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解码—记第六届“培青计划”暨首届中国当代舞蹈双年展工作坊

2019-12-08 21:12潘凯玲张雨薇张兆勋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卡罗琳热身工作坊

潘凯玲 张雨薇 张兆勋

一、工作坊概况

(一)工作坊A:由骨骼到肌肉—舞者身体的保护与运用

由杰瑞米· 纳尔逊担任主持、由路易斯担任助教开设的工作坊,课程名称为“由骨骼到肌肉—舞者身体的保护与运用”。

杰瑞米· 纳尔逊现为美国纽约大学副教授。2009—2015年期间曾受聘丹麦国家表演艺术学院担任舞蹈教育系主任。路易斯是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现代舞教师,他既是杰瑞米的舞伴,又是其海外工作坊的搭档。

参加此次工作坊的学员由来自国内外的20余位专业舞者与业余舞蹈爱好者构成。在为期3天的教学里,杰瑞米和路易斯主要以强调“身体意识”的理念展开地面热身、不同时空变化下的身体开发,以及即兴编创、探究骨骼的支撑与肌肉的力量的训练方法,并通过学习现代舞小品展开关于创作思维的探讨。

(二)工作坊B:舞蹈的内在空间与流动性

卡罗琳· 劳林—博卡吉开设的工作坊课程名称为“舞蹈的内在空间与流动性”。

卡罗琳· 劳林—博卡吉现为Lorganisme舞团艺术总监,自2005年起在蒙特利尔康科迪亚大学教授当代舞技巧。其创作的户外表演项目“习惯备忘录”(Habiter sa mémoire)至今已经在加拿大超过15个城市进行展演,并将持续到2020年,同时还在欧洲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巡回演出。

参加此次工作坊的学员由来自国内的20位舞者与业余舞蹈爱好者构成。在为期3天的教学中,卡罗琳主要以“皮肤扩张”“重心转移”“内在空间的创造”三种理念为基础展开热身、即兴、单一练习、动作短句和组合训练。

(三)工作坊C:身体的仪式

由弗朗西丝卡· 辛卡利和保罗· 德圣蒂斯共同开设的当代舞工作坊,课程名称为“身体的仪式”。弗朗西丝卡· 辛卡利和保罗 · 德圣蒂斯来自艺术之都—意大利都灵的Tecnologia Filosofica舞蹈戏剧团,他们同时也是专业的舞蹈家、编舞家和制作人,曾获多项国际艺术奖项。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们在法国、美国、印度尼西亚等国进行巡演,并有着专业的戏剧舞蹈教学经验。

参加此次工作坊的学员由来自国内的18位舞者与业余舞蹈爱好者构成。在为期3天的教学里,弗朗西丝卡· 辛卡利和保罗· 德圣蒂斯主要以戏剧肢体语言、双人连接模式及在游戏中探索身体等形式展开,通过肢体反应、动作即兴和情绪表达的训练,逐渐让学员形成“身体运动是一种完整且真实的行为”的意识,在身体层面上打破舞蹈、戏剧、音乐和表演艺术的界限。

二、工作坊内容

(一)工作坊A:由骨骼到肌肉—舞者身体的保护与运用

在课程开始前,杰瑞米首先让大家明白了作为现代舞者,要以一种怎样的状态来面对即将进行的表演。他请学员轮流讲述自己对现代舞最感兴趣的部分,比如如何放松身体、如何编创等,但他并不急于解答,而是反问大家:对自己的身体是否了解;在做动作时对自己的肌肤和骨骼是否有意识;当与人接触时,是否感觉到对方的存在。他指出,现代舞是一门关注人的舞蹈艺术,它不像芭蕾舞是塑造形象的过程,现代舞是表达自己的过程。现代舞从来就不是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但是可以用一个动作来表达清楚。

杰瑞米课程的主旨在于对自己的身体要有意识。对此杰瑞米解释道:“为什么要对身体有意识?正如你为什么会知道自己要吃饭一样,除了会感到饿,它还是生理的必需现象。”所以在课程中杰瑞米不断地强调一句话:“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对吗?”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杰瑞米与路易斯尽力用不同的方法来启发、引导学员对自己的身体产生意识,并且根据学员当天的状态对授课节奏进行调整。如果当天学员们肌肉状态是兴奋的,那么他们会以十分剧烈的、短促的训练作为当天的主题;相反则会以缓慢松弛的动作类型进行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贯穿三根主线(胯骨、脊椎、全身协调训练)与三根副线(时空、力量、流动训练)。

