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浪前行风正劲 如椽巨笔著华章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70年发展回眸

2019-12-20 06:04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办公室
城乡建设 2019年24期
关键词:湖南省住房

7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短短一瞬间,然而对于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而言,这70年是极不平凡的伟大时期。

70年来,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日新月异,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笔直延伸,一个个工地热火朝天,一座座村庄整洁美丽……

70年来,湖南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改革不断深入,创新极具活力,发展日新月异,一幅幅壮美的现代城市画卷在三湘大地徐徐展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坚持高举推进新型城镇化一面旗帜,始终贯穿“四个住建”(人文住建、绿色住建、智慧住建、廉洁住建)一条主线,倾力打造“政府+协会学会+科研院校+企业”一个体系,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自豪的辉煌成就。

绘就城镇“新蓝图”

告别农耕时代的乡野田园,人类把憧憬的目光投向城市生活。

以千百计崛起的中小城镇,以千万计迁徙的人口大军,过去的10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经历着中国这样大规模、高速度、有秩序的城镇化。

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连接了城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1956年建成的中苏友好大楼(现长沙市口腔医院),建筑高18米,为历史上的中苏友谊作了无声见证;始建于1959年的湖南宾馆,高35米,是当时湖南第一高楼,这一建筑高度纪录直到1972年才被位于长沙河西的麓山饭店(现麓山宾馆)打破,达到40米……而2018年开业的九龙仓国际金融中心,以452米高度重塑了湖南的“天际线”。

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伟大征程的序幕,当年湖南省召开第一次城市工作会议,重申中央提出的“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小城镇建设轰轰烈烈,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200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29.75%。尽管这一数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个百分点,却被视为湖南城镇化的新起点——从世界普遍规律看,城市化率在10% ~ 30%区间是缓慢发展期,在30% ~ 70%区间为加速发展期。

城市群的概念得到了强化。在2006年5月全省新型工业化座谈会上,湖南省委提出要围绕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推进城市化。其后召开的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和“3+5”城市群建设被确定为富民强省的重大战略。

邵阳上连村农村危房改造项目

2016年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在大会报告中强调:要大力推进长株潭一体化,深入实施“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区域发展战略,构建新型城镇体系。此后,决策层对推进长株潭一体化的思路进一步明晰:努力打造全省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升级版、中部崛起新高地、全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眼下,长株潭“三干两轨”项目(即芙蓉大道、洞株路、潭州大道快速化改造项目,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项目、长株潭城际铁路“四完善两加快”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一轮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改革落地实施,湖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提速,城镇常住人口由1949年的236万人增长到2018年的3865万人,全省城镇化率由1949年的7.9%增长到2018年的56.02%。

目前,全省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增至5个,城市对人口的集聚能力显著提升。其中,长沙成为Ⅰ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衡阳、株洲、常德、岳阳成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至300万)。

橘子洲头

建设宜居“新家园”

新中国成立初期,三代人“蜗居”一室是当时普遍的居住现象,大多数家庭住的是简陋棚屋。以湖南省会长沙为例,1957年长沙市人均住房面积仅4.37平方米。

计划经济年代,城镇居民解决住房主要停留在“等、靠、要”,即等国家划拨房、靠组织建房、向单位要房。由于长期以来片面强调“先生产、后生活”,住房紧张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长沙城际铁路-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当头炮”

治理后的长沙市圭塘河

1980年,国家提出改革城镇住房投资、建设和分配制度的总体设想,湖南老百姓的“家”经历了从福利分配到市场购房的巨大转变。住房制度改革迈开了步子,开始推行“加租起步、建商品房开始、逐步过渡到货币分房”。

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神州大地上掀起改革开放的大潮,城市房地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存量公房出售更是湖南省房改工作的重点。同时,向新加坡学习借鉴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在全国铺开,湖南省于1995年1月1日起正式推行,还有租金改革也在同步推进。

新世纪伊始,关于房地产和财富的话题热起来了,各路资金争相涌入,商品房成为湖南省住房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长沙梅溪湖、滨江新城等政府主导的片区大开发,也有碧桂园、万科、北辰等房企巨头争相布局湖南市场。

住有所居是安居乐业的起点,稳定房价是宜居宜业的关键。2018年6月,长沙出台全国最严楼市调控政策,全面打响反炒房攻坚战。同年7月,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湘十一条”,强化楼市分类调控,湖南省内重点城市房价猛涨势头得到控制,让人对城市的未来更有盼头。

