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试验区与川陕革命老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2019-11-28 18:56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老区试验区产业结构

张 健

西华大学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川陕革命老区地处川陕渝两省一市交界的秦巴山区,是红军革命根据地之一,更是土地革命时期第二大苏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远离各省经济中心,且交通不便,川陕革命老区经济发展严重落后,是我国人口最为集中的连片贫困山区之一。为振兴川陕革命老区,2016年国家出台了《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陕西省、四川省、重庆市也出台了各类政策以振兴革命老区。同时,陕西、四川、重庆等自贸试验区的成立,为川陕革命老区带来了发展契机。成立自贸试验区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可有效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转移、深化金融服务改革,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作为革命苏区和自然风景旅游胜地,川陕革命老区过度依赖于旅游经济,导致在新旧动能转换时期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缺乏活力。在川陕渝三大自贸区成立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好自身优势,有效融入自贸协同发展之中,将成为破解川陕革命老区发展难题、实现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基点。

1 自贸协同发展

汉密尔顿正式提出了区域合作协同发展模型,并对区域协同、区域合作、区域一体化、区域协调等概念做了区分,正式界定了区域协同发展这一概念,认为区域协同发展是正式的、多层次的集体协商[1]。同时,区域协同发展还包括区域间共享资源、共享收益和共担风险,是一种比区域合作和区域协调更高层次的集体行动。与区域协同发展不同,自贸协同是依托于自贸试验区特殊制度背景,其他相关区域在资源配置、产业转移、金融合作等领域与自贸试验区主动协同对接、共同发展。自贸协同发展,通过经济发展要素在自贸试验区及相关区域内自由流动,实现自贸区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依托于自贸试验区特殊制度架构,使自贸试验区与区域内形成科学协调的经济结构,最终形成高效协作的自贸系统体系。自贸协同发展要秉承各区域平等发展的原则,积极破除区域间协同发展壁垒,打造高质量自贸协同发展模式。

2 川陕革命老区与自贸试验区经济关联

自贸试验区是当前我国高水准的改革试验田,川陕渝三地自贸试验区均涉及金融改革、对外贸易便利化及打造战略新兴产业集群。产业结构涉及战略新兴能源、生物工程、艺术品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原材料深加工等,经济产业结构丰富,蕴含巨大动能。而川陕革命老区蕴含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独有的生态资源,为自贸园区成立及发展提供了大量原材料;达州天然气产业园、巴中融锐医用耗材、宣汉正原微玻纤、博萨汽配、达州云内动力专用车、达清客车等新兴产业为自贸试验区先进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大量技术支持;川陕革命老区各地物流园区建设,有效支撑了川陕渝自贸试验区物流体系建设;川陕革命老区建成成都—广元—西安军民融合产业带,有效促进了自贸试验区与军民融合体系建设,丰富了自贸产业园区[2]。

3 打造高质量自贸协同发展模式,带动川陕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3.1 简政放权,破除跨区行政壁垒,建立与自贸试验区行政协同机制

良好的行政环境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川陕革命老区幅员辽阔,横跨川陕渝共38个县(市、区),以致跨区合作存在众多壁垒,无法有效协同。必须简政放权,简化审批流程,为企业发展进一步松绑,努力实现“一窗审批”的管理模式,让企业把更多精力放在发展上,积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同时,要加强川陕革命老区与川陕渝三大自贸区之间的行政联系。革命老区各地政府急需转变思想,根据三大自贸区发展战略,制定协同的行政管理模式并适时创新,建立流畅的跨区行政审批、管理模式,破除行政壁垒,保障自贸协同有序进行。

3.2 构建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深化自贸协同发展

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未来经济发展必然走向依靠科技创新的道路,通过科技创新占领发展的新高地,进而获取更多发展机会。因此,川陕革命老区作为科技创新落后地区,不仅应积极创新技术,还应积极构建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为自身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科技协同创新主体包括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政府等,它们是协同创新的执行者,更是决定科技创新成效的核心要素。当前,川陕革命老区局部已形成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但各主体间联系不够紧密,且创新能力亟待提高。首先,川陕革命老区应在现有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的基础之上,建立涵盖整个老区的协同创新平台,并在各主体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其次,需将川陕革命老区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与三大自贸区科技创新平台对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避免重复劳动;最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是合作关系中的重要内容,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的建立,必须以公平、平等的利益分配机制为基础。

3.3 有效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利于自贸协同优势快速推进新兴产业发展

协同发展中实体经济是处于核心地位的,而合理的产业结构则支撑着实体经济的发展[3]。从产业结构上看,川陕革命老区三次产业比例从2015年的17.6:49.7:32.7到2018年的15.5:44.3:40.2,距我国2018年三次产业比重相差甚远。因此实现产业结构改革,走向产业结构合理化道路是必然趋势。

目前,川陕革命老区资源优势显著,老区发展必然离不开新兴能源产业的发展。在自贸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川陕革命老区要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技术优势,加大新能源技术研发与投入,快速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目前,汉中市紧紧围绕新兴能源发展战略进行布局,并与陕西自贸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推进新兴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3.4 强化革命老区与自贸区多元化协同合作

要进一步加强革命老区内产业协同对接和经济合作,积极协同对接自贸试验区产业发展,同时,积极引进与自贸试验区经济互补的优质资源,引导区域内产业与自贸区产业深度合作,对接自贸试验区相关产业链条,实现生产要素在革命老区与自贸区内合理流动,使革命老区经济与自贸试验区经济实现深度融合。

此外,川陕革命老区金融发展严重滞后,无法有效支撑区域内经济发展,所以必须根据区域内产业需求,深化金融供给侧服务改革。适时借鉴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经验,为革命老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要利用高铁效应,加大革命老区招商引资力度,缩短与自贸试验区之间的地理距离,促进两者协同发展。

川陕革命老区既位于成都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之间,又位于丝绸之路上。因此,川陕革命老区在与川陕渝三地自贸试验区协同对接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推进其他经济发展战略的进程,反过来促进革命老区发展。

4 结语

成立自贸试验区是我国新一轮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家级战略,而川陕革命老区是产业结构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也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本文通过研究川陕革命老区与川陕渝三大自贸区协同发展,提出“自贸协同”振兴川陕革命老区之路,加快川陕革命老区经济结构转型。

猜你喜欢
老区试验区产业结构
老区在努力奔跑
18个自贸试验区
各试验区先行先试 探索创造模范做法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4个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实施率超过90%
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