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三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
——以“农村社会学”课程为例

2020-01-09 07:10祝士苓王素斋张晓玉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社会学三位一体思政

祝士苓,王素斋,张晓玉

(天津农学院,天津 300193)

在两年的 “农村社会学”课程思政探索过程中,将教学经验总结为“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具体内容如下。

一、“三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

在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内在的包含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方面的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难易程度不同,通常情况下,知识传授相对容易,能力培养在其次,价值塑造难度最大,同时这三个目标的实现又与人才培养的方法和花费的时间密切相关,简而言之,价值塑造目标的达成需要灵活多样的方法,潜移默化的长时间浸润,而且与培养者本身的价值理念密切相关。如何在学生知识获得和能力培养的同时,达到立德树人的价值塑造目标,正是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和意义所在。

结合探索和实践,分别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三个维度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是达成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称之为“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法。“三位”分别指第一课堂的讲授(线下)环节,第二课堂的学生实践环节,第三课堂的网络课堂(线上)环节。“一体”是指通过三个课堂的共同建设,达成对学生人才培养的目标。第一课堂的讲授(线下)环节是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深挖课程的思政元素,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第二课堂是指学生的实践环节,这个环节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环节,以“农村社会学”为例,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分析、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为乡村振兴而劳动的爱农敬业、奋斗奉献的动手能力。第三课堂的网络课堂(线上)环节,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三个目标,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关键辅助手段。对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来说,这一手段运用得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农村社会学“三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索

经过两年“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法的实践——改革——再实践——再改革的不断摸索,“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法适合于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尤其适合于农学类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

(一) “农村社会学”课程思政建设第一课堂的实践

第一课堂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师对知识的讲授以及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所学课程的专业知识,进而提升专业能力,塑造专业伦理价值。“农村社会学”课程也不例外,在进行“农村社会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也对“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1.“农村社会学”教学内容的创新。现有的“农村社会学”教材虽有不少经典,但其内容大多偏重于知识和理论的介绍,而且内容过于老化。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取消农业税,进入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时代,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已成为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主题词。这期间国家制定了许多支持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医疗、环境等方面发展的措施,在农村广袤的天地中涌现了无数致力于农村社会发展的新型农民,在科研领域出现了许多关于“三农”问题的新热点、新思考,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自上而下为偏远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而这些内容在现有的“农村社会学”教材中并没有体现,因此自“农村社会学”的课程思政建设以来,不断的进行“农村社会学”授课内容的创新。从这些前沿性和时代性的内容中选取适合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备课,并深挖其中的思政元素,在前沿性和时代性的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扎实学好专业知识,树立为国家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理想信念。

2.“农村社会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农村社会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性强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在“农村社会学”课程思政建设中,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式教学法、对比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命题式讨论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等。

案例教学法是在知识讲授过程中引入经典的具有思政元素的教学案例,比如讲到农村社会流动问题时,既包括自建国以来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农民由农村流向城市的历史,也包括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反向流动——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这里面包括内容繁多且复杂,既要讲清这段历史又要在有所取舍的基础上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以达到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的双重目标,在经过充分的资料整理,笔者选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峥嵘岁月和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作为这部分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通过课前布置相应的阅读材料和相关视频在课堂上讲到这个问题时,引用这两个案例总结出其中的思政元素——爱国、爱民,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牺牲个人利益的高尚品德,使学生自觉的树立起为国家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热血青春的鸿鹄之志。再比如启发式教学法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导入启发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非常有效,也大大增强了课堂与学生的互动。探究式教学法是引导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从认识现状到分析原因再到提出问题最后到解决问题的探究事物本质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特别适合对农村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适合与第二课堂同时进行。

