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视野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探析

2020-01-09 20:01
科教导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政政治

马 慧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吉林·长春 130024)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样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全局性问题,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教师工作队伍建设,从教育大计、教师责任、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培育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许多具有开创性、启发性的理论观点,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的构建提供了根本遵循。

1 新时代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的新要求

第一,把握“三个牢固树立”思想。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社会主义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方向,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铸魂育人目标;“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扩展教学视野,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知识和真理力量;“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要求广大教师激发灵感,创新教育模式,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的全过程。

第二,争做“四有”好老师。即“有理想信念”,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以崇高信仰深刻诠释思想育人的价值追求;“有道德情操”,要求自觉坚守伦理底线,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秉持教书育人的职业操守;“有扎实学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做到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更好地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有仁爱之心”,要求教师倾注于教育事业,关注学生成长,以博爱胸怀施展教育魅力。

第三,带头坚持“四个统一”。即“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培养真正的人为己任,将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言传和身教相统一”,要求广大教师注重感染和熏陶,通过以文化人、行为示范,使教育对象自觉效仿,达到见贤思齐的效果;“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强调教师在严谨治学的同时要走出书斋、关注社会,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服务学生的目标要求;“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呼吁广大教师以规范的学术环境为依托,敢于追求真理,激发创造性思维,以此探究未知领域。

第四,时刻牢记“六个要求”。即“政治要强”,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是对思政课教师的本色要求,时刻保持政治清醒是身为人师的基本底线;“情怀要深”,保持深厚情怀是思政课教师拉近与学生距离、铸就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思维要新”,是创新课堂教学,提升教育实效性,彰显思政课魅力的路径选择;“视野要广”,立足发展实际,纵横融通的广阔视野是思政课教师的应然状态;“自律要严”,恪守学术之道,严格鞭策自我是思政课教师的基本操守;“人格要正”,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严整的道德情操引领人是思政课教师的关键要素。

2 高校思政课教师亟待改进的发展现状

教师的综合素养不仅关乎着思政教育方向,更影响着思政教育的实效。新时代视野下,高校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课程设置、硬件设施、教材体系外,教师素养是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政治信仰模糊、职业热情匮乏、责任意识淡薄、专业能力不够等发展现状亟待改进和提升。

2.1 政治信仰模糊

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明确的政治信仰,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然而受国内外复杂环境的影响,部分青年教师的信仰追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无法正确辨别和对待多元文化思潮。在教学过程中,不加思考地引用、效仿国外教育成果,甚至过于追崇外来文化而忽视了我国的教育实际。导致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模糊不清,在大是大非面前难以做到政治清醒和独立。

2.2 职业热情匮乏

受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影响,部分教师仅仅将自己的职业视为谋生手段,过于追求岗位目标,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度不高,缺乏职业归属感和获得感,甚至会产生职业倦怠期。根据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及其教师持抵触心理,枯燥乏味且饱受煎熬,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投入度和热情度不高,难以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2.3 责任意识淡薄

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本职要求。当今社会,部分教师师表意识淡薄,对学生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服务意识不强。他们很少投入时间和精力同学生进行互动,对人际关系采取漠视的态度。面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缺乏足够的耐心去聆听和指导。这导致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兴趣,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期待值大大降低,严重影响着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4 专业能力不够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是站稳三尺讲台的必备要素。当下社会,一些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深,知识储备和学术底蕴不足,导致思维受限,难以用真理力量折服学生。此外,部分教师教学方法落后,仅仅拘泥于课本和教材,难以适应教育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期待。作为思政课教师,专业视野狭隘,对课程思政认知不够,无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其他课程融会贯通。

3 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的三重维度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是值得我们探讨的理论课题与实践课题。结合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教师的实际发展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的构建应该围绕知识、能力、品德和态度这几个主要方面来进行,坚持知识与信仰,人格与情感,言传与身教三个维度的相统一。

3.1 知识与信仰相一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和立身之本。正如习总书记在会上所强调的,传道者自己首先要做到明道和信道。这里所说的“道”,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宣传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政课教师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任务,肩负着宣讲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政治使命,是宣扬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的主力军。作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兼具有构筑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的任务。因此,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思政课教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性条件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政治人”与“学术人”的双重角色,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坚持知识与信仰的高度统一。为了让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人心,使当代大学生真正做到“懂马、信马,” 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和理论水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党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支持者,从而更好地担起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职责。

3.2 人格与情感相聚合

古人云“亲其道,信其师。”教育者的真理光芒和人格魅力不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认同,更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不断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的发展需求和期待。这种亲和力绝不是无底线地去迎合和放纵学生,而是源自广大教师自身所彰显出的真理、人格与情感相聚合的无穷魅力,源自教育主体对受众群体的无限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人性化的关怀和理解,做到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相统一。要厚植自身的学识底蕴,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优势,以丰富的知识力量打动人;要秉持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以非凡的人格魅力折服人;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高超的艺术力量感染人;要抱有仁爱之心、真挚之情,以情感的共鸣来亲近人。只有这样,才能更加贴近学生发展实际,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与期待,使师生在和谐共处中达成价值共识和价值认同,从而彰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高度和情感温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3.3 言传与身教相统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言传身教、以身示范是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素养和应有之义。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雅情操可谓是不教之教,无言之诏,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引领者和示范者,身体力行地践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担当起塑造时代新人的重任。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建构的关键期,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选择能力,在教育过程中,会对教育内容和教师形象进行比较和筛选。因此,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身的豁达人格去影响学生的人格,以自身的崇高灵魂去构筑学生的灵魂,将“灵魂工程师”的美誉作为自身的永恒追求。在日常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要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用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育人本领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怀有敬仰之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信服之心。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用自己的道德情操和人生阅历引领学生去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并将理想追求转化为自觉行动,从而实现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4 结语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渠道和阵地作用,必须全方位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这是时代大势所趋,事业发展所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在新时代视野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和研读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讲话精神来创新政治课教学模式,实现当前高校真正的“立体化教学”和“协同化育人”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