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2020-01-09 20:01杨天姣
科教导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教育者辅导员心理健康

简 朴 杨天姣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湛江 524088)

随着“原生家庭”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个体的心理成长以及心理状态与原生家庭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正如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事实上,高校相关教育者如辅导员、班主任等在实际工作中也在不断面对着由原生家庭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挑战,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的渊源。

1 原生家庭容易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

原生家庭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与结婚以后组成的新生家庭相对。原生家庭作为个体出生和成长的环境,同时也是个体最早开始人际交往的场所,父母也是其最早开始交往的对象。可以说最初影响个人心理成长的就是原生家庭的环境。因此,原生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父母关系、家庭教养模式都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原生家庭的种种问题极易引发个人心理问题的产生。

(1)家庭成员不完整。父母离异或者亡故,孩子只能跟随父母一方甚至只能跟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同生活,父母对子女关爱的缺失,这类学生极度渴望来自外界的关怀和肯定,常常会努力表现自己,甚至会通过一些错误或者极端的行为来引起别人的关注。

(2)教养方式极端。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父母过分溺爱,孩子会对父母产生依赖,缺乏必要的自主能力,适应能力弱,很难融入集体生活;而父母过分严苛,孩子则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和焦虑感。

(3)沟通表达不和谐。家庭成员之间很少交流沟通,不懂得如何表达关心和关爱,导致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与人沟通也有一定的困难,或者沉迷于虚拟世界无法自拔或者与人沟通中不顾及别人感受,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2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2.1 关爱缺失,人际交往能力差

案例一:新生小A 父母离异,母亲远嫁他乡,父亲再次娶妻生子住在县城,他自幼跟随爷爷奶奶在乡下老家生活。军训期间,他两次入住治疗,第一次是胃病发作,第二次则是因为超剂量服用止痛药导致头痛血压升高。再次引起辅导员关注是因为同年级一些同学反应和小A 相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小A 经常找别人聊天,即便是和对方不熟悉的情况下也会主动透露自己的家庭情况,并且自夸成绩优异等等。另外,在和异性的交往中也没有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因此引得同学的反感。

通过后来与小A 及其家长的沟通交流发现,小A 的言行带有很多“表演”性质,他希望通过一些夸张的表现来赢得周围人更多的关注。他夸大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是希望能够得到同学的“崇拜”,当别人识破他的谎言不愿意再和他做朋友时他竟把原因归结为自己不够优秀,所以别人不愿意理他。他主动透露自己的家庭情况也是为了引得别人的同情,想要借助别人对他境遇的不幸给予他更多的关怀。而他过量服药更是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来赢得外界的关注。小A 几乎从未得到过父母亲的关心和爱护,父母和家庭之爱的缺失导致他需要通过外界的肯定和关注来填补内心的不安,他甚至不惜借助谎言和自我伤害等极端方式。

2.2 过分溺爱,社会适应能力差

案例二:新生小B在来学校报道时将自己的身份证、手机、银行卡、钱包等物品全部丢失,他本人显得十分胆怯且内疚。辅导员联系其家长得知,这是小B 第一次自己出远门,他本来是想锻炼下自己。辅导员后来持续关注小B 情况,每次放假回家和开学返校的车票都是他父亲帮忙购买,询问原因他说自己不会买。有一次辅导员找小B 谈话,他穿着短袖衫半腿裤和拖鞋来到办公室,当时已是深冬时节,天气比较寒冷,小B 说自己刚睡醒,看到外面阳光很好就觉得不冷,但是他手里拿着一把雨伞,他说天气预报报告有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时他多门功课缺考,理由或者是忘记带学生证或者是记错考试时间记错考场。

辅导员多次与家长沟通得知,小B 是独生子女,以前在家里除了学习和打游戏他什么都不用管,吃穿住行一切生活方面的需求父母都帮他准备好了,所以缺乏基本生活能力的他在大学里极度不适应。另外,脱离了父母的照顾后他完全不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起居,也因此很难适应集体生活。父母过度地包揽了小B的生活造成他独立意识差,对父母的过分依赖也使他在同学中显得格格不入。