在总结第一学年“农村社会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第二学年的“农村社会学”课程采取了专题式教学法进行授课,取得了更好效果。同时增加了小组命题式讨论教学法。这种方法有很多优点,首先使用雨课堂进行课堂分组,雨课堂的分组功能比较强大,小组内的每个人既可以畅所欲言(同时每个人必须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发言的同学也不会盖掉其他同学的发言内容,同时最后发言的同学的成绩就是全组同学的成绩,既有分工同时又体现了合作的力量,所回答内容作为网络教学资源在雨课堂都很好的保存下来。其次需要教师对命题讨论题目进行精挑细选、充分论证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既做到有的放矢。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到我国土地制度改革这一问题时,可以结合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历史给学生布置小组讨论题目: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对农民的影响。既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发展,又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农村土地制度对农民的重要意义,从而意识到国家政策出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学生以人民利益至上作为终身奋斗目标的使命感。

3.“农村社会学”课程评价体系的创新。在创新性方面的第三个大胆尝试是笔者对“农村社会学”的课程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原来的评价体系平时占比较小,而且平时主要考查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期末考试占很大比重,经过改革后的课程评价体系无论是第一学年的由三部分构成,还是第二学年的由两部分构成,都缩小了期末成绩占比。加大了平时成绩占比。平时除课堂表现(讨论、发言、答题、互动等)、作业完成情况,增加了平时阶段性测验环节和课外阅读环节,阶段性测验避免了学生期末考前临时突击的情况,增强了对知识的掌握。课外阅读环节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由于采用了阶段性考核和期末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较好的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二)“农村社会学”课程思政建设第二课堂的实践

“农村社会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二课堂是指学生的实践环节,在这一环节也进行了两个学年的建设。课程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载体,对于“农村社会学”这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要想增强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农村问题的实际能力,课程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农村社会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原本计划采取多种课程实践形式,包括:走出校门的专业考察、请进校门的专家讲座以及农村社会问题调查,前两种形式由于资金和安全问题未能成行,很遗憾。只有农村社会问题调查进行了实际操作。在第一学年的农村社会问题调查实施过程中,按照学生自愿原则将学生每3—4人分为一组,结合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确定本小组的调查研究课题,共同探讨编制调查问卷,教师对每一组的调查问卷进行把关,提出改进意见。然后各小组根据自己小组成员的构成确定分工,农村地区同学主要负责问卷调查,城市地区同学主要负责调查报告的资料整理、分析,最后共同撰写调查报告。农村社会问题调查增强了学生对农村社会问题的感性认知,锻炼了学生编制调查问卷、入户进行问卷调查、资料和数据整理分析、调查报告撰写的能力,提升了学生对“三农”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情怀,使学生树立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理想,实现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经过“农村社会学”一学年实践课程的安排,总结了经验和不足,原本打算在今年上半年的“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中进行改进和深化,但由于一场席卷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所有学校开始了“停课不停学”的网上教学,农村社会问题的调查只好改为农村社会问题的论文,学生的实际调查环节也改为了文献搜集整理环节,相比去年的实际调查缺少了学生对农村问题的感性认知,为了弥补不足,增加了论文开题汇报环节,既增强了网络教学与学生的互动,也增加了学生对论文写作的重视。通过对学生在开题汇报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点评,经过修改后再次提交审核通过进行论文的撰写,学生的论文成绩总体较好。无论是农村社会问题调查还是农村社会问题论文都很好的锻炼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

(三)“农村社会学”课程思政建设第三课堂的实践

这里的第三课堂是指网络教学形成的课堂,是配合第一课堂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对于95后甚至00后的网络原住民来说,网络是伴随他们成长的极其重要的社会环境之一,同时也为了避免上课时的“低头族”现象,自“农村社会学”课程思政建设以来,笔者就进行了网络辅助教学的尝试,并在今年的线上教学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和改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于“农村社会学”这门内容庞杂、涉及农村社会诸多领域的课程来说,原本32课时的教学计划就只能重点讲授有关农村社会的内容,在增加了思政元素后,课时更加不够,线上辅助教学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具体来说,通过课前推送一些资料,包括视频、案例、链接、重点知识点等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上课时由于学生课前进行了相关知识的预习,讲解起来比较容易,进度就会很快,而且可以分组进行更深入的讨论。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思政元素的内容都可以课前推送,充分实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课后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作业布置,并推送下节课的课前预习内容。这种课前推送相关学习内容,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学习以及课后重点内容的复习,增加了教师备课的时间和难度,对学生课下时间的学习也有了量化的要求,避免了过去学生下课后就把书本扔到一边,考前突击复习的现象,学生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紧跟老师的教学进度,稍有懈怠。成绩上就会有显现,增加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挑战度。

