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把铁锹闹革命中的五名家属到底是谁?

2019-12-09 06:19许俊德
石油知识 2019年6期
关键词:铁锹种地新村

■ 许俊德

目前,记录大庆石油会战的相关书籍中关于“五把铁锹闹革命”的记载,其史实不完全一致。

油田发现30年时,傅广诚先生主编的《大庆企业文化辞典》词条“五把铁锹闹革命”记载到:

1962年4月16日,钻井指挥部机关职工家属王秀敏、杨学春、丛桂兰、吕玉莲,在45岁的家属薛桂芳带领下,扛着铁锹,背上行李,抱着孩子,到远离住地15公里外的地方去开荒种地……[1]

《大庆企业文化辞典》词条“创业庄家属一队”记载:五个家属“到‘八一’新村开荒种地”。[2]

闵裕道主编的《知我大庆,爱我大庆》一书“五把铁锹闹革命”一章和《大庆企业文化辞典》一书记载一致,但把前书中“抱着孩子”具体到“背着三个孩子”;把前书中“15公里外的地方”具体到“离家15公里外的荒原上”。[3]

时永发、孙瑞鹤主编的《大庆之最》词条“五把铁锹闹革命的带头人”记载便和前两书不同:

1962年4月16日,钻井指挥部45岁的职工家属薛桂芳,带领王秀敏、杨学春、丛桂荣、吕以莲4名家属姐妹,每人带把铁锹,到离驻地18公里的“八一”新村搭起帐篷,开荒种地,3天时间就开荒5亩。在薛桂芳的带领下,又有23名家属人拉犁开荒16亩。[4]

一是人名不一致。除“薛桂芳、王秀敏、杨学春”三人没有变化外,“丛桂兰”变成了“丛桂荣”、“吕玉莲”变成了“吕以莲”。

二是开荒种地的地方到住处的距离不一样。前两书是15公里外,该书说是18公里,更加具体。

三是开荒种地的地方有了名称。前两书只说是“15公里外的地方”或“离家15公里外的荒原上”,该书说是“离住地18公里的八一新村”。

四是后来参加的家属人数具体到23人。

五是种地面积不一致。前两书都说是“32亩”,该书说是“16亩”。也可以理解为“后来的23人开荒16亩”,那么薛桂芳她们也开了16亩。

六是产量多少不一致。前两书说是“1800多公斤”,该书说是“1750多公斤”。而且,种的地是比前两本书中少了一半的情况下,产量却和前两本书基本一致。1984年编辑出版《钻井二公司志》记载的五位家属的姓名是:薛桂芳、王秀敏、杨学春、丛桂荣、吕玉莲。

宋连生著《工业学大庆始末》“五把铁锹闹革命”[5]一章的记载和前面三本书记载还不一样。为了说明问题,不得不多引用部分原文:

1962年春天,大庆油田的第一个家属生产队便诞生了。当时,很多家属都报了名,最后确定薛桂芳、吕玉莲、王秀敏、杨晓春、丛桂荣等五人第一批去“八一新村”开荒种地。

疑问之一:这一段文字说明“五把铁锹闹革命”是指挥部组织的,不是她们五个人自发去的。既然是单位组织去的,为什么那么多报名的只确定五个人去呢?

1962年4月16日,是一个令薛桂芳等人终生难忘的日子。那一天,天气很冷,又刮大风。上午9点,薛桂芳等5人背着行李、粮食,领着3个不满4岁的孩子,扛着铁锹,提着一盏油灯,搭了个便车,就向目的地出发了。车缓缓地把她们带到30公里以外的地方。下了车,离她们要去的“八一新村”还有3公里多路。

吕以连老人介绍五位家属开荒种地情况

疑问之二:此段文字把那天的时间、气候、气温说得很详细。将《知我大庆,爱我大庆》一书提到的“三个孩子”的年龄,具体到:“不到4岁”。但五名家属是搭便车去开荒种地。既然是单位组织去的,为什么不用车直接把五名家属送到“八一新村”,非要在3公里外的地方下车?

到“八一新村”后,她们就动手修房子。原来钻井队留下的一幢破房,只有四根柱子,上面没有房盖,四面没有墙。看到这种情景,5个人二话没说,放下东西,卷起袖子,挽起裤腿,就开始干起来。

疑问之三:仅仅看《大庆企业文化辞典》等书的简单介绍,大多数人会以为五名家属是自发去开荒种地的。从本书和时永发的《大庆之最》来看,当时她们去的不是荒原,而是“八一新村”。那么“八一新村”在1962年4月份之前已经形成了?

