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微信平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

2020-01-09 07:10刘永杰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微信大学生

刘永杰,范 琳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402)

一、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自媒体微信平台迅速崛起,并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自媒体微信平台到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灾区”,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自媒体微信平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又该如何利用好自媒体微信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些无疑值得研究。从大学思想政治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跨学科融合视角来看,从中学到大学的跨越,生活学习环境发生极大改变,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处于关键的转变时期,价值观体系尚未构建完善,需要进行有效的引导。此外,在面对丰富、复杂、多元的互联网信息时,一方面鱼龙混杂的信息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挑战,另一方面“互联网+”能够激活更多教育信息资源,解决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局限,这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互联网融合的必要之处。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从实践调查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可分为三类:

一是学习类问题,从中学升入大学后,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模式以及就业等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容易出现较大的心理变化,进而造成厌学、精神萎靡、就业焦虑等问题。此外,由于大学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学生在入学之前对大学生活和就业过于理想化,入学后出现的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也容易导致其心理方式变化。尤其是面对自媒体形形色色的信息,对信息缺乏必要的辨别能力,也可能导致其心里发生扭曲,进而产生压抑和浮躁的心理。

二是人际关系类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思维、性格等开始逐渐形成自我模式,面对的人际交往问题也越来越多,包括与教师的关系、同学间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等。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社交活动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社交软件平台上,面对面的社交活动占比越来越少,而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社交活动越来越多,这导致其缺乏足够的现实社交技巧,这也会引起人际冲突,比如社交恐惧、社交焦虑、冲动、封闭等心理健康问题。

三是是挫折适应类问题,即面对挫折所表现出来的适应、应对、调整等方面的问题。在复杂的微信自媒体信息影响下,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受到影响,理想化、虚拟化、网络化特点突出,尤其是有些学生沉迷与互联网虚拟世界,导致其出现自我欣赏、自负、自卑、嫉妒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

(二)自媒体微信平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双重效应

自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其打破了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点对面”模式,在自媒体微信平台上,“人人即媒体”,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变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自媒体微信平台的这些特点,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双重影响,自媒体微信平台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大学生在使用自媒体微信平台的同时,其自身也成为新闻信息源,同时还扮演着信息传播活动中的不同角色。越多人的参与,则产生越多不同的信息,甚至对于所传播信息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评价、每一次转发等,都构成了互联网的微内容。

一方面,从实践研究来看,自媒体微信平台的信息复杂化,大学生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进而带来心理健康问题。自媒体微信平台上一些偏离主流价值观的信息,比如炫富、“耍宝”、破坏等,以及一些负面新闻等,都可能会激发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导致其产生偏执主流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自媒体微信平台上的一些不良信息,有些大学生可能觉着新奇、“好玩”,而去效仿、模仿,严重者会造成其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如此,一旦大学生长时间沉迷于互联网虚拟世界,也会对其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其心理产生不良变化。

另一方面,通过这些自媒体微信平台,学校师生有了全新的获取信息方式,并且老师也能更便捷的获取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动态,便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随着互联网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不断融入,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教育技术被广泛的应用教学实践中,互联网信息为教育教育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自媒体微信平台同样也能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了更大的便利。

由此可见,自媒体微信平台到底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灾区”,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三)信息化技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渗透,其凭借本身所具有的的优势,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受到重视,这种优势是其他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并且这些优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又都是必要的。自媒体微信平台推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化的发展,也使信息化技术真正渗透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层面,包括教育内容、教育工具、教育方式与手段等。通过自媒体微信平台,学校老师能够向学生推送有关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与资料,同时还可从学生的微信平台中获取学生的思想动态信息,进而展开一对一、面对面或网络平台的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

三、自媒体微信平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一)自媒体微信平台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个体行为表现

