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傩舞“跳岭头”生命力的探讨

2019-12-23 07:13张佳美
牡丹 2019年33期
关键词:岭头面具仪式

张佳美

人类历史上,傩文化伴随着人类精神情感出现,是由各民族运用思维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共生现象。现存的“跳岭头”是一种活态的艺术文化,有着独立的思想理念和与这种观念相适应的人类行为方式。傩舞在其传承过程中,伴随着人类审美活动的形成,既保留了传统的文化惯例及创造性的外在表演仪式,又带有现代性的指向,展现出自身的特质。作为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化现象,其透出传统哲学的生命观和宇宙观。

广西灵山县驱疫纳吉的祭祀仪式“跳岭头”就是这样一种傩文化。自古以来便很盛行,明朝嘉靖年间《钦州志》、清朝道光年间《钦州志》、民国时期的《灵山县志》等都有跳岭头的记载。其中《灵山县志》说道:“八九月各村多延巫师鬼童于社前,跳跃以遍,始入室驱邪疫瘴,亦乃乡傩之遗意也。”据载,“跳岭头”活动宗教是母体,本质上是礼,内涵为驱疫逐邪,呈现为戴雕刻面具装扮、歌唱对白、舞蹈演戏、杂技演示等形式。这种积淀了从上古到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与艺术的混合产物,涉及艺术学、民俗学、人类学、史学等相当广泛的学科,是中国各民族生活和文化观念的艺术性表达。本文以地方性田野调查为主要思维素材,以广西灵山的傩舞“跳岭头”为例,作生命与自然在艺术思想上的探索。

一、不言自明的指导性观念

桂南灵山县“跳岭头”,是祭祀仪式中所跳的面具舞蹈。在每年农历八月至农历十月期间,“跳岭头”于郊野岭头所设置的庙坛前进行,是当地村民一种过岭头节的习俗,历代遵循,已成惯例,又称“还年例”或“跳庙”。岭头节到来之时,家家户户大摆宴席招待客人,远近村民聚集,主办村杀牲设宴,不管是亲朋好友还是未曾相识的人,主人都把他当作座上宾,盛情款待。传统习惯认为,谁家来的客人越多,来年必定鸿运当头。

“跳岭头”是在晚上9点左右开始,由主办村请来的“岭头队”来表演,一般由二三十个傩舞艺人组成。演出曲目丰富,分为开坛、跳三师、扯大红、跳四帅、跳师郎、跳忠相、操兵、抛云梯、跳仙姑、收精、赶龙船等十二个场次。仪式开始前队长会在色纸上写好神名和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话语,分别张贴在神像两旁和庙坛门楣上。接着一阵敲锣打鼓,这样就算是“开庙”,由此之后通宵达旦表演一系列完整的程式节目。次日早上,表演“复相”,意为重复前夜所表演的经典节目,气氛达到高潮,小孩子们纷纷与装扮妖精的傩舞艺人戏谑玩耍,此时的傩舞道具锣鼓打击骤急。最后的尾声为表演“赶龙船”,跳“高脚师”:由一人带上面具,穿上龙褂,手执铃铛,打一阵锣鼓唱一句歌词,然后岭头队全体人员聚集神坛,用竹篾、色纸制作成的“龍船”“牙旗”等物供放神坛上,表演捉“小鬼”,将其放进龙船后,抬至河边焚烧随水流逝,表示往后生活幸福安康,五谷丰登。至此“岭头节”和“跳岭头”活动圆满结束。“跳岭头”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的表演形式,同时集歌、舞、戏于一体,既有纯粹的舞蹈,又有即兴念唱对白和简单的故事情节。唱念的部分一般穿插在傩舞段落之间进行,歌时不舞,歌词内容大多都歌颂神的身世和故事为主,舞蹈时以锣鼓、傩豆伴奏,具有淳朴、刚劲的天然之美。

在跳傩仪式的过程中,禁忌习俗严格规范着其参与者的行为,每一个动作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象征意义,且观众在神像、面具前不能高声言语,随意嬉笑,必须严格遵守规矩,保证仪式效果的灵验性。而在还愿的表演中,傩艺人可以打破人神禁忌,和观众逗乐嬉笑,以营造欢快轻松的氛围。这些情境元素,以及村民心中对神灵的畏惧和崇敬,无不营造出一种神圣、庄严的仪式氛围,加深了旁观者对已进行环节以及仪式环节中傩艺人作为人神沟通者身份的角色认同。