与此同时,为解决全省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2008年,湖南省全面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据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全省累计建设公租房105.5万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57.41万户,城镇低收入和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完成各类棚户区改造261.3万套,帮助近1000万居民“出棚进楼”;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71.71万户,户均补助从2009年的5000元提高到现在的2.45万元,帮助超过500万农户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

截至201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8.8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44.9平方米,增幅达12.5倍;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63.6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53.1平方米,增长超过6倍。

长沙市生活垃圾深度综合处理(清洁焚烧)项目

擦亮城市“新名片”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大量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和各种生活垃圾一度直接排入城市内河。长沙的圭塘河堪称典型,河水又黑又臭,曾是远近闻名的“龙须沟”。

经过多方努力,圭塘河以城市“双修”和海绵城市理念进行改造,2017年成功摘掉黑臭水体帽子,清澈的河道自然舒展,与艺术桥、湿地、绿地相互呼应,成为城市美丽“生态河”。

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湘江保护与治理成为湖南省“一号重点工程”,两个“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湘江流域水质总体为优,80%的干流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常德穿紫河、郴州秧溪河等越来越多的城市内河由黑臭水体变身滨水公园,杨柳依依、河水潺潺。

污染在水里,根源在岸上。近年来,湖南省先后实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两供两治”“双修双改”等专项行动,污水垃圾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主要指标稳步增长,城乡环境基础设施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今年4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又召开高规格的全省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现场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提出着重抓好安全供水、气化湖南、污水治理、垃圾治理、黑臭水体整治、智慧建设增效六大工程,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迈入“快车道”。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自“城市品位”和“精明增长”理念提出,传统的城市发展思维就已经发生变更——不再追求GDP粗放型增长,而是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宜居宜业的乐园。

常德老西门、永州柳子街、湘潭风车坪、郴州裕后街等老街古巷,通过有机更新,守住了城市的风貌特色,让传统与现代笔断意连。拒绝“大拆大建”,长沙棚改探索了一条“留、改、拆”并重的新路子,改善了人居环境,也让都正街、高正街、百果园等历史文化街区焕然一新。

湖南宜居环境不断优化。全省城市、县城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3.6%、76.9%,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4.31%。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县城)15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39个,全国美丽宜居小镇 (村庄)38个,中国传统村落658个,全国绿色村庄1430个。

常德穿紫河综合治理工程

激活发展“新引擎”

据历史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省建筑业总产值仅为0.14亿元。上世纪50~7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建筑业企业数量稳步增加,企业产值规模明显提升。

建筑业的发展与区域建设紧密相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建筑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规模化、工业化、精细化、国际化发展态势日趋显现。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日前公布的全省“建筑强企”名单,中建五局、湖南建工集团、沙坪建设等19家企业入选,吸引了业内外的眼球。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湖南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581.44亿元,同比增长13.8%,即将升级为万亿元级产业,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从过去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如今干净、整洁的“智慧工地”,建筑业插上“互联网+”翅膀后,转型发展的节奏快得令人炫目。

在工地入口,工人通过“刷脸”进入;工地内设立信息指挥中心,实时采集大量视频和各种数据,有了高科技加成的“大脑”;塔吊施工不再单纯依赖对讲机,而是在塔吊上安装了传感器,对风力、回转角、载重等数据进行采集,实现精准、安全作业……在三湘大地,智慧工地已经成为智慧城市理念在建筑工程行业的具体体现。

随着5G商用时代来临,建筑业又站在了5G应用的潮头。借助数字化BIM+AR+VR技术,三维化的设计图纸和正在建造的建筑之间,将搭建起可视化的桥梁。而勘测、设计、施工、验收等建筑业全流程,也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尤为可喜的是,湖南省BIM技术应用和省级统筹建设智慧工地的工作已走在全国前列。

不限于此,湖南省还立足绿色发展、推动转型升级,在装配式建筑产业培育、“一带一路”建设上持续发力。

装配式建筑被人形象地称为“搭积木”,其重点在于“预制”和“拼装”。湖南省涌现出了远大住工、三一集团、筑友智造等全国装配式建筑领军企业,年产能和综合实力已居全国前列。现有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1个(长沙),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9家。今年上半年,全省累计实施装配式建筑项目4273万平方米,年产能突破3000万平方米,总产值突破700亿元。装配式建筑已成为继超级稻、超级计算机、超高速轨道交通后的又一张“湖南名片”。

