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室护理管理中应用标识化安全管理的效果探讨

2019-12-06 12:58陆红雨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血液研究组质量

陆红雨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南通 226000)

血液透析室是医院内部的特殊科室,主要是为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面对的是病情严重患者,且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需要注重护理管理[1]。选择本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接诊收治的6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标识化安全管理在血液透析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总结其应用效果,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接诊收治的6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先后入院顺序,将其划分为两组。本文研究经过院方批准同意,患者及家属知晓研究内容,明确研究目的,并签署相关责任书。研究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33岁-75岁,平均(51.05±5.82)岁;对照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32岁-75岁,平均(50.96±5.80)岁。两组的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1.2 研究方式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护理人员按照规章制度严格执行。

1.2.2 观察组 实施标识化安全管理,主要包括:①成立标识化小组,护士长为组长定期对小组成员提供安全管理知识培训及安全管理操作培训,促使护理人员更好的掌握标识化安全管理。配备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执行;②标识分类管理,划分各项标识,按照颜色或图案进行合理区分。透析过程中,还可在醒目的地方张贴防自行拔针或不良事件的标识,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③质量监控,护士长不定期检查护理人员就标识化安全管理的执行情况,若发现标识存在模糊不清或书写不当,需要及时整改,确保标识的精准性,以此发挥标识的应用价值。

1.3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护理质量评分,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以χ²检验;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行t检验,所有研究数据均使用SPSS 19.0软件包处理。P<0.05为差异明显。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30例患者,出现1例不良事件,占比3.3%,为针刺伤;对照组30例患者出现6例不良事件,占比20.0%,3例为针刺伤,2例为意外滑倒,1例为自行拔针,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χ²=4.04,P=0.04)。

3 讨论

大部分血液透析患者的病情都比较严重,使得护理风险增加。就实际情况而言,近几年,由护理管理不当、医护人员疏忽导致的护理安全问题时常出现,不仅影响医院声誉,还降低患者治疗效果与治疗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常规护理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护理需求,主要是因为其中的护理对策针对性不足,阻碍了其应用。临床治疗需要选择相应的措施,找寻安全、有效的血液透析室护理管理措施,才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以此改善患者护理质量。标识化安全管理本身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在医院护理管理过程中,借助文字或图片等标识,对患者实施安全管理,可预防患者心理、生理导致的不良事件的发生,为医护人员的临床工作提供有效指导。当前大部分研究证明,血液透析室标识化安全管理具备显著的应用效果,不仅可保障患者治疗安全,还可提升护理质量。

本文研究表明,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30例患者,出现1例不良事件,占比3.3%,为针刺伤;对照组30例患者出现6例不良事件,占比20.0%,3例为针刺伤,2例为意外滑倒,1例为自行拔针,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χ²=4.04,P=0.04)。这与赵莉[2]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由此可见,血液透析室护理管理过程中,实施标识化安全管理,应用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室护理管理过程中,实施标识化安全管理,可提升护理质量评分,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应用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表1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Mean±SD,分)

猜你喜欢
血液研究组质量
“质量”知识巩固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多彩血液大揭秘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侦破血液迷局,真相只有一个
质量投诉超六成
报废血液的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