤关节的训练。经大量研究表明在改善急性踝关节扭伤时,POLICE原则在早期临床的效果比传统的RICE原则好[10-11]。

3.4.2 康复训练

急性期必须抬高患者伤肢、稳定固定并静休。等到患者关节的肿痛减轻后,可以使用粘布或弹力带固定关节或使用拐杖行走。1~2周后,可以进行肌肉力量练习。对于学生来说,踝关节受伤后的后期恢复也同等重要。故采用恢复肌力训练、加强踝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的训练。

4 总结与建议

4.1 总结

4.1.1 踝关节运动损伤在中小学发生的概率很普遍,损伤部位外侧韧带最为常见。

4.1.2 踝关节损伤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内因和外因。

4.1.3 踝关节损伤的处理及与预防手段的几个简单手段及练习手段,学校应多开放相关的课程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针对损伤时的处理手段。

4.1.4 踝关节损伤后的自我运动,分别从加强踝关节的肌力、活动度和稳定性进行运动。

4.2 建议

4.2.1 有效的准备活动是预防损伤的基础。体育教师应当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加深对于准备活动的认识;结合当堂课的教学计划,加以利用已有的器材设施;设计完善的准备活动内容。

4.2.2 学校应该加强学校的医疗服务;及时对学生的损伤做出有效的预处理,防止损伤后遗症困扰学生。

4.2.3 学生在进行运动时,教师应积极观察其身体状态,科学合理的进行体育活动的安排,做好伤后训练计划。

4.2.4 针对损伤的恢复工作,学校应定期对体育老师进行培训,定期开展学生伤后恢复的康复计划交流会,更快的帮助学生恢复健康,进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猜你喜欢
踝关节关节因素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膝盖经常咔咔响,小心“关节鼠”
崴脚,不可忽视的伤害
膝盖有异响 警惕“关节鼠”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n ankle instability questionnaire for use in Chinese-speaking population
关节才是关键
踝关节损伤的正确处置
《流星花园》的流行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