1.三根主线

(1)胯骨训练

杰瑞米首先用平板电脑向大家展示了人体胯骨的形状和周围肌肉的形态,说明胯骨可能进行的运动幅度以及如何避免受伤。进入训练部分,首先是地面热身练习,即通过双人合作(互相寻找胯骨的位置以及帮助他人进行胯骨运动)、单人组合(一些简单的使用胯骨的动作组合)来加深学员对自己胯骨的认识;接下来是即兴编创练习,即学员可以站立以更大幅度自由地做胯骨动作,并尽力探索自己胯骨运动的可能性;最后由杰瑞米和路易斯教授学员一段舞蹈小品,让学员在舞蹈中感受自己胯骨的运动状态。

(2)脊椎训练

第二天的课程流程与第一天基本相似,不同的是在第一部分的热身练习中加入了上身的练习,比如颈部与肩部的运动,使学员在了解自己脊椎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身体运动的可能性。在第二部分“即兴编创”中,杰瑞米在强调脊椎活动的同时,使学员在流动中探索身体运动的可能性。通过一天的训练,学员的身体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支撑腿开始变得更有力、头部开始解放、身体灵活度逐渐增强等。

(3)全身协调训练

第三天的课程,杰瑞米更加关注学员独有个性的展示。他说:“你必须有你自己独特的东西,无论其他人怎样说,你都必须坚持它,这是你舞蹈中的灵魂。”他还补充道:“如果你总是觉得自己的舞蹈缺了点什么,那就是缺了你的内心。”由此可见,杰瑞米更加注重由一些表面(如骨骼、肌肉、呼吸)的特质去训练舞者的心灵。他认为跳舞无须任何功利心,跳舞只是因为想要跳舞,舞蹈是从骨骼到血液、从表面到内心的事物。

从地面的热身到更大空间范围内的即兴和组合,学员需要细细品味,每一个动作、每一次运动会产生怎样的位置变化、速度变化,身体的哪些部位在发挥作用,如何使这些动作更安全更流畅等问题。当一些学员提出,应该如何解决在身体接触地面时会感到磕碰这一问题时,杰瑞米让学员以最慢的速度从直立到躺地,慢慢感受下落的过程中相应的关节在何时做着何种运动;当快要着落地面时,身体的哪个部位以怎样的方式最先落地。然后,杰瑞米让学员缓慢地从地面上站起来,要求身体尽量原路返回。学员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忘记之前的路线或者一些关节做不到之前的幅度,这时杰瑞米会提醒学员一定要慢,要去完全感受自己身体的变化,以思考突破动作的惯性。最后,他要求学员尝试以3种不同的路径落地和起身,再逐渐加快,探索应用身体顺滑的意识来保护自己并完成动作。

2.三根副线

时空、力量、流动是杰瑞米授课中的三根副线,因为这并不是他要强调的。他说:“当你对自己身体有意识时,你便会控制所有外在因素对你的影响。”“现代舞关注人为什么要舞蹈,而不是你舞蹈得有多美。”在训练中,杰瑞米会常常故意忽视时空、力量、流动这三个因素,却又在学员们真正忽视的时候加以提醒。例如,在第一天课程的舞蹈小品中,有一个动作类似阿拉贝斯克旋转,杰瑞米会提醒大家压低自己的身体,让骨骼做好准备全力帮助完成这个动作,他还让学员选择一个点来发力,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寻找身体最大的可能性,从而出现了数十种不同的舞姿。

(二)工作坊B:舞蹈的内在空间与流动性

1.基于“皮肤扩张”理念下的地面训练

课程的第一部分训练是基于身体的外部扩张意识引领全身、身体内部被动和松弛形成的柔和与流动性的基本理念而进行的。

(1)热身练习—卷入与展开

这一部分的练习是学员通过扩张和卷起两种运动在地面上慢速进行。练习前,卡罗琳先用纸张做了一次解说,她要求学员们平躺在地面上时,将自己全身的皮肤想象成一张纸,并且想象自己的身体里没有骨头,全是液体;她还要求学员们在意念的引导下想象自己的皮肤在向外扩张,通过这种扩张带动自己的皮肤从一侧开始卷起,就像纸张从一侧卷起一样。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学员们在老师的指令下,闭上眼睛平躺在地面上,从关注右手的手指开始,一步一步扩张并卷起,依次卷至手背、手腕、小臂、手肘、大臂、肩部,再从整个身体右侧(包括头部、肩部、背部、臀部、大腿、小腿、脚)继续进行“皮肤扩张”并卷起,直至身体朝向左侧,呈自然侧躺的舒适状态。卡罗琳强调,无论是做卷入还是展开的动作,要尽量避免某些部位的刻意发力以及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因为往往这种问题都来源于舞者们平时的动作习惯,而在这一理念下舞者们自始至终都需要将注意力放在由皮肤扩展带动的卷入与展开上,从而使身体内部的运动呈现被动状态。

