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护理提升心脏瓣膜置换术出院抗凝治疗依从性的效果

2019-12-06 12:57张娟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瓣膜抗凝置换术

张娟

(东莞康华医院心内二科/心外科,广东东莞 523000)

心脏瓣膜指心房与心室之间或心室与动脉间的瓣膜。瓣膜在心脏永不停止的血液循环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既普通又关键,瓣膜相当于门卫,阻止血液回流于刚刚离开的心房[1,2]。对于严重的心脏瓣膜病变,特别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一般选择瓣膜置换术。瓣膜置换术,用人工机械瓣或生瓣进行替换[3]。瓣膜置换系采用人工瓣对人心脏瓣膜进行置换,如机械瓣、生物瓣等,机械瓣寿命长,但需要终生抗凝,容易产生并发症,而生物瓣不需终生抗凝,却寿命短,还有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制的组织工程瓣,目前尚未应用于临床[4,5]。在进行手术后,患者需常年实施抗凝治疗,在抗凝治疗不及时情况下,会产生各种并发症,而并发症的产生将会影响患者生命安全[6]。有研究表明,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出院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可有效提升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本文以此为背景,对延续护理是否能够提升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展开探究,现将细节进行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4月东莞康华医院收治的56例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出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28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最大年龄67岁,患者最小年龄32岁,平均年龄(46.35±2.13)岁,手术类型为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与双瓣置换术,各种手术类型患者分别为13例、9例、6例。对照组患者28例,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最大年龄66岁,患者最小年龄31岁,平均年龄(45.82±1.98)岁,手术类型与观察组相同,手术类型患者分别为12例、8例、6例。将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各项基线信息实施比较,统计结果,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其他方面比较。纳入标准:①70岁以下成年人;②符合心脏瓣膜置换术手术标准患者;③对本研究知情并同意参与患者;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障碍疾病,无法正常沟通患者;②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患者;③治疗与护理依从性较低患者。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在患者出院前对其进行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对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对患者讲解在家期间注意事项,将宣传教育手册发放于患者,对其进行常规心理护理,将抗凝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讲解等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延伸性护理干预,使患者出院后,仍受到专业护理服务。观察组实施的延伸护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为出院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在健康档案中,详细记录患者在院期间的各项信息,如患者心功能、患者手术过程、患者住院时间与出院时间、为患者制定复查时间计划、患者出院时身体情况以及患者各项基本信息,如患者姓名、电话、住址等,制定档案可有效为今后的随访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第二,创建随访小组,随访小组主要随访途径为家访与电话随访,本研究中,主要以电话随访为主,随访小组成员分布为:由5年以上工作经验护理人员为组长,2年以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为组员,组长定期为组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在对患者进行延续护理服务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同时对组员详细说明院外服务注意事项,使组员有效了解延续护理相关知识与细则。第三,实施延续护理干预,在患者出院前,详细在档案中记录其身体恢复情况,包括患者饮食情况与精神状态等方面内容,告知患者及家属按照医嘱服药的重要性,禁止食用对患者身体康复有影响的食物,同时,注意保暖,避免感冒,第一次电话随访时间为患者出院第一天,此时,要向患者了解其目前身体情况、精神状态与饮食情况,期间护理人员要语气温和,使患者感受到关心与爱护,进而提升其治疗依从性,同时对护理人员一步的健康教育做好铺垫,以后的随访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而定,护理人员应定期以微信或短信形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对抗凝治疗具有足够正确认知,指导患者正确用药,按照医嘱服用药物,合理饮食,多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遵守少量多餐原则,适当锻炼,散步、太极拳等慢性有氧运动,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于用药习惯。同时,定期提醒患者复诊时间,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进而提升患者预后。

1.3 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依从性,依从性评估指标依从、部分依从以及不依从,依从率为依从比例和部分依从比例相加;选择HP-SMBRS对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予以评估,分数和评估指标呈现正相关性。

1.4 统计学分析 以上两组患者实验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 21.0)进行分析研究,计数资料、计量资料采取χ2、t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凝治疗依从性 观察组患者抗凝治疗依从率为92.9%,对照组患者抗凝治疗依从率为78.6%,组间数据对比呈现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自我管理水平 观察组用药管理、饮食管理、情绪、运动、工作休息以及病情监测评分显著提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1 比较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

表2 组间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比较(Mean±SD,分)

3 讨论

瓣膜性心脏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该疾病治疗方式一般为手术治疗,即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虽然接受手术治疗,但对该类疾病不是手术治疗结束就完全治愈的,在术后,患者要进行终身的抗凝治疗,才可有效延伸患者生命,在各项临床研究中表明,在患者进行手术后,因其对术后抗凝治疗缺乏认知,导致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较差,易出现较高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针对抗凝治疗依从性较差患者,我院为其提供延续护理服务,通过对其实施延续护理,有效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进而提升抗凝治疗依从性。

本研究中,使用延续护理的观察组,抗凝治疗依从率为92.9%,而实施基础护理的对照组,抗凝治疗依从率为78.6%,同时,观察组用药管理、饮食管理、情绪、运动、工作休息以及病情监测等自我管理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同样更加优越,延续护理的优势显而易见。

综上所述,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出院患者,实施延续护理,可有效提升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同时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中广泛应用与推广。

猜你喜欢
瓣膜抗凝置换术
高分子介入瓣植入,是创新也是颠覆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烂”在心里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Mutually Beneficial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尿酸与CHADS2CHA2DS2-VASc评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