2.3 过分要求,学习焦虑情绪

案例三:学生小C 自入学以来各方面表现良好,直到心理普查显示其有严重的焦虑情绪,经常失眠,每次失眠都会产生自杀想法。小C 说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尽管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学习,但总是很难达到父母的期望,进入大学后发现学习难度提升,而学习方式却与高中时期截然不同,眼看期末考试来临,他很怕自己考不好让父母失望,一想到这些就难以入眠,越到考试临近,失眠的情况就越发严重,由于缺乏充足的睡眠导致他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复习中,由此陷入恶性循环中,进而就想到自杀一了百了。

小C 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家庭条件一般,小C 作为家中长子从小就被父母寄予厚望,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从事“背朝黄土,面朝天”的体力劳动,并且在他们的认知里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因此一直以来他们对小C的成绩要求都极为苛刻,这就使得小C 长期处于一种焦虑情绪中,他害怕自己的成绩父母不满意,害怕父母失望的眼神,而且越是重大考试前他的焦虑情绪就越发严重。

2.4 沟通缺乏,沉溺于自己的世界

案例四:学生小D 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辅导员每次走访宿舍见到小D 都在打游戏,提醒多次也未见成效。小D 经常熬夜打游戏,并且发出很大声响,宿舍同学对此颇为不满,多次与其沟通未果,投诉给辅导员。而因为熬夜,小D 要么是旷课不上,要么是上课无精打采,一个学期下来成绩非常糟糕。

辅导员与小D 谈话后了解到,多年来小D 父母一直在外地工作,父母忙于工作对他关心甚少,中学时他住寄宿学校,周末放假回家都是自己一个人,他甚至找不到人说话。后来他发现在游戏世界里可以尽情发泄自己的情绪,游戏也就变成了小D 情感输出的方式,慢慢地他越来越喜欢打游戏,却越来越不爱与人交流。小D 说自己只有在玩游戏时才是放松的愉悦的,他也不在乎周围人怎么看自己,相较于周围人的看法,他更在乎一局游戏的输赢或者分数的高低。

3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各界也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认识到作为个体获得情感体验及学习与人相处方式的最初场所,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因此,面对纷繁众多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学校相关教育者应该有意识地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原生家庭联系起来,积极探索根源所在,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逐渐走向成熟。

3.1 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

现在学生大都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烈,学校相关教育者想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情感,首先要与学生建立起信任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以朋友的方式与学生相处,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更容易得到学生的信赖,学生也就更愿意倾诉自我,可以说“同理心”是帮助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法宝。

3.2 教育者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1)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种类繁杂且数量众多,学校相关教育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用“情”,一方面则要用“法”,把握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发现和深入分析心理健康问题类型与原生家庭类型的关系,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从而精准施策,因材施教。如单亲或离异家庭的学生容易出现人际交往或婚恋方面的心理问题,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等等。可以在对学生家庭情况有了一定了解后对部分学生进行重点关注,而对一些已经出现端倪的学生要提前做好预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

(2)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学校相关教育者要努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主动学习掌握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方法,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日常实际工作中。同时要主动加强对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培育,开展心理健康专题团体辅导,进行人际关系、压力管理、团队协作等专题教育和辅导,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能面对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化解。通过主题班会、素质拓展训练等方式进行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抗压能力。

3.3 加强家校联动

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仅仅依靠学校的基础教育和单一式管理是不够的,学校相关教育者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建立起家校联系,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必须要家校联动,共同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在家校联动中,学校相关教育者如班主任和辅导员等要始终扮演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在校情况,同时也要向家长了解更多有关信息。另外,还要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帮助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与家长商定通过改变家庭氛围、教养方式等多方面内容,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教育者辅导员心理健康
品读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