(2)即兴练习

热身练习结束后,卡罗琳指导大家在“皮肤扩张”理念的引领下展开与地面密切接触的即兴练习,但是这次练习在运行方向与切换身体主动引导部位方面给予学员自由,从而使学员在练习过程中不断体会身体在“皮肤扩张”的作用下产生的流动。进入练习后,卡罗琳不断提醒学员要尽可能多地发掘可运用的部位去带动身体运动,尤其是那些如耳朵、前额、后脑勺等较容易被忽视的部位。此时,地面上身体的卷起与展开的方向不再只是左或右,而是任意方向。在接下来的分组练习中,卡罗琳规定了整体方向是从教室的前区向后区移动,并以腿部皮肤扩张带动上身被拉起直至坐地的姿势结束,这一坐起过程强调了腿部的主动和上身的被动。这一练习在第2、3天增加了坐起和躺回地面的频率与速度,甚至向纵向空间上开放,例如加入躺地接站起和中空动作接躺地。

2.重心的内部移动与力量比重训练

这一部分训练属于中空练习,在坐、跪和起立的状态下完成。卡罗琳在重心转移训练之前,要求学员们在运动过程中仔细感受重心在身体里的穿梭游走,避免重心转移路径含糊不清。除此以外,卡罗琳还要求学员们在做推动身体或跳跃离地等移动重心的动作时,多关注身体重量的个体差异,因为同样的推力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所产生的速度效果是不同的,因而力量比重训练是一种关于个体经验的探索。

(1)重心的穿梭游走

做这个练习时,学员们首先是坐在地面上,将重心放在坐骨上,同时脊柱直立,颈部放松,感受犹如腋窝下至肋骨的部分被人撑起,而上身重心自然下放,呈现出撑起与放下两种力量对抗下的体态。在这一体态基础上,卡罗琳引导学员们以不同的方式,推动自己的身体,使重心发生偏移乃至移动,如重心由手转移到脚、由脚转移到髋关节再转移到背部等。运动的过程中需要学员们仔细感受重心在身体里“游走”的过程,明晰动作点与动作点之间的连接路线,而且这个过程的即兴练习会随着学员们表现的不断进步而逐渐加快速度。

(2)重心的同步切换

在这一练习中,卡罗琳示范了一组沿着直线跪地向前爬和向后退的动作,整个过程始终是左手右脚和右手左脚的重心切换。这一组动作虽然看起来简单,但要十分协调地完成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因为学员们不仅被要求保持相反方向的手脚重心进行同步切换,同时也被要求支撑部分以外的部位保持放松。但卡罗琳并不着急,只要求学员们缓慢地练习,相对于结果,她更关注学员们在练习过程中的感受和逐步到位的体验。随着学员们的进步,重心同步切换的练习在第2、3天适当地加快了速度。

(3)重心的控制—前冲与克制

按照“走,走,跑跑跑跑;走,走,跑跑跑跑……”的节奏与速度循环练习,每次“走”都是重心稳定地前移,“跑”则是重心快速前冲,而连续跑步的最后时刻需要及时调整重心回到相对稳定的位置,也就是克制,然后再回到“走”的状态,如此循环。第1天,卡罗琳仅设计了个体练习;从第2天开始,她加入了伙伴关系练习,使学员变为两两一组,每两人保持对视,一次并排向前,一次由其中一位伙伴转身倒着行进,变为面对面的关系;到第3天,训练直接变为两两一组,每组学员保持面对面的距离和关系,沿着圆形路径行进。在训练过程中,卡罗琳用“能量”一词强调了两人在“走”和“跑”之间需要保持上身状态与距离关系的一致性,即使下肢的行进节奏会有快慢交错。

