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视角下的沧州民俗探析

2019-12-23 07:13张阳
牡丹 2019年33期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沧州大运河

张阳

京杭大运河对沧州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水文化是沧州文化鲜明特征和个性标志,千年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沧州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孕育了独特的民俗,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

沧州是京杭大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之一,大运河流经沧州市区及所辖沧县、南皮、东光、泊头、青县七县市。沧州段河道全长215公里,是京杭大运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把大运河的特点定义为:“它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互相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京杭大运河是沧州的母亲河,它给沧州带来了商贸往来以及经济的繁荣,同时沧州地区特殊的水环境、悠久的历史,为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积淀了深厚而独特的民俗文化。

一、京杭大运河沧州段概述及文化内涵

京杭大运河沧州段又名南运河,开凿始于东汉建安年间开凿的白渠和平虏渠。隋炀帝又在原有河道的基础上开凿大运河,此河段成为隋朝大运河永安渠北部段落,一直沿用。宋元时期为御河的北部段落。元朝时期,大运河通过山东北上,不再绕道中原,沧州段运河成为漕运在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干线。明清两代,每年都有大量的漕粮、煤炭、盐和瓷器途经大运河沧州段运往北京。南来北往的商船不仅为沧州带来了商贸的繁荣与兴旺,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因素也逐渐渗透到这一区域。大运河包容开放,通江达海,本土的燕赵文化与齐鲁文化、京都文化、津门文化在大运河的流波中聚汇融通,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且长盛不衰、生生不息。

沧州籍著名作家王蒙说,“沧州故土,运河千年”,沧州段大运河点多线长面广,体量巨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千年历史、两百多公里的河道,在沧州地界上留下了无数的古镇、古寺、古塔、古闸、古桥,以及丰富的民俗艺术与故事传说。

大运河不仅是一条经济大动脉,更是一条文化传输带。来自沿河不同地域的文化随着南来北往的漕船汇聚到沧州各个水陆码头上,并且迅速地同沧州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运河文化具有凝聚性,并且相对稳定,历经坎坷却依然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二、民俗中的水文化景观

民俗是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很多民俗与水文化交织在一起,反映出地方悠久的文明史。水文化是一曲颂扬水伟大、水贡献、水精神的高亢赞歌,它是人文之水。水文化在文学、艺术、民俗等方面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水景观则是以自然水体为主构成的景观,表现为水利设施、湿地、桥梁等水文化景点,有水则灵是对水景观的高度概括。水文化是水景观的内在精髓,水景观是水文化的感官表现形式,水文化与水景观是水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沧州的水资源非常丰富,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同时也衍生出独具一格、天人合一的水景观。京杭大运河沧州段目前留存各类物质文化129处,其中包括东关码头、桑园码头、连镇码头等十余处重要码头,码头遗址可采集到大量陶瓷片标本;有李又屯遗址、青县旧城、兴济故城、沧州幞头城等多处遗址;还有马厂减河、兴济减河、捷地减河等重要水利枢纽等。另外,沧州东光谢家坝已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采用了糯米浆拌灰土这一中国建筑中的古老工艺,沿用百年,默默护佑沿岸百姓。

沧州的泊头,更是因运河泊船停靠的码头而得名的城市。据记载,泊头因运河而促进了铸造、印刷、火柴等行业的繁荣。其曾有四个码头,成为沧州境内唯一船业行会发达的城市。

沧州市布局具有临水而建、沿水成街、依水而兴的特点。运河区乃沧州市政府所在地,因京杭大运河贯穿全区而命名。沧州也是河北全省唯一一个大运河穿城而过的城区。南运河全长509公里,在运河区辖区内长达3700米。大运河在此汇集了长江、淮河、黄河、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的灵气,沧州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古老的沧州文庙、水月寺、清真西寺,现代的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南湖公园、狮城公园、名人植物园,诠释着古运河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沧州水月寺因清朝同治年间运河发大水,洪水从寺庙越过,故因而得名。沧州清风楼坐落在运河之畔,南湖西岸。它古香古色,与周边现代化的建筑相比,显得古雅别致,与古老的运河相得益彰,散发出浓厚的文化韵味,为大运河畔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景色。

三、与水、运河相关的民俗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民俗文化作为民间最广泛的传承文化,以它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内涵和特有的功能,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影响着人类群体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沧州水资源非常丰富,成就了独特的水文化。

大运河作为母亲河,惠泽着沧州这片土地,养育了两岸民众。正月里开河鲜,正月十六遛百病,五月端午赛龙舟,七月十五放河灯,腊月里藏冰。沧州城里的卖水职业“倒两筲”等,也都富有运河特色。沧州物产丰富,金丝小枣、肃宁裘皮、泊头鸭梨、黄骅梭子蟹等名产都是通过运河这条经济大动脉运向全国各地,运河推动了沧州经济的发展,也提升了沧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大运河不但给沿岸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融合了音乐、艺术的发展与交流。南皮落子、沧州的武术、吴桥杂技、河间皮影戏、沧县狮子舞、木板大鼓和青县青剧等,是中国大运河中独具北方特色的文化瑰宝。

“小小銅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条河两岸度春秋……”这是吴桥街头艺人中传唱的一首著名“锣歌”,“条河”就是沧州民间对大运河的称谓。明清以来,因为运河漕运发达,带动了沧州运河两岸的经济发展,给吴桥艺人的杂技活动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运河促进了吴桥杂技的兴盛与发展。沧州民间也流传着“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的俗语。

大运河畔的沧州人民勤劳、质朴,自古崇尚强悍武风。旧时沧州城内多设有镖局,护镖之人多武艺高强,声名远扬。清朝末年,凡南来北往的商船,行之沧州境内,均要放下镖旗,停喊镖号,悄然穿行而过,以示敬畏。“镖不喊沧州”,已成为南北镖行同遵的常规。

水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源,由于沧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在记述沧州的古诗词中,与水相关的诗篇占得分量较重,宛如撒落在沧州文化长河中的粒粒珍珠,璀璨夺目。

“沧州城,城何高,城上楼橹城下壕……但见运河绕郭流滔滔,高桅大舵长短篙,自南而北连千艘”,“工商如云屯,行舟共曳车。漕储日夜飞,两岸闻喧哗”,“丰碑卓立运河东,绿曳垂杨两岸风”,众多前人的诗句描绘了当时沧州运河水运繁华的景象,流露出对沧州水域风情的赞美之意,满含着浓浓的与水相关的文化内涵,记录了沧州运河两岸社会变迁的悠久历史。

千百年来,运河除了漕运功能,水利功能以及便利人们出行交通之外,在她经年累月的流淌中,带动了沧州民俗风情的发展与演变,孕育出了绚烂多姿的艺术之花,形成了包容性强、独具沧州风情的民俗文化体系。

四、结语

弯弯长河,悠悠历史。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家,运河养育了沧州,成就了沧州。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它孕育了沧州独有的民俗文化特质,使其变得更加富有内涵和魅力。大运河承载着人类古老的文明,也滋养了沧州博大精深的人文情怀,千百年来源远流长的文脉传承,在历史长河中塑造着沧州人独有的品格与风骨。运河文化随运河流淌、绵延,若有若无又深沉地融进沧州人的血脉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沧州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重点课题“发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项目编号:201909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京杭大运河沧州大运河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沧州分行
京杭大运河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沧州分行
京杭大运河与戏曲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沧州鸿发包装技术研究所
放歌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文化资源再开发的思路与决策
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水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