“岭头节”不仅是民间艺术节,更是灵山县根深蒂固的地方性习俗,这种严谨的仪式程序,凭借艺术的力量凝聚村落或族群,使其带着强大的影响力延续下去。历史印证了这些地方文化的傩神信仰,经过几代人的传承,成为他们应对现实生活中无法克服的灾难苦厄的一种生存之道和精神需求,宗教信仰及巫术仪式中凝聚群体的意志,最终融合的家族文化记忆和价值观念,也随之成为地方上的集体记忆和潜移默化的指导性观念。

二、“天人合一”的人性观念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先民为了抗拒各种自然灾害、猛兽、瘟疫疾病的威胁,常常乞求本族崇拜的图腾和神灵的保佑,他们塑造形象,筑构场景,营造氛围,扮神附体去驱除灾难,以达到与神灵的感应和沟通。“天人合一”观念积淀为文化心理结构,文化心理结构生产出美学理论和艺术作品,这就产生了傩舞“跳岭头”。

“跳岭头”是巫术文化和审美情感的融合,其本质上是娱神和娱人的统一。在庙坛前郊野岭头的这样一个空间中,当跳傩仪式以“请神”为开端,须由傩艺人在神像前借用神力消灾祈福的过程中,傩艺人最为关键也是身份承担意识最为强烈的,就是他们对于傩神神灵的扮演,目的是以傩神显灵或附体的方式为信仰者祈福消灾。傩舞技艺的传承采取“言传身授”的方式,而和其他常见的民族民间舞蹈不同的是,傩舞蕴含着宗教的“神性”,承载着祈福、消灾、娱神的功能。

仪式具有表演性,在功能上体现为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宇宙整体秩序的重建,在形态上体现为歌舞表演,显示神鬼人的和谐相处。而傩艺人在执行仪式过程中,应情境所需或不同故事情节而承担多重角色,他们既是仪式的组织者又是沟通神灵传达意愿的执行者,在还愿、互动过程中,他们回归到人的角色,添加了戏谑调笑的环节,这是当地信仰者们对灾难解除之后,生命重新整合的另一种精神需求。这种需求是在娱乐之中展现日常生活和超自然世界施加给人们压力之下形成的,愿主希望“跳岭头”所带来的欢悦笑声能够冲淡灾难带给人们的心理阴影。这样的傩戏中娱人的手段就不再是单纯浅白的调笑,而蕴含着当地村民对于生命美好和平安的向往,以及重新回到与生命、宇宙相和谐状态的愿望。

灵山的岭头舞面具多是用木雕刻后彩绘而成。雕刻面具的民间艺人,对不同的人物的崇拜、理解和塑造不同,而使面具造型各异、风格多样。灵山的岭头舞面具重形象而不重头饰。帽、头盔不同别处那样精雕细刻和讲究,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神貌的刻画上,要与真人像拉开距离,但要比戏装显得更典型、夸张,有一定的模式,但又不拘泥于模式,既忠于原神韵情调,又能放入哲学的理念意蕴。

原始傩祭仪式中所承载的阴阳五行观及鬼神观念传承至今,傩舞“跳岭头”佩戴面具装扮成神,并手执道具挥舞以驱逐四方鬼疫的方式体现了仪式中人、鬼、神各自回归其本位,天、地、人合体统一的宇宙秩序观。作为早期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民间社会传承自己群体文化技艺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美感的生发,并将其紧密地与当地的民俗文化融合,使得传统性的仪式程序转化为当地民间的习俗生活。

三、结语

傩舞“跳岭头”不仅在仪式的行为方式和功能结构上承载了地方技艺的宗教信仰和精神理念,在时间维度上体现的生成、传承和幻想绵延特征,为艺术创造提供了意象准备。“跳岭头”本质上作为傩文化的“活化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不仅继承了传统道教文化,也吸收了各民间艺术的表演特征,呈现出傩与戏剧、生命与艺术的融合,因而呈现出强烈的形式感与艺术性。这种超越情感、思想、信仰的民间表演仪式正是舞蹈生命力与魅力所在。

(广西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跳岭头民俗艺术特征及文化活态传承研究”(项目编号:YCSW20190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通讯作者:褚兴彪

猜你喜欢
岭头面具仪式
十岁成长仪式
我们摘下面具吧
酷酷的面具
仪式感重要吗?
李军英
面具
面具中的鱼
Talking strategies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