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急性胰腺炎包裹性坏死行CT引导腹腔多路置管引流效果

2019-12-06 12:57黄陈海吴志毅陈泰鑫余少平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淀粉酶白细胞计数

黄陈海,吴志毅,陈泰鑫,余少平

(1.东莞市麻涌医院外一科,广东东莞 523142;2.东莞康华医院普外科,广东东莞 523080)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一种外科常见的危重急症,SAP的发病率较高,具有病情凶险、治疗过程漫长、发症较多以及高死亡率的特点。包裹性坏死(WON)是SAP后期主要局部并发症,不仅包含各种固体性坏死组织,还包含液性成分,导致患者出现假性囊肿、合并腹腔感染等并发症,进而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与预后造成严重影响[1]。本研究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包裹性坏死患者行CT引导腹腔多路置管引流,效果较为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40例SAP包裹性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n=20)与试验组(n=20)。参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22岁-60岁,平均年龄(42.59±5.46)岁;病程(11.98±1.82)h;其中高血脂症8例,胆源性7例,酒精性2例,其他3例;APACHEII评分为(15.83±2.07)分;试验组男12例,女8例;年龄23岁-62岁,平均年龄(43.24±5.75)岁;病程(12.43±1.95)h;其中高血脂症9例,胆源性6例,酒精性3例,其他2例;APACHE II评分为(15.96±2.11)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SAP包裹性坏死的临床诊断标准,经CT检查确诊;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上腹部疼痛、腹膜刺激征、恶心呕吐、腹胀等;急性胰腺炎发病>4周;APACHEII评分高于8分以上;伴随超过48 h的器官衰竭;患者及家属知情并同意加入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腹部肿瘤;血清淀粉酶浓度<3倍正常上限值;手术不耐受者。本次研究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和认可。

1.2 方法 参照组实行经左结肠旁沟腹膜后入路清除胰腺坏死组织并留置粗三腔管引流,给予患者全面麻醉后,进行剖腹检查,经患者后腹膜入路将胰腺以及周围坏死组织进行清除,使用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对患者的腹腔以及胰腺周围组织进行反复灌洗,置管引流,待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拔管。试验组采用CT引导下腹腔多路置管引流,可根据患者具体病选择不同体位,使用64排螺旋CT进行实时引导,观察患者胰腺周围坏死部分的包裹区,明确重要脏器结构以及周围血管。使用CT对包裹区进行多次薄层扫描,在患者腹部皮肤选出最佳穿刺点(能够穿刺入炎性渗液最中心处),路径选择需避开重要脏器以及大血管。常规消毒铺巾后,给予患者局部麻醉,术者可采用12号穿刺针,经CT引导穿入包裹区,接入引流袋。使用使用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对患者的积液区进行反复冲洗,等待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拔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白细胞计数、血清淀粉酶和体温变化,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腹痛消失、发热消失、血淀粉酶恢复)以及IL-8、IL-6以及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数据都以SPSS 20.00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以t检验,P<0.05则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比 治疗后试验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白细胞计数、血清淀粉酶和体温变化两组患者术前白细胞计数、血清淀粉酶和体温变化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白细胞计数、血清淀粉酶和体温指标均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对比 两组患者术前IL-8、IL-6以及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IL-8、IL-6以及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SAP,由于该病病理较为复杂,病情进展较快,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疗难度[2]。若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体内的胰周液会逐渐聚集,导致包裹性坏死形成,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急需采用外科手段进行干预治疗[3]。CT引导下腹腔多路置管引流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较高以及手术创口较小等优点,相对于传统手术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治疗效果也更好。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比(Mean±SD, d)

表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白细胞计数、血清淀粉酶和体温变化(Mean±SD)

表3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对比(Mean±SD)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试验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P<0.05),该研究结果证明CT引导腹腔多路置管引流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缩短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促进患者病情康复,其原因在于传统开腹手术创伤较大,而SAP患者由于病情较重,身体承受能力较弱,对手术的耐受程度较低,开腹手术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恢复时间,还不利于患者的预后改善[4]。而CT引导腹腔多路置管引流定位准确,能够较快找出最佳穿刺点,在CT的引导下能够避开重要脏器和血管,直接深入炎性渗液最中心处,对患者造成的创口较小,且手术操作较为简便,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5]。因此CT引导腹腔多路置管引流能够缩短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所需时间。

本研究结果中,术后试验组IL-8、IL-6以及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以及白细胞计数、血清淀粉酶和体温指标均低于参照组(P<0.05),该研究结果证明CT引导腹腔多路置管引流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炎症反应,降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清淀粉酶和体温指标,其原因在于CT引导下引流能够减轻患者全身炎性反应,将坏死组织与胰周液清除后,缓解了胰腺与胰周的压力,阻止了坏死组织与胰周液对其他重要脏器造成进一步的损害,有效降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清淀粉酶和体温,因此减轻了患者的炎性反应。

综上所述,重症急性胰腺炎包裹性坏死行CT引导腹腔多路置管引流效果显著,能够缩短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所需时间,改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清淀粉酶、体温和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淀粉酶白细胞计数
古人计数
白细胞
澳新拟批准一种β-淀粉酶作为加工助剂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古代的计数方法
异淀粉酶法高直链银杏淀粉的制备
白芨活性成分的抗氧化和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结绳计数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