在第三课堂的实践过程中,为了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知识疑难问题以及专业伦理和价值方面的困惑,进行及时有效的答疑解惑和价值引领。和学生建立了随时进行联系的QQ群,起到了很好的互动效果。

三、“三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和反思

“农村社会学”课程思政建设经过两学年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不小成果,也总结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同时也有一些遗憾和不足,以期后续进一步改革和创新。

(一) “三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

1.“三位一体”课程思政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众所周知,正确三观至关重要,包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在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学生未来人生事业和生活道路的选择有决定作用。在“农村社会学”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建设过程中,将深挖的课程思政元素潜移默化的融入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能力提升过程中不知不觉的确立正确的三观。达到了“润物无声”的立德树人的目标。

2.“三位一体”课程思政的实施有利于为我国乡村振兴培养知农爱农的创新人才。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农村社会学”三个课堂,特别是第二课堂的做法,使学生在实际的“行万里路”中,通过亲身体验并实际调查农村某方面的社会问题,既实现了将课堂所学的知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目标,也使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触到农村的实际现状,特别是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过程中涌现的无数建设乡村的典型事例,可以增强学生服务“三农”现代化、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知农爱农献身“三农”的理想信念。

3.在“三位一体”课程思政实施的同时,也探索了“农村社会学”的金课建设。由于“农村社会学”的教材、知识比较陈旧,理论性比较强,明显落后于现阶段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实际。因此,在进行“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的两学年期间,改革和创新了“农村社会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增加了前沿性和时代性的内容,创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通过课堂内外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些无论对于教师的授课准备和学生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都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实现了课程的金课要求——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目标。

4.“三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一些有益的做法和尝试,可以复制推广。在“农村社会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总结了一些可以复制推广的有益做法,包括:一是在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时,一定要选取那些能体现本专业特色的,正确引领本专业学生树立家国情怀、职业伦理等方面的教学案例;二是要想让融入课堂的思政元素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根据具体思政内容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思政元素选取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融入教学,要下一番“绣花”功夫;三是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同时,可以对自己多年来讲授的课程一起进行一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尝试,可以很好提高教学质量;四是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和学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才能使课程富有成效;五是面对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二) “三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的反思

在“农村社会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学习和改进永远在路上”的深刻含义。每次新的方法、内容的尝试都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举个例子来说,课外阅读书目环节笔者就进行了多次优化。为了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给学生布置了经过挑选后的课外阅读书目,为了让学生真正能读几本专业书籍,并获得一定的专业成长,笔者先是让学生组成阅读小组,后又尝试每隔三周左右时间让学生提交一次关于阅读书目的小作业。但笔者也发现,在课外阅读的实践中,大部分学生能认真落实阅读任务,但仍有一些学生敷衍了事或是蒙混过关。

总结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改进的最大的不足就是无论教师尽了多大的努力,但依然有一些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课程的学习,懒散拖沓,混个及格分就万事大吉,这是让笔者深感遗憾的地方,尽管这些学生人数不多,尽管也深知学生一门课成绩不理想,不意味着其他和将来,但还是在深深的思考这背后的本质原因,这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思考不容回避的问题。

经过两学年课程思政建设,收获颇多,也有一些有待今后进一步改进的地方。这次教改项目带给我们的许多深入的思考,也将促使我们进一步运用到今后的课程实践中,为打造高水平的“金课”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社会学三位一体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