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彩超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9-12-06 12:57茹佩儒黄美英陆珊珊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年龄段颈动脉硬化

茹佩儒,黄美英,陆珊珊

(江门市妇幼保健院体检中心,广东江门 529000)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和卫生知识的普及,人们对其自身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重视,健康体检在人们的生活中也越来越普及。彩超作为一种非介入性、无损伤、重复性强的临床检查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血管结构及血流动态的功能。颈动脉彩超作为一种体检手段,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血管内中膜增厚情况及内膜表面是否有溃疡及斑块等具体信息、是否伴有血管腔狭窄及狭窄程度等[1]。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并斑块形成是导致颈动脉狭窄最常见的原因,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处理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并改善其预后。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通过回顾性研究在2018年6月-2019年5月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156例体检者,研究颈动脉彩超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以明确颈动脉彩超在临床上健康体检中的应用及推广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在我院健康体检过程中接受颈动脉彩超检查的体检者,共156例,其中男性为89例,女性为67例;年龄在31岁-69岁之间,其中31岁-40岁年龄段有23例,41岁-50岁年龄段有30例,51岁-60岁年龄段有47例,61岁-70岁年龄段有56例。156例体检者当中,高血压病史的有26例,糖尿病病史的有8例,高血脂症病史的有7例。选取参与研究的体检者排除标准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精神功能紊乱患者。本组所有体检者均有完整的临床检查资料。

1.2 方法 颈动脉彩超检查:采用飞利浦A50多普勒超声仪,高频探头频率为7 MHz-12 MHz,部分肥胖、脖子粗短者可用腹部探头追踪颈内外分支,频率3.5 MHz-5.0 MHz。体检者采用平卧位,头部偏向对侧,然后对体检者颈动脉进行从下而上纵横切面地连续扫查,重点观察血流冲刷而容易导致内膜损伤的部位如颈总动脉膨大处、血管走行扭曲部及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起始部等,先应用二维模式观察颈动脉管壁的内中膜厚度及其表面的光滑度、是否附着有斑块,发现斑块详细测量斑块的大小及计算斑块所在位置颈动脉的狭窄率,然后加上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观察血管内血流充盈情况、测量狭窄处血流速度等。在检查过程中体检者情绪应处于平静状态,如体检者情绪激动或者是刚经历过剧烈运动,应待体检者平复以后再进行检查。

判断标准:(1)内膜增厚:颈动脉内中膜层厚度≥1.0 mm;(2)斑块形成判断标准:局限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5 mm,并按照回声强度分为软斑(斑块边界不清,内部呈中低回声)、硬斑(斑块边界清晰,内部呈不规则强回声)、混合斑块(斑块内回声不均匀,由强光团伴低回声组成);(3)狭窄程度判断标准:轻度狭窄(狭窄率<49%)、中度狭窄(狭窄率50%-69%)、重度狭窄(狭窄率70%-99%)[2]。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

2 结果

在156例进行健康体检者中,检出76例体检者有颈动脉内膜增厚,检出率为48.7%,其中51岁-70岁年龄段有53例,41岁-50岁年龄段19例,31岁-39岁年龄段4例。检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有36例,检出率为23.1%,其中51岁-70岁年龄段有31例,41岁-50岁年龄段4例,31岁-39岁年龄段1例,硬斑24例(图1a),软斑5例,混合斑7例。检出动脉狭窄(图1b、图1c、图1d)体检者16例,检出率为10.3%,其中51岁-70岁年龄段有14例,41岁-50岁年龄段2例;轻度狭窄11例,中度狭窄4例,重度狭窄1例。详见表1。

3 讨论

颈动脉及椎动脉是脑部的供血动脉,颈动脉狭窄可导致脑缺血缺氧,严重者导致大范围的脑梗死,致死率和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颈动脉狭窄或斑块脱落导致颅内血管栓塞是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及早发现并干预可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并改善其预后[3]。目前,颈动脉常规的检查手段有超声、CT、MRI等,而颈动脉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敏感性高、可重复且费用低等优势,是颈动脉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其能够清晰显示颈动脉的走行、管壁内中膜厚度、是否有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等情况,特别适合大规模健康体检筛查工作。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的改变,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在不断增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大量研究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患者发生脑梗死有直接的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是脂质代谢障碍,各种原因导致内膜受损后,局部出血及血栓形成,血液中的脂质与复合糖类积聚于受损的内膜处,然后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斑块形成,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4]。在本组资料中,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在51岁-70岁年龄段占69.7%(53/76),在斑块形成体检者中,51岁-70岁年龄段的体检者占86.1%(31/36),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会明显增加。此外,除了年龄因素,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也被公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学者对脑卒中患者和非脑卒中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发现脑卒中组患者中存在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及患有血脂异常、糖尿病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脑卒中患者[5]。同时,有学者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心血管疾病、吸烟、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因此在日常生活应该提倡健康饮食,减少高盐高脂的饮食习惯及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减少对血管的损伤[6]。

颈动脉彩超目前已成为颈动脉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其不仅能够清晰显示颈动脉的走行、管壁内中膜厚度、准确测量斑块大小及对斑块的性质进行判断,以指导临床进行合适的干预。同时,它还可以实时观察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正常时,颈动脉内血流填充良好,无充盈缺损,当有斑块形成时可出现血流充盈缺损,斑块导致管径狭窄超过50%时,由于血流速度增快,狭窄处可见五彩镶嵌高速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表现为高速湍流频谱[7]。

综上所述,颈动脉彩超对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和颈动脉狭窄中检出率较高,其具有操作简便并且灵敏度高等优点,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检出及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在健康体检中推广应用。

图1 男性,58岁,双侧颈总动脉硬化并斑块形成及右侧颈内动脉狭窄。图1a为左侧颈总动脉膨大处硬斑,图1b、图1c分别为内径测量和面积测量法估测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图1d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处的频谱多普勒表现。

表1 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例)

猜你喜欢
年龄段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不同年龄段妊娠早期妇女维生素D含量水平分布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黑胶爱好者 Sony(索尼)PS-LX310BT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从认知角度看不同年龄段儿童音乐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