3.脊柱活动及内在空间的创造训练

在这一部分的训练中,卡罗琳以边示范边发出口令的方式带领学员们一同练习和感受—从胸口到脚的重心位置循环移动,身体呈上下波浪式的流动状态,并由此开始逐步将重心移至其中一条腿上,同时固定主力腿,让动力腿随着重心的上下穿梭流动开始前后滑动,在保持重心上下穿梭时使动作幅度逐渐放大。在运动过程中卡罗琳提醒学员要注意双手手臂保持松弛,当动作放大到极致后便可以开始将幅度缩小,当缩到一定的程度时,人体的重心就从一条腿上转移到两腿中间,同时保持重心的上下穿梭持续并使动作幅度逐渐缩小。在这一动作幅度不断放大再缩小的过程中,学员们在感受重心位置变化的同时,也体验到了躯干内部被不断创造出的空间及这些内在空间的细致变化。

4.基于以上几种理念的综合性短句与组合训练

(1)短句练习

在卡罗琳的工作坊中,短句练习从跪地开始,基本属于中低空直线路径的连贯动作训练,10拍1组,左右两边开始的规律相同。这一练习使身体与地面有了较多的接触,因此需要给身体背面的表现力增加关注度,从而平衡身体的伸展与收缩运动。同时,基于“皮肤扩张”的运动理念,结合重心移动与力量的控制,这一系列连贯动作形成的身体内部的流动性带动着外在动作的流畅性得以充分呈现。

(2)组合练习

组合练习由更多动作构成,从站立、背面朝前开始,要求学员们在较快的节奏中完成,并且要注重以上几种运动理念的运用。根据学员们的接受程度,卡罗琳将易被忽略的动作片段进行单独强调,引导学员们关注动作细节;她还强调特别是在更大空间中做起起落落的动作时,舞者要更加注重身体内部的调节。

(三)工作坊C:身体的仪式

“身体的仪式”工作坊3天的课程主要以热身活动、元素练习与运用以及仪式性的课堂尾声三部分相似的课堂结构为课程主体,注入了不同的内容,除了在部分即兴练习的环节中加入音乐节奏的限制以外,其余练习均没有节奏上的要求,而是让学员们将注意力更多放在对自己、他人乃至所处空间的探索中。

1.多样的热身练习

(1)模仿动物

第1天的热身练习主要是根据自然界动物们呼吸、行走的方式进行再创造、再发展,形成一套游戏化的热身方式。例如在模仿恐龙喷火时,双膝和双手垂于地面,由上至下进行吸气吐气的运动,使身体的关节在呼吸的同时感受到它们与地面的关系,从而使膝关节和小腿肌肉得以放松。又如在地面模仿蛇的爬行时,通过自然扭动躯干,使脊椎、关节和肌肉充分活动。再如模仿松鼠跳时,适当锁住部分躯干关节,使下肢关节和肌肉活动成为运动的主体部分。通过如此多样化地模仿,使躯干自上而下地得以充分热身。

(2)借物牵引

第2天热身练习,学员被分为两两一组,用一根可以捆住对方腰部的绳子或者绷带或者其他任何符合这一纽带式符号的物体进行实验性探索。练习期间被牵引者需要在不可预知的路线、方位、空间中随机移动。为保持相互之间的肢体联系和一致性,牵引者要保持极慢的速度,并且要注意在拉制过程中感受被牵引者的重量以及实时的发展动机,进而充分确保感知对方并逐步达成默契。牵引者与被牵引者在一次练习后交换角色。这种热身并非常规的快速和较热烈的方式,而是以看起来极慢的运动使热量从较平静的身体活动中散发出来。

(3)服务与被服务

第3天热身练习,学员被分为3人一组。第1回合是放松和按摩,其中1人先躺到地上,被另外两位伙伴进行按摩服务,由对全身肌肉、关节的按摩扩展到对上肢与下肢的摆布。第2回合转变为较为疯狂的服务,服务者可以狂想如何对被服务者施加身体活动,被服务者也不再是躺在原地,他(她)可以在地面上被折叠、被拖动、被碾压等。而这一切狂想的措施施展到如何程度由被服务者的“more”或“stop”口令来决定。在服务者们发挥创造性行为之后,第3回合由被服务者以狂想的方式让另外两位满足他(她)在排练厅可能完成的小愿望,如飞起、荡秋千、坐在钢琴椅子上等。3个回合共同组成了第3天的热身活动,所有人在服务与被服务的角色轮换中不知不觉释放出全身的热量。

