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途径探究

2020-01-09 20:01马宏瑞吴雅娜王晓涵
科教导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专职专业技能辅导员

马宏瑞 吴雅娜 王晓涵

(南京医科大学 江苏·南京 211166)

如果仅仅把教师看作是一种职业,那么任何人都可以从事并完成这份职业。然而正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那样,教师也应该经过专门的培养,具有专门的教学知识和专门的教学技能。因此,教师应该成为一种专业。《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校落实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要求,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其中更提到:高校应“按专任教师职务岗位结构比例合理设置专职辅导员的相应教师职务岗位,专职辅导员可按教师职务(职称)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这一规定既给专职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专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途径提供了宏观指导。

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内涵

1.1 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和内容

英国学者霍伊尔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一书中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职业发展的每一步,都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职业技能。辅导员的专业发展主要包含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的提升,这就要求专业的辅导员除了应有的知识与技能外,还应该包括道德、政治与情感。辅导员的专业发展既应该包含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应该包含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可以归纳成教师的专业情意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技能发展。教师的专业情意通常指的是教师对职业产生的强烈认同,并且自觉追求教师职业价值的一种积极的情感态度。具有较高专业情意的教师不仅对自己的职业具有良好的认知,同时也具有深刻的职业情感。教师的专业知识代表着教师熟练完成自己的职业任务所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包括通识性知识、教学法知识、学科知识等。教师的专业技能指的是教师职业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一方面是教师职业应该具备的特殊能力,如科研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等;另一方面是个人应掌握的一般能力,如社会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

1.2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和方式

对教师专业发展主体和方式的研究一般从两种视角入手。从教育学的视角来说,教师专业发展更取决于教师自身认知内驱力的水平。教师在拥有专业发展的意识后,就会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更新提高。然而,仅仅依靠个体内在的动机来进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局限性。澳大利亚学者卡农发现以往以“信仰行为”为基础进行教师专业发展,得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实际上,教师专业发展还需要专业的理论指导和外在援助。另一种是运用社会学的视角,从教师群体入手,以历史时间为维度,探究教师职业群体的历史变化。从教师“职业”到“专业”的转变过程,可以称之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发展有赖于外部支持,包括政府政策的支持,或者是专业的理论指导。然而,外部支持不仅会削弱教师的内在动机,更加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等因素。可以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受到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双重影响。因此,辅导员的专业发展不仅仅要关注如何从外在环境给辅导员提供发展的支持,更要重视辅导员的主体能动作用,促进辅导员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到辅导员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2 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现有的问题

2.1 辅导员职责的双重性导致专业发展困难

辅导员在高校内既承担着管理学生的职责,又承担着教育学生的职责,这种职责的双重性对辅导员专业化的发展造成了难题。有的高校学生将辅导员称之为“班主任”,意为高校辅导员所承担的职责类似于中小学班主任,同样是教学+管理的模式。但不同的是,中小学班主任的职责以教学为主,管理学生的工作远不像辅导员那样耗时而复杂。在许多高校中,辅导员处理学生事务的时间要远多于教学的时间,因此,辅导员更像是一名管理者。但对于一名新手辅导员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很难与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相融合。辅导员的职务晋升和专业晋升对辅导员的不同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想要同时做好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2.2 辅导员要求的多样性导致专业准入模糊

准入机制是辅导员专业化的一项重要指标,专业区别于职业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必须要由专门人才来进行工作。在招聘辅导员的标准中,有的高校为了激发辅导员活力,招聘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高校毕业生;有的高校为了保证辅导员的专业素养,仅招聘本校的毕业生或者仅为思政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同时,不同高校辅导员招聘指标均不尽相同,有的招聘教育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原理等专业的毕业生,有的根据不同学员招聘对口专业的毕业生;有的考试考会议重点、时事新闻,有的考试考论文写作、案例分析。没有标准性的职业准入机制,辅导员职业的专业性就很难建立起来。

2.3 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多专业共同发展

由于辅导员工作需要掌握多项专业技能,这就导致辅导员在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上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一方面,辅导员在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后,通常会上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类的课程和就业指导相关类的课程,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通常与学生日常管理的手段相结合,通常也需要用到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辅导员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技能、心理健康教育等技能都要求辅导员对相应专业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并没有为相关技能设置明确的专业标准。同时,辅导员的工作通常需要多个专业技能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单个专业技能的发展并不能满足一个优秀辅导员的工作需求,而多专业共同发展占用了辅导员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而导致辅导员难以对某个专业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4 辅导员身份的非恒常性导致专业发展不可持续

高校辅导员在经历一定的工作年限、或提高到一定的学历后,通常会进入两种选择:一种是进入高校教师的行列,专心学术;另一方面是调入到学校的职能部门,脱离辅导员队伍。同样,有的职能部门人员在一段时间的发展后,也会进入或回到辅导员的岗位上来。因此,辅导员的身份通常无法连续的、恒长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模式通常会带来两种问题:一是辅导员在进入另一个岗位后,他的专业发展要如何进行;二是当职能部门人员进入或回到辅导员岗位上后,他的专业资质或资格要如何认定。这是辅导员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较大的区别,而这也正是如今亟需解决的问题。

3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途径探索

3.1 建立标准性的专业准入机制

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标准性的职业准入机制,除了学历、政治面貌要求外,在技能专业方面也应出台相应的专业准入机制。正如高校教师的专业准入需要高校教师资格证一样,高校专职辅导员也应当建立具有明确标准的专业准入制度。福建省教育厅设立岗前培训证书制,通过持证上岗规范准入标准。各级各地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大专业准入标准机制,例如设立由政府单位统一组织的专职辅导员资格认定考试,并为通过的辅导员颁发高校辅导员资格证书;或者由单位或专门机构统一组织辅导员招聘考试,对辅导员专业技能进行标准性的考核。

3.2 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站位

想要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最重要的就是要从观念意识上鼓励辅导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本领。高校要明确辅导员的工作任务的重心,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辅导员的工作重点,促进辅导员的专职化、专业化发展,努力促进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工作互融互通,在提升工作本领的同时提高专业本领;此外,要给辅导员提供专业发展和提高的环境。高校应该按照总体师生比不低于1:200 的比例招聘专职辅导员,补足辅导员数量,缓解辅导员的管理负担,固定辅导员的专职岗位。以兼改专,以专为本,建立一批强有力的专职辅导员队伍,集中力量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发多途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3.3 建立政府—高校—学院—个人层级式的专业发展模式

辅导员的专业发展需要政府、高校、学院、个人四个方位、多角度层层出力才能建设得好。如今辅导员的地位和收入依旧不高,从两眼睁忙到两眼闭依旧是辅导员工作的常态,政府不仅要提出纲领性的专业发展文件,更要提高辅导员待遇,增强辅导员专业发展的积极性;高校之间要加强合作,辅导员校际之间要多交流,经常组织辅导员外出培训,增加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学院要根据本学院的特殊情况,对辅导员展开针对性的培训,增强辅导员在本学院工作的适切度;辅导员个人也要长存专业发展意识,自主进行专业学习,增加专业素养,提高专业能力,全方位的做一名合格的高校辅导员。

猜你喜欢
专职专业技能辅导员
专职科技特派员进驻架起农民与产业的致富桥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专业技能库建设初探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自主筹资筹劳 农村公路要设专职“保姆”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加强企业专职消防队伍建设
专职调解员有了自己的家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