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日本概况”课程的教学探讨
——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日语专业为例

2020-01-09 20:01邓静姿施晓慧
科教导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概况日语教学内容

邓静姿 施晓慧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湖北·武汉 430083)

现今,互联网可以说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人们不仅仅通过互联网进行娱乐,购物、工作、学习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增强各行业的创新能力。在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中,“互联网+”更是入选了十大新词和十大流行语。[1]教育行业同样也需要与互联网相结合,这种需要对于外语类教育工作者尤为明显,互联网时代的外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语言技能教学,而是以语言为基础,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要素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性跨文化教学。

国家教育部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规定“学生毕业时应具有扎实的日语基本功和较强的日语实践能力;还要具备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日本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2]“日本概况”课程是日语专业文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大院校日语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几乎都会将“日本概况” 课程设为专业必修课,旨在为学生学习日语语言提供文化背景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促进日语语言的学习。[3]但是,根据笔者担任“日本概况”课程的从教经验,发现该门课程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而在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有些问题更加凸显。本文拟通过分析“日本概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互联网+” 大时代为背景,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实用的教学内容,提高“日本概况”课程的教学效果。

1 “日本概况”的教材问题和对策

2000 年之后“日本概况”课程教材的出版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再加上从日本引进的介绍日本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书籍,更是眼花缭乱。但是笔者调查发现出版时间比较集中于2000 年至2004 年以及2006 年至2011 年这两个时间段。各版教材的内容和组织形式有明显不同,各有侧重,既有全日文编写的也有全中文编写的教材,还有中日对译的版本。虽然有各种版本的“日本概况”教材出现,但是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和培养方案要求,笔者却发现要找到到合适的教材比较困难。笔者在担任“日本概况”课程教授期间,更换过好几版教材都不如意,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时事政治、经济民生等内容过于陈旧,社会调查的数据严重滞后,比如关于日本离婚率、平均结婚年龄、少子高龄化占比等等数据甚至是十几年前的;第二,全篇文字,没有一张图片甚至连表格都没有,缺乏趣味性,学生阅读起来也比较吃力;第三,有些教材侧重性非常明显。比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日本概况》中有50 页都在讲解季语;第四,使用中日对译版本的教材时,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看中文版部分。

经过综合考虑,最终选定了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刘笑明老师编著的《日本国家概况》(第四版)一书。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光是学习教材上的内容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幸而现如今各种网络教学平台也应运而生,可以选择合适的网络平台辅助教学,可以在网络课堂上补充相关视频和图片资料。如此一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辅助,线上线下课堂相结合,教材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2 教学内容的选定

根据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日语专业培养方案的设定,“日本概况”开设于第6 学期、教授学时为32 学时。正如课程名称所示,“日本概况” 是一门讲授日本各方面概况的文化课程,短短32 学时要全部讲到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在32学时之内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就需要任课老师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选定。刘笑明老师编著的《日本国家概况》一书主要由日本地理、现代日本社会和日本历史三部分组成。从篇幅上来看,日本历史部分的内容足足占了全书的一半,但是笔者在选定教学内容时却并没有将历史部分作为一个重要部分来讲。因为根据本校日语专业培养方案的设定,日语专业除了“日本概况” 课之外,还开设了“日本历史与文化”“日本文学史”“日本文学选读”等文化素质课程,也就是说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日本历史与文化”课学习日本历史知识、通过文学课程学习文学知识。“日本概况”课程则主要学习该教材的日本地理和现代日本社会两部分内容,虽然这两部分内容加起来只占该教材一半篇幅,但由于全书内容非常充实所以依然可以满足教学要求。要想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专业课老师尤其是担任同类课程的老师之间非常有必要就教学内容进行沟通,以免教学内容重复。经过协商,基本确定了“日本概况”课主要讲授现代日本社会概况和传统文化、“日本历史与文化”讲授古代日本社会概况和文化发展史、“日本文学史”主要讲授日本文学发展历史和文学知识、“日本文学选读”对日本文学作品进行品读鉴赏的文化知识教学大框架。如此,学生的学习内容可以覆盖古今日本的社会、政治、经济、自然地理、文化和文学各个方面,构建起一个比较完整的日本文化社会知识体系。

笔者根据《日本国家概况》(第四版)的大纲,将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分,以一个个主题呈现。主要细分为以下主题:自然地理、气候资源、交通、内阁政党、天皇制、外交、教育、警察防卫、战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企业经营、社会保障制度、新闻传媒、美食生活、和服、年中行事、住宅、宗教、传统文化、少子高龄化社会。根据知识的实用性和学生兴趣度来决定主题内容的充实程度,根据主题内容的大小来决定教学时长,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其中有部分主题如天皇制、和服、少子高龄化社会等内容在《日本国家概况》(第四版)上并没有提到或者只是略略提起,但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可知这些内容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或者是经常会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涉及到的,所以这些内容需要教师进行补充。在互联网发达的现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寻找相关教学资源,同时还可以根据最新调查数据和时事对教材内容进行不断更新补正,完善教学内容。

3 教学手段和方法探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不仅仅是教师,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专业知识和信息资源。作为外语专业的教师仅仅只是教授书本上的知识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也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需要了解国外社会的最新状况和信息。除了个别专业之外,当代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虽不如老师,但是在互联网的使用技能上基本超过老师了。所以老师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这一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把学生的课余时间有效利用起来,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角,让互联网和手机成为学习的工具。

在“互联网+”时代,结合“日本概况”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我校学生的学习特点,笔者在教学中做出以下改革。首先,充分利用好网络教学平台,线上线下结合教学。笔者选择通过超星“学习通”网络平台辅助“日本概况”教学,将视频、图片、文档等资料上传到对应的章节里,并设定为任务点以督促学生在课下的时间去学习。其次,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制定成一个个小任务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去查找和整理归纳资料,制作成文档或者PPT。最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将查找到的资料用日语进行发表,让学生走上讲台成为课堂的主角,翻转课堂。互联网时代,微信、QQ、邮件或者电话等等社交平台都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保持联系,在课下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跟踪指导,在课堂上对学生讲解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错误之处进行修正。如此,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不跑题。

4 结语

“互联网+”时代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本论文以“日本概况”课程的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探讨。在教材的使用上,仅仅只是使用一本纸制教材已经不能满足需要,需要教师进行大量补充。45 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可能连一个视频都无法看完,所以线上的教学平台是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要符合时代要求,采取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网络教学平台辅助线下课堂、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将学生培养成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猜你喜欢
概况日语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日常日语
看漫画,学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