2.元素练习与运用

(1)双人模仿练习

模仿树叶的双人练习是第1 天的主要练习,它是一组根据自然界风吹树枝的摇曳状态引申发展出来的双人身体的连接练习。首先由一人固定支撑点,另一人拉着这个人的手,两人在行进过程中通过转换重心,循环轮换“树枝”与“树叶”的角色;其次,从中空的互相拉拽到低空的地面翻滚,学员们在这一过程中自由探求双人之间力量、速率、重心的互相转换关系。

(2)双人平衡练习

双人平衡练习是第1天进行的另1组主要练习,具体为:先由两个人肩膀相互依靠,寻找共同支点,进而开始慢慢行走;行走期间学员们的支撑点可以相互切换,姿态也可以根据倚靠者的实时状态进行调整,在平衡点上做少量的动作;接着两个人背靠背,在后背的互相摩擦中寻找到共同的平衡点,然后开始行走,且行走时重心需要得到保持。这个练习主要是锻炼两个人的身体默契度和即兴过程中的协作能力。

(3)双人人偶练习

双人人偶练习是第2天的主要练习,具体为:在第1轮中,两人中的一位先以“人偶”的身份,摆一个任意造型在地面呈静止状态,另一个人去选择和拨动他(她)身体的任意部分,被拨动者每被摆弄一下,被触碰的部分就要及时做出相关反应,且应如水波一般蔓延到全身。随着速度节奏的加快,被拨动者的身体逐渐呈现出自然、流动的舞蹈状态;在第2轮中,“人偶”在站立状态下被摆弄,从而提高了“人偶”舞动的可能性。

(4)信号练习

信号练习是第2天后半节课的主要内容,它其实是双人人偶练习的延续。具体为:一人静止,另一人作为引导者对他(她)发出一种信号。这种信号可以是非肢体的,也许是说话、唱歌或做表情等。收到信号的“人偶”需要根据引导者给出的视觉、听觉或触觉上的信号做出相应的连锁反应,由慢至快,逐步考验着“人偶”的反应力。这种练习在西方戏剧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是为了训练舞者们的戏剧张力和肢体之外的舞蹈表达能力。

(5)联系与被联系的互动练习

联系与被联系的互动练习是第3天的主要练习,即所有学员围成一个大圆,分单双号,按照单双号顺序依次向右在限定空间和方向范围内即兴舞蹈,学员被要求主动与右边伙伴产生互动,结束时都需要做一个相同的仪式化动作。具体为:学员们互相绕半圈到右边伙伴所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是作为被动方接受左边伙伴与自己的互动,从而使自己经历一次由主动到被动的过程;并且在此固定顺序上规定了6组不同的动作,第1组为面对面对视,第2组为面对面拥抱,第3组为抱起或被抱起,第4组为抱起并转圈放下,第5组为释放重心给对方并顺势被旋转,第6组为地面动作行进让对方衔接;所有围成圈的学员按单双号和相同的节奏,依次完成互动与被互动的6组自创动作,从而在这6组短句舞蹈互动中,使整个大圆自然地逆时针流动起来。

(6)综合运用与即兴舞蹈

在第3天课堂接近尾声时,所有学员在教室里分散为一个大圆圈,使中间的区域成为即兴表演的舞池。舞池中的舞者往往都要形成双人舞蹈关系,并可随时随机切换舞伴,自由运用3天以来所学的元素训练,展开即兴舞蹈。为限定人数,老师将在场的学员分为男生组、短发女生组、紫色衣服组、浅色衣服组等,被点到符合特征的舞者轮流出入,从而保持中间舞者人数恰到好处。这样,学员们既有一定数量的可选舞伴,以产生更多相遇与反应的可能性,同时又有足够的舞蹈空间以确保安全,随着音乐享受着与不同舞伴之间的即兴双人舞或多人舞蹈。

3.仪式性的课堂尾声

弗朗西丝卡和保罗十分注重舞者与舞者之间的身心联系,因而他们设定的大部分练习都是基于双人舞蹈的形式展开的,即便是即兴舞蹈也是如此,这种双人联系本身就会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一种仪式感。不仅如此,在每次课堂的结尾弗朗西丝卡和保罗会要求学员们静下心来组成一个大圆圈,连成一个整体,在相互支撑的前提下,进行短暂的失重与负重练习,所有个体在给予彼此支持的同时也承受彼此的重量,从而在两种对抗性力量中获得彼此更深入的勾连,经过几次失重和复衡,所有人渐渐恢复身心平静,在对视微笑中感受彼此。这种充满仪式感的小练习给大家每天的相聚划上完满的句号。

