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述论

2019-12-30 18:25黄耀明
关键词:战略思想城乡精准

黄耀明

(闽南师范大学 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福建漳州363000)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科学研判当前“三农”工作的主要困难与问题,对化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乡村发展不充分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发表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问题的讲话,这些重要论述与其精准扶贫思想一脉相承,互成逻辑,密切关联,构成一套指导新时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思想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问题意识强,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振兴战略的导向性指南。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对实现农村精准脱贫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

中国“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关心中国“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村贫困和扶贫工作问题,他在2015年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还有七千多万贫困人口”[1](P193)。脱贫攻坚关系到小康社会的实现,乡村振兴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既是对过去中国乡村建设百年探索的承继与总结,也是对未来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一)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发展思想的中国化实践

(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是中国乡村建设百年探索的历史承继

一直以来,“三农”问题都是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命题。中国的“三农”问题不同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欧美国家的农业是现代农业,农民是职业农民,不存在农村问题,而我国的农业还处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阶段,农民也还是传统的乡土农民,农业和农民都扎根在广袤的农村。如何破解乡村衰败问题与如何实现乡村振兴都是不同时期政府、学界努力探索的重要命题。追溯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可以发现,中国革命是从农村出发的,改革开放也是从农村开始的,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设富美强国的关键期,破解“三农”问题及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就显得尤为关键。

大致说来,百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探索历程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乡村建设实验时期。这个时期以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一批知识分子在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开展的“邹平模式”“定县模式”“无锡模式”乡村建设实验为代表,他们身体力行,试图透过“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措施推动乡村建设,进而寻求挽救国家与民族衰败的路径。诚如梁漱溟所言,“因为乡村是本,都市是末,乡村原来是人类的家,都市则是人类为某种目的而安设的。”[5](P134)可惜,由于缺乏底层民众的广泛支持,这场由中国知识分子主导的乡村建设实验效果乏善可陈。

2.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公社化时期。毛泽东认为中国农村源自于自给自足的一家一户个体生产方式不利于实现农村工业化,而集体化恰恰可以“使农村原来的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扩大和提高了,并且开始带有若干全民所有制的成份。”[6](P109)因此,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农村以半军事化、集体化和合作化的方式将农村组织起来,推行人民公社化体制。这个时期的主要成效是“农田水利建设的成就令人瞩目。”而由于“大锅饭”式集体化经营出现严重的平均主义,却极大挫伤了广大农民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3.1978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这个时期以安徽小岗村的“包产到户”为标志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邓小平基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国情的科学判断,认识到农民生产自主权和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对于释放农村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珠海视察时说:“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从安徽开始。”乡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村建设家园和发展农村的活力,中国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是,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大量的精英人口流入城市,农村家庭解构凸显,农村出现从过度集中化走向趋于松散化状态,“空心化”“空巢化”等凋敝现象成为新的农村问题。

4.2005年以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基于国家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及城乡不平衡发展的现实,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启动了内容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国家系列政策及大量资金投入的驱动下,部分被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试点的乡村在基础设施及人居环境方面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这还远远不能全面解决乡村的基层组织松散、生态环境恶化、乡村文化凋敝、乡村人才空缺及城乡关系不协调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在总结和丰富中国百年乡村建设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其整个理论体系更完整、更有指导性、前瞻性和操作性。

(三)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是精准扶贫实践的丰富与发展

农村问题最核心和最首当其冲的就是贫困问题,消除贫困和改善民生一直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4](P229)因此,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他不仅亲自谋划精准扶贫工作,还亲临福建、四川、江西、内蒙、重庆等地扶贫第一线督导扶贫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的场合对精准扶贫工作发表了系列讲话,这些讲话精神是“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福建脱贫实践和摆脱贫困思想的延续,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发展”“包容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等价值理念,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根本价值遵循[7](P2)。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其精准扶贫实践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相比较而言,立意更加高远、内涵更加丰富、体系更加完善、思想更加深邃,是指导我国实施乡村振兴实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四)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振兴战略概念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来的,其凝聚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对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科学判断,是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中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迈向新阶段、当今世界经历新变局、我们党面临执政新考验和实现新目标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思想内涵非常丰富,既回答了新时代的“三农”问题又指导推动乡村振兴实践。新时代乡村振兴思想就是人民情怀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最好展现,我们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标志就是人民立场。广袤的乡村社会和近6亿的农民为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乡村不能缺席,而且要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考虑到现有供应库存的优化,为商业地产供给侧结构改革做足准备工作。优化现有库存供给从以下三个措施展开:第一,结合城中村改造,提供更多户型可供消费者选择,缩短拆迁户的安置时间,节约政府资源,提高居民满意度。第二,加强现有住宅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发挥商品住宅集群效应,促进土地资源合理有效利用。这对于吸引潜在居民有很大作用。第三,以优化现有的质量改进库存,将现有库存和人文,历史有机结合,整合资源,利用先进技术吸引和创造另一个领域的商业地产行业的潜力买家。

二、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思想是对新时期中国“三农”问题的科学回答。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在参加山东代表团、河南代表团审议,视察重庆、江西、内蒙古、河南等地期间都对实施乡村振兴发表重要讲话,这一涉及乡村振兴议题的系列讲话自成体系,即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科学理论,又是实施乡村振兴的行动指南,深刻回答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的“为谁振兴、谁来振兴、如何振兴”等理论和实践的关键性问题。

(一)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和总要求论述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立政之本则存乎于农。“三农”的发展始终关乎社会发展和国家命运,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如何化解“三农”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8](P3)。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富美乡村”“美丽乡村”的升级版和扩大版,其契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又跨越传统的“三农”问题思维,将农业农村的方方面面都涵盖其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理论创新,其体现了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鲜明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对重塑新型的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实施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9]。这“20个字”总要求对乡村振兴作出全面而系统的顶层设计,其中产业兴旺是基础,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重点,生活富裕是根本。这个总要求的五个方面内容即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要求,也是方向,既涉及到乡村发展的各个方面,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路径的论述