薛桂芳她们吃饭是在副业队搭伙,没有菜,天天吃的是高粱米、窝窝头,喝的是水泡子里的碱水,虽然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劳动强度大,但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五名家属开荒种地的地方不是没有人烟的荒原,而是有副业队在那儿,而且她们吃饭是在副业队搭伙。

5个家庭妇女在“八一新村”开荒种地的消息很快传到会战指挥部,其他妇女听了也深受鼓舞。4月12日,迟翠英又带着第二批家属来到了“八一新村”。接着,第三批也来了。两批共计18人。

前一个自然段说到了五月份,此段又回来了。倒叙。

疑问之四:前面说家属报名开荒种地,最后确定薛桂芳等五个人来。而此段又说薛桂芳她们开荒种地的消息传到指挥部。既然前面说是指挥部组织的,那么指挥部早就知道薛桂芳她们在外面开荒呢,为什么会有消息传回去之说?

疑问之五:4月12日,迟翠英又带着第二批家属来到了“八一新村”。接着,第三批也来了。两批共计18人。薛桂芳她们五个人是4月16日来的,怎么第二批来的时间比薛桂芳她们五个人还早四天呢?

疑问之六:两批共计18人。时永发、孙瑞鹤主编的《大庆之最》上说是23人,哪个正确呢?

别的记录不一致暂且不说,关于五名家属的姓名,哪本书记载准确呢?从几本书的编撰、出版日期推断,笔者认为《大庆企业文化辞典》应更为可信。

2009年8月27日,笔者打听到“五把铁锹闹革命”之一的吕以连老人,特意去拜访,并就几个疑问向老人请教。老人时年74岁,家住大庆油田乘风庄。2009年12月1日,笔者又打听到72岁的王秀敏老人,并打电话进行了采访。根据对两位老人的采访,大致弄清了上述几本书中记载的史实混乱问题。

一、关于“五把铁锹闹革命”中五个家属的姓名。笔者打印了五名家属的姓名,请吕以连老人进行了确认,即:薛桂芳、王秀敏、杨学春、丛桂荣、吕以连。尤其是老人自己的名字,以往书上不是写“吕以莲”就是“吕玉莲”,老人告诉笔者,真实的写法叫“吕以连”。“连”字不带草字头。

二、关于开荒种地的地方以及她们当初的驻地。当年,她们住在现在的油田总医院附近。王秀敏老人说得更具体,就是打虎庄五百商店那个地方。1961年春天,吕以连曾经得了肾病(化脓),去齐齐哈尔做的手术。当时她从驻地(总医院附近)去齐齐哈尔时,看到油田总医院的房子刚打地基,所以印象很深。吕以连老人说,开荒种地的地方是在现在的王家围子。王秀敏老人说,是“八一新村”,就是现在的采油三厂那个地方,反正离王家围子不太远了,都属于那个区域。

三、关于她们五名家属开荒种地是自发还是有组织的。当时油田上的职工家属来得多了,各单位开始组织她们学习,并动员她们参加生产劳动、自食其力。两位老人的回忆是一致的:当时是单位行政科的组织干事孙方琴(由于老人不识字,孙干事姓名三个字的写法无法确认是否正确)动员家属开荒种地,自愿报名。当时就她们五个家属报名。我问她们开荒的地点为什么选那么远,王秀敏老人说,地方也是单位指定的。

四、关于书中记载的她们还领着三个孩子。王秀敏老人说,就一个孩子,是吕以连的姑娘。吕以连老人说:“是我的老大王丽萍。” 王丽萍参加工作后,曾在《大庆日报》社当过记者,后来调北京了。

[1]傅广诚.大庆企业文化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172.

[2]大庆企业文化辞典:423页.

[3]闵裕道.知我大庆,爱我大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年6月:25,51.

[4]时永发、孙瑞鹤.大庆之最方志出版社,1997年4月:166.

[5]宋连生.工业学大庆始末.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111.

猜你喜欢
铁锹种地新村
种地钓鱼
智慧农业看“屏”种地
千万别惹铁锹
撒不出来的铁锹
快乐种玉米
被资本裹挟的“新村再造”
农民工月均收入超3000元,怪不得种地的农民少了
一把铁锹
“五老”宣传队走乡串镇唱新村
发挥“五老”队伍作用 创建“三无四有”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