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中药养阴熄风通络汤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01-08 05:50姬小莉
中国疗养医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风病通络疗程

姬小莉

中国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的《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其观点认为阴阳平衡是人体保持健康的重要原因,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认为,中风病是因正气虚损、肝阳暴亢、血脉瘀阻等而致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涡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主要症状,好发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病[1]。风善行而数变,起病急、发病快、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均是中风病的突出特点[2]。语言功能障碍、肢体偏瘫及口眼歪斜等中风后遗症也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楚。临床表明,中药方剂联合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均有良好效果,本研究主要观察针灸联合养阴熄风通络汤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收入诊治的110例住院中风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以《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3]与《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4]为标准,并经过CT或MRI确诊者;首发或再发中风病,入组前未接受外院其他治疗者;年龄55~80岁;患者及其家属已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好。排除标准:既往有运动障碍者,肢体残缺者;患有精神疾病不配合者;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疾病者。用随机数表法把110例患者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5例,男28例,女27例,平均年龄(61.59±3.50)岁,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平均(17.22±3.54)分;合并糖尿病8例,高血压41例,血脂异常23例。试验组55例,男30例,女25例;平均年龄(62.35±3.52)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平均(17.07±3.42)分;合并糖尿病7例,高血压39例,血脂异常24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予以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方案: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及脱水、硝苯地平控制血压使其稳定在安全范围内及胞磷胆碱钠注射液营养神经,活化脑细胞等。试验组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加用针灸及养阴熄风通络汤治疗。针刺腧穴的选择及操作:按照上下肢至头面部的顺序选取穴位,揉搓捻转,针刺得气后,预计留针30 min左右,针刺1次/d,上肢穴位取曲池、内关、手三里、合谷等腧穴;下肢取委中、三阴交、足三里、血海等腧穴;头面部取攒竹、风府、下关、百会、地仓、人中等腧穴。养阴熄风通络汤配方如下:白芍30 g,生地20 g,女贞子15 g,木瓜15 g,天麻10 g,钩藤15 g,白蒺藜10 g,水蛭8 g签草15 g,伸筋草15 g,牛膝12 g,炙甘草10 g。养阴熄风通络汤1剂/d,针刺及中药汤剂7 d为1个疗程,共计4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依照相关标准[5];中医证候积分参考《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包括半身不遂、头晕、嘴歪等症状,采取3等级评分法(1~3分),统计总分,分数越高越严重;分析两组治疗前后4周的下肢运动功能,使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6]评定;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相关不良反应。

1.4 疗效标准 本次研究中风后遗症的疗效判定依照《中风后遗症诊断标准》[6]进行,无效:在治疗前后,语言功能与肌力并无改善,无生活自理能力;好转:语言功能与肌力有部分恢复,CT或MRI显示脑梗死灶细微减小,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显效:语言功能与肌力大部分恢复,CT或MRI显示脑部的梗死灶明显缩小,生活基本自理;临床治愈:语言功能及肌力恢复至正常,CT显示出血灶完全吸收或梗死灶消失等,生活自理如常人。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分析数据,计数数据用率表示,比较使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行秩和检验;计量数据以()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本次研究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2.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评分比较 治疗4个疗程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比入院时均明显减少,且试验组治疗4个疗程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评分比较() 单位:分

注:与同组入院时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中医证候积分入院时 治疗4个疗程 入院时 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 55 17.22±3.54 13.40±2.05* 22.88±2.56 14.87±2.65*试验组 55 17.07±3.42 9.04±1.73* 23.20±3.04 10.28±2.40*t值 0.226 12.054 0.597 9.521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4个疗程后两组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比治疗前上升,且试验组显著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2.4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4个疗程后两组全血黏度高切、低切及血浆黏度比入院时均明显下降,且试验组治疗4个疗程相关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3 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3 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单位:分

注:与同组入院时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t值P值例数55 55入院时 治疗4个疗程10.33±1.56 14.32±1.64*10.45±2.02 27.53±2.19*0.371 27.675>0.05 <0.05

表4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单位:mPa·s

表4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单位:mPa·s

注:与同组入院时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高切 低切 血浆黏度入院时 治疗4个疗程 入院时 治疗4个疗程 入院时 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 55 7.28±1.53 5.86±0.73* 26.31±3.58 21.69±2.67* 1.84±0.29 1.61±0.29试验组 55 7.24±1.49 4.91±0.67* 26.07±3.36 18.93±2.84* 1.82±0.41 1.45±0.31 t值 0.139 7.110 0.363 5.251 0.295 2.79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7.27%(恶心呕吐2例,腹痛、发热各1例),治疗组为12.73 %(恶心呕吐、发热各2例,腹 痛 3 例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909,P=0.340>0.05)。

3 讨论

中风病即脑卒中,其发病与血管阻塞致使血液黏度增多,血流变慢有关,造成脑微循环异常。临床治疗以抗凝、抑制血小板聚拢等为主,且按照病情对症处理,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中风在中医范畴里又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素问·至真要大论》里提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肝为风之脏,中风的发病脏腑与肝的关系尤为密切[8]。中风后遗症的病理因素为经脉不通、血脉阻滞、枢机不利[7]。中风后患者大多经络受损,阴津亏损,气血不足难以濡养全身筋脉,同时血瘀气虚或痰湿蒙浊可导致气血逆乱,病情难以控制。“津液”在缺血性中风之中的意义匪浅,在发病机制中,除了血管本身的结构变化致脑血流量减少类型的中风外,血液来源——津液丢失亦可引起中风。如大汗、大泄、大吐之后,津液会丢失,如干燥综合征引起中风[9-10]。因此笔者认为中医治疗中风病的核心思想应以滋阴祛浊、补气活血、通络逐瘀为主。养阴熄风通络汤是中医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的重要方剂,该方中白芍柔肝养血补气,生地凉血止血生津,天麻与钩藤平肝熄风、补益肝肾,诸药配伍,相辅相成,共奏养阴通络、活血化瘀止痛之功。药理研究表示,白芍的有效成分有显著的抗血栓作用[11],与中医里的逐淤化瘀作用意义相同,能较大程度缓解急性脑梗所致的眩晕、头痛、头昏等临床症状。针灸可刺激大脑皮质引起神经兴奋、加速神经组织的代谢、有效地提升神经的功能恢复速度,有效激活相应支配区域神经元轴突,调节神经干传导功能,从而加快肢体活动功能恢复进程,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针刺足三里等穴位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维持稳定,气海穴能回阳救逆、益气补气,关元穴等穴位则可以提高和改善脑部供血能力、加快脑部血液循环的恢复。本研究显示,在目前中风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对患者神经损伤及临床症状的减轻、下肢运动功能的提高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更明显,且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养阴熄风通络汤治疗中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下肢运动功能已经显著改善,其机制可能与调整机体血液流变学有关。

猜你喜欢
中风病通络疗程
崔金海应用调气化痰法预防缺血性中风病复发的经验探讨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清肺通络方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作用机制
丹参通络解毒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组织Atg5、Beclin-1及LC3表达的影响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通络益肾汤辅助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MMP-9、TIMP-1水平的影响
治前列腺增生
中药面膜祛除黄褐斑
中医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其诊治
一分为三辨证方法在出血性中风病的应用研究*
芪藤竹黄通络汤治疗中风恢复期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