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创意设计人才培养与文旅产业“三对接”的探索与实践

2020-01-09 20:01姚月霞
科教导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工坊创意设计文旅

姚月霞 薛 野 万 庆

([1]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昆山 215332;[2]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214153;[3]苏州游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江苏·苏州 215151)

近年来,职业教育倡导“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个对接”,[1]进行了广泛的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调整与优化应始终围绕区域产业需求的实际而动态调整,这既是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前提条件,[2]亦是学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将专业课程内容与对应产业行业的从业资格标准及岗位职业要求进行紧密对接,这既是职教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学校打造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途径。而专业教学过程与代表性的产业行业生产过程能同教同频,则培养的学生一定是受企业欢迎的人才,不仅教学质量有保障,更是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最终梦想。对前“三个对接”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一直是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问题。

1 文旅产业融合背景下与高职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1.1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设置落后于文旅产业发展的需要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当前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虽都提倡人才培养目标要依据社会需求制定,但执行情况并不理想,流于形式的做法普遍存在。第二,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传统艺术设计教育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不仅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而且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第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第四,学生评价方法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无法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2 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创设计类专业育人模式缺乏精准对位

2018 年,文旅部成立,由此应运而生的文化旅游产业则成了一种满足人们文化旅游需求的新型业态,它是以“文化”为生活形态,“产业”为生产行销模式,以“创意”为纽带“蕴含人为因素创造的生活文化的创意产业”。[3]创意产业智力的核心是创意人才,而传统意义上的高校的艺术设计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一直落后于快速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尤其是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仍然抱着传统的培养方式不松手,不随产业动态调整其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不变革人才培养模式,那么最终培养的人才未出校门即可能被市场所淘汰。

1.3 高职创意设计类人才培养与文旅产业未形成动态调整机制

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创意设计人才的方式比较普遍,大概分为三种:分散型、互融型和紧密型。分散型对接方式是人才培养初期最主要的对接方式,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未形成过程性的合作。互融型对接因缺少中间过程的操作和互融互惠互利的有力激励机制,缺乏长远合作的动力。紧密型对接是基于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分管部门负责人主要牵头,确实把政策和人才培养、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形成“命运共同体”。可惜,通过研究发现,鲜有高职院校的创意设计人才培养能做到与文旅产业需求同步的动态调整机制。

2 文旅产业与高职文化艺术类专业“三对接”存在的问题

2.1 高职文化艺术类专业与文旅产业职业岗位对接错位

职业教育的专业是职业岗位群的集合,也就是一个专业对应一个或几个职业岗位。在2015 年教育部公布的最新专业目录中规定,以产业、行业分类为主要依据,兼顾学科分类进行专业划分和调整,将几个职业岗位群与职业教育中的专业名称做了对照,说明只有符合区域产业需要的专业设置才能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然而,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后的文旅产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必然会对原先的产业链进行整合、转型、升级、融合与创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文化艺术类专业的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模式的改革体制与机制要进行一系列动态“瞄准”性革新。如若不然,二者必然断层与错位。

2.2 高职创意设计人才的课程设置缺乏“以产定教”设计思维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以产业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设置尤为重要,对专业相关岗位及岗位群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综合考虑“由易到难”的教育规律和职业学校学生“由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合理设置课程并排序,形成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4]而目前高职培养的创意设计人才仅仅是针对传统的文化艺术类产业,还未从文旅融合后的新产业链出发,辐射和影响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至少通过课题组研究显示,陈旧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都缺乏真正与文旅产业实现深度融合。

2.3 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与文创产品生产流程的规范尚未形成联结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质量保障,高职院校是以实践教学为其显著特点,实践项目来源于产业职业岗位的真实环节,这些技术或技能的习得与掌握不仅要在学校的课堂上学,更要在生产环节通过直接的生产操作过程学习。学生在文创产品的设计、制作、营销与策划职业链中学习真实的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的设计最终落地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而浅层次的校企合作在教学过程中的合作效果往往差强人意,特别是高职院校创意设计专业与文旅类企业在设计研发、生产合作、产品推广等方面的合作,还存在很大的现实差距。

3 加强高职创意设计人才培养与文旅产业需求“三个对接” 的路径

(1)以“创意工坊”为育人平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对接。创意工坊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现代学徒制的一种表现形式,依托校企协同,采用对应创意企业冠名的方式,以项目历练技术、以项目夯实基础。“创意工坊”以创意领域与实践经验丰富的学校及企业老师为核心共同组建,并通过创意项目实战、研讨、产品开发等活动,共同进行项目的操作运营。每个“创意工坊”由企业导师、校内导师与部分学生联合组成,建有专门场地进行训练与教学。工坊与工坊之间的功能、项目因冠名企业的主营业务不同而有所区别,有的侧重于产品包装、有的侧重于文创产品、有的侧重于创意设计,还有的侧重于小程序开发等。“创意工坊”必须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与进出机制,“创意工坊”的优势有利于形成校企优势互补,有利于开展前沿研究,有利于形成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2)以“校企互聘”为教学保障,实现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职责标准的对接。当今高职教育的难点是校企合作,校企双元育人是科技进步与发展的需要,也是追求共同利益的需要。开展校企跨界联合教学,打造实训、创意、研发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的对接。依托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开展设计竞赛、施工竞赛、文创产品设计竞赛等动脑训练,在校园、教室、走廊、实训室、企业工厂、加工现场等场所开展基于岗位任务的动手训练。实行校企互聘,一方面采用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学习前沿技术、项目开发、产品研发及营销能力,另一方面引进与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高技术人员以及专业教师团队共同组成教学与考核师资队伍,按照企业化标准考核学生实训成果。通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授课、企业专家讲座、企业文化教育、企业生产观摩、施工现场教学等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教学形式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将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职责完美对接。

(3)以“协同中心”为研创基地,实现教学过程与文创产品生产流程的对接。“协同中心”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校企合作新模式。合作服务类型主要有产学研、校企联合办学、毕业生输送等内容。在“协同中心”体系中,企业深度参与到产教融合工作中,是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企业教师工作站的升级版,能够更好地促进创新能力与成果转化。“协同中心”改变了企业教师工作站、教师挂职锻炼中教师的从属地位,双方是平等的,共同努力开发创新产品,有利于合作共赢。“协同中心”建立在学校,不会干扰企业的生产,企业遇到的创新难题也可以诉诸于“协同中心”,教师与企业共同组成研创团队,借助双方设备、创意、人力等资源优势,共同攻坚克难,完成研创任务。企业与教师都能够在其中收获最前沿、最先进的应用技术。通过推进创意设计类专业“协同中心”建设,能够将产业的人才需求、学校的专业教育、企业的技术研发等几方面串联起来,突出以需求为导向、以人才为根本的办学思路与理念。

猜你喜欢
工坊创意设计文旅
甜甜圈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月满中秋
大树
宇宙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星月工坊
星月工坊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