三、工作坊总结

(一)工作坊A:由骨骼到肌肉—舞者身体的保护与运用

在工作坊A中,学员们不仅学习掌握了一些关于身体运动的技术,而且加强了对自由舞蹈理念的认识,如“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舞蹈家”“舞蹈是为了解放身体”等。同时学员们也被两位老师细致耐心的教学所感染。例如,在课堂上,杰瑞米从不强迫学员去做自己不喜欢或者做不到的动作,因此学员们都十分愿意配合他。路易斯虽然语言不通,但是他十分细心,可以捕捉到学员很微小的变化。有一次杰瑞米在以一位学员做示例,让她平躺在地面上,拿起她一条腿说:“Heavy,heavy!”同学就窃笑起来,做示例的学员也有些不好意思。路易斯就马上解释说:“杰瑞米老师说的‘heavy’在这一语境下,是表扬她‘放松得很好’的意思。每个人在放松的时候腿部都应该是沉重的,相反就是不够放松。”这让大家瞬间明白了放松与身体重量的关系。

同时,杰瑞米和路易斯也十分享受教学过程,他们一方面看到了中国舞者身上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被中国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对舞蹈的热爱深深打动。杰瑞米与路易斯的课堂训练最特别的地方在于通过骨骼训练舞者的内心世界。相对于繁复的技术技巧,两位老师更加关注“人”,他们所有的课堂训练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引导;同时他们关注“为何而动”,而不是动作是否标准。笔者以为,如果仅仅以技术技巧来评价他们的课堂教学会失去两位老师授课的真正意义,这正如杰瑞米老师在课堂上不断强调的:“现代舞没有技术,只有你想不想这样做,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你是否对舞蹈是真正的热爱。”

(二)工作坊B:舞蹈的内在空间与流动性

在工作坊B中,学员们最大的收获在于打破身体原来的发力习惯。课程中出现的许多地面基本动作与学员们平时练习的一些动作有着外形上的相似,但基于不同理念它的构成和发力方式却有所不同。在卡罗琳看来,学员们在其他理念下的发力方式没有什么不妥,只是她希望学员们能通过“皮肤扩张”“内在空间的创造”等运动理念带动身体的流动与多变。卡罗琳认为,要有意识地改变身体的习惯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关于这一点,她自己也还在不断地练习和探索。

卡罗琳工作坊的课程安排每一天都是从低空到中高空、从极慢的速度开始逐步加快、从最细微的单一练习到组合步步递进。新的一天总是在前一天的内容基础上加入相应的新内容以强化身体意识。对大部分学员来说,在工作坊的学习中收获的不仅仅是新的身体运动方式与理念,更是强化了从身体运动惯性中解放出来的意识,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开拓了身体的感知度和灵活性。

(三)工作坊C:身体的仪式

工作坊C将戏剧表演和舞蹈表演相互融合,让学员们深深体会到弗朗西丝卡和保罗两位老师对现当代舞蹈艺术独特的审美感知力和艺术表现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弗朗西丝卡和保罗会在学员的合作中通过即兴的身体运动方式来引导其他参与者对他(她)的运动状态产生联想,同时通过探索个人与他人、环境空间的互动,让学员们有意识地与自己、他人乃至客观事物连接起来,从而打破惯性,去体验一种“全然在游戏中享受但又保持清醒”的状态所带来各种身体运动的可能性。

弗朗西丝卡和保罗在教学中也注重贯穿身体仪式感的探索。在多样的热身活动中,两位老师会不时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将热身活动从枯燥的运动切换为富有探索性和想象力的活动。在课堂练习中,两位老师设定的大部分练习都以双人舞蹈的形式展开,这也使训练凸显出一种仪式感。在这些充满仪式感的双人舞蹈训练中,学员们的舞伴不作固定,任由他们随机搭配,有时就近组队,有时根据每个人的磁场作出主观选择,这也使学员们的身体在变换舞伴的瞬间产生无尽探索、无尽发现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卡罗琳热身工作坊
工作坊模式下汽车保险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世界最大“充电宝”为冬奥“热身”
艺术管理国际工作坊暨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圆满落幕
名师工作坊促农村教师成长
赫山区小学语文工作坊促教师专业成长
我排第一个
两会热身:以优异成绩迎接十九大
when与while档案馆
热身
玫瑰花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