究竟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习近平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系统阐述了实现乡村振兴的“七条道路”: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质量兴农之路;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善治之路;中国特色减贫之路[10]。这“七条道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具体的方向。2018年3月8日,习近平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又进一步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11]。从“七条道路”到“五个振兴”,习近平不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和基本路径作出清晰的指示,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三)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塑城乡关系定位的论述

现阶段,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农民增收后劲、农业发展质量及城乡差距等问题,依然是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大短板。如何打破城乡藩篱、重塑城乡关系,引导城市反哺农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对新时代城乡关系的科学定位。城乡融合不是简单的城乡一体化,而是要透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消除长期以来存在城乡隔离的“二元结构”,拆除城乡之间那道难于逾越的藩篱,实现产业发展共促、生态环境共治、基础设施相通、公共服务共享、市场规则相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顺畅流动。2019年3月8日,习近平参加分组审议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12]。为此,中共中央于2019年5月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为新时代的城乡融合发展描绘了具体的路线图、确立了时间表。2019年5月22日,习近平在听取江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进一步强调,必须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从顶层设计入手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融合发展[13]。

(四)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生态宜居的论述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振兴是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思想的重要内容。对于发展乡村产业与实施生态保护的关系,就“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统一。”[13]小处着手是破解难题的关键。习近平对乡村“厕所革命”和垃圾处理问题均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实施乡村振兴要重点抓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一革命四行动”。强调“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13]。这意味着乡村绿水青山要转化为金山银山,就必须实施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振”,建立多元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集聚人气,探索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康养小镇、农家乐等文旅创意产业。

(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脱贫的论述

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是基于对过去扶贫开发工作存在“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扶”四个问题的深入思考而形成的,其于2013年10月在湖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他认为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13]。可以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底线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反复对精准脱贫和脱贫攻坚战作出指示,单跨省区的脱贫攻坚座谈会就举办了六次。2109年3月8日,他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打赢脱贫战,是今明两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要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按时按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13]。才过一个月,他又在重庆的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指出“两不愁三保障”存在的问题。他认为主要有三类:一是直接影响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的问题,如脱贫标准把握不精准问题、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依然艰巨问题、“三保障”工作尚存在薄弱环节问题等;二是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如脱贫攻坚责任不落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三是需要长期逐步解决的问题,如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措施乏力,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及陈规陋习等问题。

当然,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思想还远不止上述内容,其还在不同场合提到乡村产业、乡村人才和农村基层组织振兴,尤其对粮食安全、科技特派员、干部作风、涉农高校教育、乡村旅游发展等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或作出重要指示。这些重要论述内容丰富,高屋建瓴。既有宏观层面的理论创新和突破,又有具体的行动指导,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理论指南。

三、准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几个问题

习近平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思想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新时代指导我党抓“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是党和人民长期以来不断探索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结晶,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理论创建

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既有深厚的历史智慧,又有丰富的理论创建。如首次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是要在农业和农村两个层面建立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促进构建中国社会完善的治理体系。第一次将农业农村发展放到优先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意识到农村对于城市发展的独特地位,无论是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中国发展离不开农村的支持。其独创性地提出城乡关系应是“城乡融合”,不是简单的城乡一体化,而是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首次提出乡村治理“三治”思维。乡村治理被定位为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乡村只有健全自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才能实现善治。学习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就必须了解这些理论创建,领会这些源于乡村实践思想的深刻洞察力和敏锐判断力。

(二)乡村全面振兴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不是单纯的农业振兴,也不是单方面的农村振兴,而是全面振兴。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在江西省赣州市余都县考察时进一步指出,要推进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互促互生,要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使乡村的精神风貌、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风气都焕然一新,最终让乡亲们都过上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13]。过去我们谈“三农”问题,就是将农业发展问题单独来说,简单地认为这是归口农委、农办或农业局的事,没有将农业发展问题与乡村发展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也没有将其放到一个时代国家发展的大战略来说。应该看到,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整个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石。

(三)人民主体地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究竟谁为主体?过去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政府主导与推动,有些地方还出现农民“被上楼”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切记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要像当初联产承包到户那样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中国乡村建设历史与实践证明,如果不能确保农民在建设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国家推动的任何关于农民发展的战略目标都很难获得农民的认同,也就不能得以实现[14]。农民主体地位可以体现在引导小农户入产业合作社、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促进农民生活富裕等路径,只有让农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得实惠,广大的乡村社会有新的改善和变化,农民的主动参与意识和主体地位才会被激发出来。

(四)分类实施与几大关系

历史经验证明,过去推进乡村建设,容易搞一刀切,一哄而上,也容易因为资源集中在少数村而出现新的村庄分化问题。因此,习近平强调乡村振兴一定要科学把握全国各地差异和特点,注重挖掘乡村地域特色,体现各地乡土风情,特别要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和传统建筑[15]。也就是说,乡村振兴要使乡村真正如农村,而不是把乡村搞成模式化的都市。同时,实施乡村振兴要注意处理好长期目标与短期内抓典型、树标杆的关系,既要久久为功,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干,又要抓乡村振兴的典型示范。更要科学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村庄实践探索的关系、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和市场决定性作用、广大群众主动参与的关系、乡村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关系等等。

总的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聚焦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三农”问题,传承历史上中华民族努力探索农村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智慧,凝炼新的思想精华,总结出开创性独创性的乡村振兴实践经验,提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对于现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战略思想城乡精准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精准扶贫二首
中国梦思想的世界意义与实现进路
大学生内化“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