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U三维重建技术在输尿管梗阻性疾病中的应用意义

2019-12-06 12:57黄丙军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梗阻性三维重建输尿管

黄丙军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广东中山 528415)

本文主要分析了将CTU三维重建技术用于2017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50例输尿管梗阻性疾病病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将2017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50例输尿管梗阻性疾病病患者当做此次数据分析目标,最大年龄73岁,最小年龄20岁,平均年龄(45.32±3.33)岁。

1.2 方法 选择飞利浦公司研发且提供的256层螺旋CT仪进行检查,检查前1 h让其饮用500 mL的水,对其膀胱进行适度充盈,层厚设置为5 mm,层距设置为6 mm,螺距设置为0.625:1。从T11下缘到耻骨联合上缘平面为扫描范围,首先开展平扫,之后使用高压静脉注射碘海醇100 mL,速率设置为3 L/s;采集时间皮质期20 s-35 s,髓质期60 s-90 s的数据,依据肾功能情况确定排泄期延迟采集时间,针对严重积水严重患者设置排泄期延迟时间15 min-30 min,重建层厚设置为1 mm,重建间隔设置为1 mm。在adw4.2工作站中输入获取的信息实施图像处理,进而对输尿管全程实施图像的重建,依据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表面遮盖显示(SSD)及其容积再现(VR)等技术进行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明显。

表1 50例输尿管梗阻性疾病病变位置及其原因分析

2 结果

2.1 分析50例输尿管梗阻性疾病病变位置及其原因 数据研究表示,50例输尿管梗阻性疾病均开展手术及其随访治疗,经病理证实表示其中输尿管癌行CTU时高度怀疑患者1例,且由于存在不典型的疾病症状不能进行定性诊断,经手术病理该例患者被明确,表示CTU三维重建技术诊断准确率为98.00%(49/50)。

2.2 分析50例输尿管梗阻性疾病CTU三维重建技术检查的图像质量及其成像情况 CTU三维重建技术检查50例输尿管梗阻性疾病患者,处理图像后通过VR、MIP及其MP等技术获取相对清晰的输尿管行走路径、肾膀胱立体像,可对邻近结构进行观察,获取良好的成像质量,不会对诊断疾病造成影响。

输尿管梗阻性病变经CTU三维重建技术检均呈现出不同程度肾积水现象,其中比较多的是输尿管结石导致的,尤其是CTU重建图像显示出输尿管腔内结节状或者点状高密度影,伴发近端输尿管扩张现象,最大结石直径即为10 mm;输尿管炎性狭窄经检查显示为输尿管壁毛糙、增厚,且伴发轻度环化异常现象。输尿管结核一半是因肾结核导致的,管壁僵直、增厚且形成瘢痕,导致管腔闭塞或者狭窄。重复肾显示出双输尿管或者双肾盂畸形;输尿管癌显示为软组织不规则影偏心生长,输尿管内发生充盈缺损,增强存在强化现象,CPR与MPR图像病灶近侧端显示为杯口状。

3 讨论

输尿管梗阻性病变属于常见的泌尿系疾病[1],其中输尿管结石、肿瘤、炎症、囊肿及其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等为主要原因,且不同梗阻及其病变之间相互作用,导致将肾脏损害及其病变复杂情况加重,所以,需及时进行诊断[2,3]。

本文数据计算显示,50例输尿管梗阻性疾病均CTU三维重建技术诊断准确率为98.00%。

综合以上结论,CTU三维重建技术属于新型的一种无创检查方法,可提升临床诊断符合率。

猜你喜欢
梗阻性三维重建输尿管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与健康人粪菌群的对比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
经尿道输尿管镜下治疗输尿管结石合并远端输尿管狭窄26例临床观察
输精管结扎致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显微外科治疗(附28例临床报告)
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急诊输尿管镜解除梗阻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
新纤维化相关因子SFTPA2在梗阻性肾组织中表达及与肾纤维化之间关系的研究
输尿管结石并发输尿管息肉66例临床分析
多层螺旋 CT 三维重建在肋骨及软骨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梗阻性黄疸实施64排螺旋CT诊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