从实践调查来看,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电脑等工具使用自媒体微信平台的时间一般集中于课间、饭间、晚间,甚至有大学生在课堂上“偷偷看手机微信”,这种状态使得老师很难监管大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而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一定的难题。面对心理健康问题,在自媒体微信平台下,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分享他们的观点、宣泄他们的情绪、表达他们内心的想法,用以舒缓心理压力。此外,他们在自己遇到困惑时,还能主动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媒体,利用心理健康服务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正确面对压力。由此可见,在自媒体微信平台下,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自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利用自媒体微信平台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从调查中发现,当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他们的第一选择并非是“向老师请教”,而且“向父母主动寻求帮助”的比例也不高,反而选择“与朋友交谈”和“自我解决”的学生占据较大比例。由此可见,多数大学生不愿意吐露自己的心理压力。调查还显示,相对于“面对面解决问题”,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网上非实名制帮助”的方式,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这种心理,为自媒体微信平台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支持。利用自媒体微信平台开展师生交流,学生更容易放下“包袱”,讲出心里话,便于老师针对性分析和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另外,老师还可以通过自媒体微信平台追踪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三)自媒体微信平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效应

自媒体微信平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但需要合理引导,一旦引导失效,也会给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首先,自媒体微信平台信息的真实性无法得到保证,一旦信息不真实,甚至是不良信息,很容易对大学生造成严重影响,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困难。其次,自媒体信息内容廉价低俗充斥其中,当大学生接触到这些信息时,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很容易被错误引导,进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最后,基于网络交流的距离性,使交流的双方容易产生误解,进而造成人际交往的困境。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运用自媒体微信平台,这样才能消除其消极效应。

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建立自媒体微信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学校应充分认识到自媒体微信平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做好自媒体微信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建设工作。学校应建立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整理和制作微电影、心理小常识、心理教育小状态等,展现到微信教育平台上,并在平台上配备在线问答系统,有专门的老师负责与学生交流沟通。还可建立心理健康小百科,让学生在平台上了解更多心理健康的知识。还可定期编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让学生通过测试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个真实的认识,从而进行自我解决。此外,各学科老师还可以广泛阅览自媒体微信平台,从中获得启示,总结经验并实施到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中。

(二)扩大自媒体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作用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学校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媒体微信平台多定位于服务型平台,以信息推送、通知发布等为主,也有部分学校的自媒体微信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有其他相关信息,但形式也较为单一,并且实践来看,学生的点击率较低。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自媒体微信平台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其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建立服务型与学习型二者兼有的平台,既有学科前沿问题解读,又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还有学生最关心的社会热点,以及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信息等。此外,学校还应与各学科间建立联系,构建“线上线下”相联动的自媒体微信平台教育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积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善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以及互联网、自媒体、微信等平台的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有机结合,进而打造高效一体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考虑到大学生对微信平台的偏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社团活动的部分内容拓展到微信平台上,突破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的模式,构建“面对面+网络”的模式。比如借助微信平台开视频会议、网上授课、网络互动等,这种创新模式打破传统“面对面”与“互联网虚拟”的绝对界限,技能改变完全虚拟的交流沟通模式,又能使学生感到新颖,特别适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四)灵活策略发挥自媒体微信平台的主动性

自媒体微信平台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时,需要掌握必要的“度”,要合理、灵活运用,发挥自媒体微信平台的主动性,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自我教育,激发大学生在自我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心理辅导老师、思想政治教育老师、辅导员等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教师群体,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借助微信平台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度。比如借助微信平台开展“社会热点事件点评”活动,开展国家重大事件解读活动,开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分享活动。或者借组电视节目,在微信平台开展学习活动,比如“大国重器”、“航拍中国”、“开讲啦”等节目,都能设计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活动。

综合以上分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在信息技术层面进一步明确工作的方向,积极发挥自媒体微信平台的优势作用,同时严格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做好网络信息的选择工作,真正发挥网络的教育价值。此外,建议学校开展网络心理咨询,通过网络心理辅导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微信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微信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微信
微信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