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方言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义与路径
——以浙江金华话为例

2020-01-01 12:59李丹弟陈佳悦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金华普通话方言

李丹弟,陈佳悦

(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方言(英译Dialect、Topolect)一词最早出自西汉哲学家、语言学家杨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一书[1]。“方言”在不同人群中指代不同,该文所述“方言(Dialect)”是一个语言学概念,实为“地方语言”,又称“白话(Vernacular)”,是指区别于标准普通话的某一地方或区域的传统语言。据网上流传的《6 至20 岁能熟练使用方言人群比例》,吴语方言是消逝的重灾区,譬如,杭州,该年龄段只有9.2%的人能熟练运用方言,温州、宁波、苏州分别只有7.3%、4.6%和2.2%。曾几何时,方言的存废问题曾引起激烈争议。好在当下越来越多的人达成共识:“道并行而不悖”,方言和普通话都很重要。

1 文献综述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是南宋豪放词人辛弃疾在《清平乐·村居》里描绘的一幅方言交谈的温馨画面,极富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关于方言文化保护传承这一话题,近年来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常有讨论。随着普通话普及与大规模外来人口流入,原有的方言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方言的实用交际功能和情感联系功能削弱,如何正确处理普通话推广与方言保护间的关系,成为引人关注的话题”。2017年张利华、樊春丽在《普通话推广大势下方言的生存态势调查——以吴语地区为例》一文中提道:“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普通话强势普及推广下,方言的生存态势不容乐观。通过对吴语地区方言生存态势的调查研究,对方言现状及未来进行分析探索后认为,必须寻求方言保护与普通话推广之间的平衡”。2017年“出国留学网”公务员考试栏目编辑整理的《2017年申论范文精选:保护方言文化》中提道:“保护方言势在必行,随着城乡融合加快,进城务工人员增加,人们越来越少提及方言,很多异乡人的下一代甚至从小不再接受方言的熏陶教育,这些都不是很好的趋势。我们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一定要高度坚守传承方言文化的自觉,让记录着乡愁、承载着我们思乡情节的方言被更好地传播开来”。2018年1月15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国家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对贵州省2017年度语保工程项目进行验收,贵州省语保项目8 个课题顺利通过验收;至此,贵州共有25 个汉语方言点被列入语保范围”。但总体感觉,他们对方言保护传承的意义概括还缺乏时代特征和应有高度;对保护路径的分析建议,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还有差距[2]。

2 金华方言溯源

(1)溯源。金华,古称婺州,春秋时属古越国地界,三国时称乌伤县,属吴国管辖,隋开皇二年,取“金星与婺女争华”之意改名金华。自古人文荟萃,素有“小邹鲁”之美誉。现存的金华话(ʨin uɑ uɑ)是吴语内的一种方言,属吴语—金衢片,使用地区主要为金华市婺城区、金东区及部分临近县市(兰溪、义乌、武义、龙游等地)。使用人数约100 万,以金华城里方言为代表,一定程度上是金华地区交流共同语,如今以金华城里方言为主体语言的婺剧和金华道情,仍在浙江中部十分流行。

(2)考证。据胡铭泽老先生考证,金华古方言可上溯到春秋时期。在《诗经》中就存在大量金华方言的古词汇。譬如:说“小孩听话、乖”的wè,即《燕燕》和《楚茨》中的“惠”;说“人”的nóng,即《常棣》中的“戎”,且金华下辖汤溪一带的方言中,说“人”的náo是先秦楚方言的遗音;说“花蕾、谜语”的nǜ,即《采薇》中的“尔”,并由此可对古文字学家目前尚无定论的甲骨文“尔”,做出新的字形解读。为何先秦雅言的语音、词汇会遗存在时属古越国的婺州呢? 据考证,应该是春秋末年吴灭徐后,原居淮河流域的徐人大批入婺,并把中原的雅言带到了婺州。婺江流域是一个仅西部开口的封闭盆地,因此该流域的语言受外来影响较少,变化较慢,古语音、古词汇容易得到保护传承。

(3)式微。在全国推广了近70年普通话的今天,特别是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如今金华城区,大多数中小学生基于交流方便全然使用普通话,许多家长都认为讲方言很“土气”,跟不上时代潮流,甚至认为会影响孩子普通话的正确发音。许多高价私立幼儿园都在开设少儿英语课,但无处可觅金华方言课。所以青少年对于本土方言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在全面萎缩,6~20 岁的人群基本都不会讲金华方言。跟全国大多数地区相类似,金华方言也已日趋式微,亟待引起全社会的足够关注。

3 方言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

2019年初,中国青年报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2003 人进行在线调查显示,离开家乡后,只有23.6%的受访者经常讲方言,50.7%只是偶尔讲,22.1%几乎不讲。如何保护传承方言? 58.0%的受访者认为首先应了解方言的意义和价值。立足新时代,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3 方面的重要意义。

(1)方言是传承文化增强自信的“活化石”。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人类语言学告诉我们,语言大致有两大功能:一是交流工具,二是文化载体。方言在当今作为交流工具的功能正在降低,作为文化载体的地位在明显提升[3]。中华儿女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方言,这些方言是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厚重瑰丽的积淀,作为中华文化大观园中的“活化石”,方言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气度、智慧和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