湖湘建造更是频频出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由过去的“借船出海”,到如今的“驾船出海”,湖南省工程承揽能力明显提升。如中建五局实施海外优先战略,目前已在“一带一路”沿线12个国家有项目落地。湖南建工集团海外业务遍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房建、公路、桥梁、电网等多个领域,其承揽的塞内加尔竞技摔跤场项目,是中国在塞内加尔规模最大的援助项目,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席了该项目的移交仪式。

加快推进“放管服”

改革向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动力。“放管服”改革,注定是一场自我革命、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伟大工程。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一直致力于推进“放管服”改革,向改革要效率、向创新要活力。2018年以来,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把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作为“放管服”的生动实践,在全国非试点地区率先启动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完善顶层设计,疏“堵点”、祛“痛点”、破“难点”,目的是让项目落地更快点、办事程序更便捷点。

全省统一的工程建设审批管理系统今年9月正式上线,实现了“五减”:审批事项由原来的71项压减至50项;房建市政工程建设项目总审批时限由改革前的230个工作日压减至60 ~ 100个工作日以内;将改革前71项串联审批事项划分为4个审批阶段,各阶段实行“一家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全流程提交的申报材料由320余份压减至160余份;通过推动“多规合一”“区域评估”“多图联审”“多测合一”“联合验收”等配套改革,实现行政相对人整体跑动次数最简。

长沙滨江金融大厦

同时,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动下放厅本级行政审批权,省管项目初步设计审查、施工图审查备案、质量安全监管、施工许可证核发、竣工验收备案等行政权力事项做到“应放尽放”。自今年5月起,全面推行行政许可电子化申报和审批, 基本实现企业群众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砍掉验资证明、经营场所证明等不合理证明材料16项。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还大力推进施工图审查制度改革,推出“互联网+图审”、政府购买服务、多审合一、多图联审等一系列举措。改革以来,基本实现“零跑路、零接触、零付费”,施工图审查和备案时间从100天提速到平均9.1天,平均每年为建设单位节省施工图审查服务费3.2亿元,主管部门平均每年纠正违反质量安全标准问题823个,勘察设计监管能力是以往线下纸质审查的24.6倍。

提升文明“高颜值”

1978年,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2002年,国务院在城市管理、文化市场管理等5个领域开展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标志着城市管理执法向“综合执法”迈出实质性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城市工作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2015年,在时隔37年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为城市把脉开方,引导城市更健康成长,是这次会议的核心内容。同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和城市管理作出全面部署,并明确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指导监督全国城市管理工作。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湖南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城市管理工作。今年5月8日,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设立城市管理和执法监督局,标志着全省城市管理工作掀开了新篇章。截至9月底,全省有13个设区市和118个县市区按城市执法体制改革要求,统一设立了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城管“大家庭”不断增添新成员。

城市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家园,城市治理事关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安居乐业。各地纷纷创新体制机制和治理方式,市容市貌焕然一新。株洲市建立200个“建宁驿站”,各方反响良好;长沙市开展城管、公安联合执法,打造了“双剑合璧”经验;郴州市制定城市管理精细化标准,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邵阳市聚力“洗城运动”,打造干净亮丽的城市容颜。

城市管理执法行为逐步规范。全省持续开展“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三年行动,各地强化执法队伍自我管理和教育培训,执法人员配发制式服装,执法队伍认同感显著增强,执法水平和业务素质明显提高,承担了很多急难险重任务,城管人作为“城市守护者”的形象日趋凸显。

与此同时,老百姓也日益感受到城市治理提质升级带来的“福利”。物业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健全,业委会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小区成为了每一位业主自己的家园;垃圾分类变成新时尚,居民参与度日常活跃,让垃圾不再“流浪”;城市微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主政者的“绣花”功夫让城市更精致;“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让社区、群众日益成为城市舞台最活跃的“主角”;果皮箱、休闲座椅、公交候车亭、交通指示标志、照明设施……不断添置的城市“家具”,让户外场所像家一样方便舒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生态优先、美丽宜居、生活美好的新型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是城市主政者的奋斗目标!

猜你喜欢
湖南省住房
湖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解读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一种车载可折叠宿营住房
聚焦两会!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未提房地产税!
湖南省永顺县老年大学校歌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保障农村住房安全 决胜脱贫攻坚战
2017年湖南省高中数学联合竞赛
建立完善的保障性住房管理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