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穿刺后应用水胶体敷料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

2019-12-06 12:57陈晓桦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机械性胶体静脉炎

陈晓桦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第二人民医院内科,广东江门 529100)

PICC即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该种置管方式具有保留时间短、创伤小等优势,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1]。但研究显示,该方式易导致较多并发症的发生,其中以机械性静脉炎最为常见,其发生机制与穿刺部位不当、导管固定方式不当、导管选择不合理具有密切关联性,而如何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形成现已成为临床广泛讨论的话题[2]。本文通过分析两组PICC置管患者的各项情况,总结其预防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以PICC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取例数和时间分为:100例、2017年6月-2018年8月;观察组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5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PICC置管要求,且无不适症状。②患者和家属均签订知情同意书,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③无代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等。④凝血机制正常。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精神疾病。②伴有凝血系统异常和血液系统疾病。③语言障碍和智力障碍,沟通存在困难。观察组(50例):组内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龄20岁-81岁,平均为(50.51±1.32)岁;穿刺部位:右侧贵要静脉21例、右正中静脉10例、右侧头静脉10例、左侧贵要静脉5例、左正中静脉4例。对照组(50例):组内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21岁-81岁,平均为(51.22±1.35)岁;穿刺部位:右侧贵要静脉20例、右正中静脉10例、右侧头静脉10例、左侧贵要静脉5例、左正中静脉5例。将两组PICC置管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可比性成立。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其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方式,均由临床经验丰富护士执行,但观察组在此过程中给予其水胶体敷料,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处理。

PICC穿刺方法:指导患者将上臂向外展开90°,并在穿刺部位直至右胸锁骨关节向下到第二肋间距离进行测量,消毒穿刺点上下直径20 cm位置;待消毒完成后,对导管采用生理盐水进行预冲洗,安置好后进行一系列操作,即扎止血带、穿刺、送鞘退针、送管,在导管置入20 cm时,协助患者将头部转向置管另一侧,并保持低头状态,后进行抽回血-退鞘-抽导丝-修剪长度等操作,在与接头进行连接后封管,对导管位置进行固定,完成穿刺。

对照组:应用常规处理方式,主要是给予其局部温湿敷处理,需避开患者穿刺部位,将温度为40oC的毛巾浸水拧干后,敷于穿刺点上方5 cm位置,4 min后更换,上述过程每日4次,每次半小时。观察组:应用水胶体敷料预防,沿着血管走向,在患者穿刺部位上方距离穿刺点3 cm-5 cm位置处贴用水胶体敷料(10 cm×10 cm),使用方法为:揭除水胶体敷料的保护纸后,将具有黏性的一面粘贴在患者皮肤上,为了能够促进皮肤能够与敷料进行完全接触,应用手掌缓慢按压,直至消除气泡即可[3]。敷料应每7天更换一次。在置管和使用敷料后,每日需对穿刺部位有无静脉条索样改变、疼痛、红肿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1.3 观察指标 对比和分析组间(观察组、对照组)指标:机械性静脉炎程度、护理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涉及计数资料资料用卡方检验,用率表示;涉及计量资料资料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指标中机械性静脉炎程度、护理效果对比。以P<0.05作为是否存在差异性的标准。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机械性静脉炎程度 观察组PICC置管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程度轻于对照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两组PICC置管患者护理效果相比较,观察组PICC置管患者护理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3 讨论

PICC是临床常见的置管方式,其主要是利用导管经人体外周手臂静脉实施穿刺,使导管能够与心脏大静脉接近的一种置管方式,其能够防止药物与手臂静脉进行直接接触,能够减轻药物刺激,对缓解患者机体疼痛、保护上肢静脉均具有重要作用[4]。但研究显示,该种置管方式易出现较多并发症,其中以机械性静脉炎最为常见,而该并发症也是引起患者机体痛苦的重要因素,而如何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和提高置管质量为临床难点。

表1 100例PICC置管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程度

表2 100例PICC置管患者护理效果

水胶体敷料作为一种混合敷料,主要是由合成橡胶、黏性物质、具有弹性的聚合水凝胶制作而成,其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比如:清创、具有黏性、吸收创面渗液能力,将其用于预防机械性静脉炎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使穿刺口局部维持低氧状态,进而对巨噬细胞造成刺激,同时能够促进白细胞介素的释放,从而达到消散炎症、促进血液循环的目的[5]。该种方式相比传统局部湿敷处理方式具有诸多优势,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使患者机体痛苦得到缓解,对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和提高护理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6]。而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①告知患者应保持敷料的干燥,在沐浴时需避开水流,防止水分渗入敷贴中导致不牢固情况。若不小心弄湿,应及时告知护理人员进行处理。②需及时更换敷贴,每贴最长时间应<7天,一旦出现松动情况需立即更换,若敷贴出现乳白色状,需立即进行更换,防止继续使用导致效果无效。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PICC置管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程度轻于对照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ICC置管患者护理效果相比较,观察组PICC置管患者护理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PICC穿刺后应用水胶体敷料预防机械性静脉炎具有显著效果,且能够提高护理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猜你喜欢
机械性胶体静脉炎
清热凉血散结方外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观察
微纳橡胶沥青的胶体结构分析
天然胶体的水环境行为*
黄河水是胶体吗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机械性眼球外伤100例临床分析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含金量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康惠尔水胶体敷料固定静脉留置针对静脉炎的预防效果
丙泊酚对机械性刺激作用脑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