(2)方言是延续孝道不忘初心的“大篷车”。中华民族忠孝仁义的家国情怀十分浓厚,对家文化的理解不仅是团圆,还有一份对故乡的思念和对长辈的牵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说的就是人在旅途,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彷徨迷惘的艰难时期,此时此刻,若能回忆起人生的起点,反问自己的初心与使命何在?当初为何而出发?就能很好地走出迷惘困局。每个人都在“大篷车”上风雨兼程,希望尽快到达梦想的驿站,这一路上也还会遇到诸多诱惑,但方言的述说和交流,能让我们明白自己来自何方、根基何在,然后用最淳朴的精神面貌去抵制各种诱惑,听从自己的初心,做出正确的选择。

(3)方言还是团结中华儿女共筑中国梦的“催化剂”。知名主持人汪涵的语言天赋极高,他曾在节目中秀过不下20 种方言,这种用方言“套近乎”的主持风格,让汪涵成为无数人的“老乡”。汪涵曾说:“乡音每2 周消失一种,孩子们只会普通话和英语很可惜”,并自费近500 万推出“响应计划”保护方言[4]。方言也是广泛团结全世界华人华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催化剂”。

4 当前方言文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保护方言是保护文化记忆,也是保护汉语的生命之泉。但从调研情况看,当前方言文化保护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思想观念存在误区。当下人们仍只把方言当作一种普通的交流工具来对待,特别是在家庭教育方面,许多家长认为方言不文明,并担心影响孩子今后学讲普通话。同时,学术界也是比较热衷于研究外来语言和文化,对于中华瑰宝的各地方言,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抢救保护不够有力。从国家层面看,虽然教育部和国家语委2015年5月就要求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但除贵州等少数省市外,其余地方总体落实行动进展缓慢。从社会层面看,也只有少数民间方言爱好者在单打独斗,还没形成组织化、规模化、系统化的抢救保护体系。

(3)保护方法仍然滞后。只有少数爱好者势单力薄地在用传统手工的记录、保存方法,还没有充分借助人工智能、语音识别、互联网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来保护传承珍贵的方言文化。也还没有充分鼓励引导更多的科技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一起加入对方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行列。

(4)传播手段仍然单一。仍只停留在口口相传,或通过传统媒体开展“我说你听” 式的线性单一传播。还没有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思维理念,借助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终端平台,通过论坛、博客、微信等新媒体,采用互动式、多对多的快速传播。

5 方言文化保护传承的路径建议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李礼辉同志提交《关于及早着手保护方言的建议》,提出出台保护政策、加强调查研究、增加方言教育、重视推广方言、实施双语播报、建立方言博物馆6 条举措。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提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5]这一意见传递一个重要信号,即在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普通话的同时,亟待保护传承方言文化。结合调研,我们认为可从以下4 个层面协力推进。

(1)国家立法,加大宣传转变大众观念。如果还不及时转变观念,仍坚持不愿教育下一代学讲方言,那再过几十年估计会讲方言的人就所剩无几了。不能认为讲方言的孩子是“熊孩子”,讲了方言就讲不好普通话。事实上,掌握了方言的孩子同样可以说好普通话,两者并非对立关系,只要营造恰当的语言环境,孩子们学习双语、三语都没问题。同时,国家层面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学术界充分认识方言的重要性,通过深入研讨方言,深切感受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的整体风貌和鲜活灵魂。

(2)政策引导,组织专家学者抢救保护。组织专家学者编辑方言书籍,编纂方言字典、词典和图典,特别是方言标音方法。如何标音是困扰方言研究者最大的问题,很多人尝试设计了适于本地方言的拼音符号。方言字词的标音最好是既有当地拼音符号,又有国际音标;既方便社会大众阅读使用,又方便专业学者比较研究。同时,要鼓励引导广大民间方言研究者也积极参与其中,与专业研究者通力合作,彼此取长补短,共创精品力作。

(3)改进方法,运用现代科技创新发展。一是现代信息技术,给方言保护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可以探索建立网上方言博物馆,把流传广泛、文化色彩浓厚的故事、谚语、民俗、民歌、戏曲等,完整而多样地记录和保存下来。二是智能语音识别技术,通过深入研究开发,可直接把各种方言自由转换成汉字。三是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如开设微信公众号、微信群、乡音网络社区等新媒体平台,开发方言游戏APP,分享跟方言有关的文章、音乐、视频等,让同方言者跨空间构建稳定的语境成为可能。计划第一项是建立以手机APP 及智能音箱为终端、以语音交互为采样方法的全国动态方言数据信息网,并设立动态方言库。

(4)广泛传播,让方言传承成为社会自觉。组织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金华道情、婺剧折子戏等方言节目,在中小学开展校园方言文化活动,在高校开设方言选修课,定期组织方言诗词大赛,在各地公交、地铁推行“汉语、英语、本地方言”三语播报,在中央台和地方台增设方言频道或在相关影视节目、视频教育栏目中适当增加方言节目内容。特别是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传播思维,通过5G 大数据、智能手机等终端平台,借助论坛、博客、微信等新媒体,运用“我说你也说”互动式、多对多的传播方式,让人们随时随地感受方言的独特魅力,逐步让方言文化传承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6]。

6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如下结论:一是从方言存废争议角度,明确提出“道并行而不悖”,推广普通话很重要,保护方言也很重要,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二是从语言功能视角观察,认为方言在当今作为交流工具的功能正在降低,作为文化载体的地位正在提升,但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方言式微问题日趋严重,许多以方言为载体的地方特色文化面临断层危险。三是立足新时代新视角,对方言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做了新的概括,对当前保护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四是基于问题导向和靶向疗法,提出4 点保护路径建议。

猜你喜欢
金华普通话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岁朝清供
寿鹤延年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红气球请客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谈方言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