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痰不作眩”之我见※

2020-01-11 19:30常学辉张良芝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17期
关键词:清阳痰饮茯苓

常学辉,张良芝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河南 郑州450002;2.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南 郑州450008)

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因二者常同时出现,故称为“眩晕”。眩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称之为“眩冒”。后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总结,认为眩晕的病因不外乎虚、实两端,病机总体可归纳为风、火、痰、瘀、虚,病位在头窍,与肝、脾、肾三脏有关。笔者在阅览历代医家论述的基础上,结合十余年临床经验,认为痰浊在眩晕发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痰浊不仅是眩晕发病的病理基础,也是导致眩晕反复发作的关键因素。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痰与晕眩的关系,以期为眩晕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理论探讨

(1)痰湿体质与眩晕的发病密切相关。体质理论是指导临床诊疗的重要理论依据,并且体质因素往往决定着对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发病过程的倾向性,而痰湿体质是较常见的体质类型之一[1]。痰湿体质是由于先天因素或后天过食肥甘厚味而引起的体内痰湿停聚,以重浊黏滞为主要特点的体质状态。研究表明,痰湿体质是发生多种痰湿相关疾病的基础,痰湿内阻,气血不能正常运行,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发为眩晕;或气虚不运,气血津液不能上承,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或痰浊日久不化,聚痰化热,扰乱清窍,也可发为眩晕[2]。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眩晕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紧密[3],而痰湿体质者易因痰浊壅塞脉道,脉络不通,或气虚推动无力,气血运行不畅,郁久成瘀,痰借血聚,血借痰凝,相互胶结凝聚,沉附于动脉血管壁,损坏血管内膜,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脉阻塞不通,气机不畅,清阳不升,血不能上荣于脑,则脑失所养,发为眩晕。由上可见,痰湿体质与眩晕的发生密切相关。

(2)痰饮是眩晕发病的病理基础。汉·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朱丹溪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出痰水致眩学说。痰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痰是指由口鼻分泌的黏稠之物;广义的痰是指由水液内停而凝聚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其善行易动,可到达全身,见症多端,通常致病于无形之中,故有“百病多因痰作祟”之说[4]。其病机多为饮食不节,嗜食肥甘,脾胃功能损伤,导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日久生痰,痰阻中焦,则清阳不升,头窍失养,发为眩晕。在此基础上,若痰郁日久,化热生风,或肝风内动,痰气内生,痰与风相搏结而形成风痰,风痰上壅清窍,则致眩晕。素体本多痰,若再外感火热之邪,或肝气郁怒,化火生风,木旺则侮金,金衰不能制火,则火邪上炎,炼液为痰,形成痰火,壅遏清阳,发为眩晕。痰随气血运行周身,若痰留滞脏腑经络,阻碍气血运行,日久则成瘀,痰瘀互结,进一步阻碍气机运行,清阳不升,浊气不降,则生眩晕。年老体弱者多虚,虚也可生痰,主要责之于脾虚不能输布津液,形成虚痰,同样可上蒙清窍而发为眩晕。由此可见,无论是何种病机引起的眩晕,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皆离不开痰作祟。故痰饮是眩晕发病的病理基础。

2 临床实践

笔者临证十余年,治疗眩晕患者多例,发现痰浊是眩晕的主要致病因素,在临证时要分清痰浊在眩晕病因中的主次兼夹,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准确应用化痰药物。笔者在临床上将眩晕分为痰风互结型、痰火郁结型、痰瘀互结型、虚痰互结型。痰风互结型,治以息风化痰,常用药物有半夏、天麻、白术、泽泻、龙骨、龟板、牡蛎等。痰火郁结型,治以清热化痰,用半夏、陈皮、茯苓、白术健脾渗湿、醒脾化痰,用石决明、菊花、天麻、黄芩等治郁久化热之症,可用香附配牛膝以理气解郁、引药下行。上药合用,共奏理气化痰、平肝清热之功。痰瘀互结型,治以化痰祛瘀,常用半夏、陈皮、延胡索等燥湿健脾,配川芎、三七、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偏于热者,可加黄连、黄芩、竹茹等;偏于寒者,可加白术、茯苓、桂枝等。虚痰互结型,治以补脾肾、化痰浊为主,常用茯苓、白术、桂枝等补脾利水渗湿,配伍山药、地黄、牛膝、肉桂等补肾温阳之药,共奏补肾健脾、化痰利湿之功。

现代医家多认为治疗眩晕要以治“痰”为主。田军彪在治疗眩晕时首分虚实,实证以“痰浊”为核心,将其分为痰热、痰湿、风痰、痰瘀和痰郁证,在治疗上重在调理脾胃而化痰[5]。张淑英[6]从痰论治眩晕,将眩晕分为痰火、痰湿、痰瘀、风痰,治疗时以降火化痰、清脑止眩,健脾化痰、斡旋枢机,祛瘀化痰、活血通窍,息风化痰、清肝定眩为主。侯振民从痰饮论治眩晕,将眩晕分为痰热上扰、痰饮内停、痰浊上蒙证,代表方分别为印氏柴芩温胆汤、苓桂术甘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7]。路志正教授认为眩晕的发病当责之于脾胃,以痰为主,痰祛则清窍得养,眩晕自愈,提出燥湿化痰、升清降浊,清热祛湿、芳香化浊,补气健脾、升运清阳,温化寒饮、健脾利湿等治法,代表方有半夏白术天麻汤、甘露消毒丹、补中益气汤、苓桂术甘汤等[8]。马景和[9]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常用《济生方》中的涤痰汤加减治疗眩晕,疗效显著,常用药物为半夏、胆南星、枳实、橘红、茯苓、竹茹、人参、石菖蒲、甘草等,药专而力宏,以涤痰开窍。王立忠教授认为由痰浊上蒙、饮邪上犯引起的眩晕在临床中多见,用健脾补肾、祛痰利湿之法,采用其经验方萸竹定眩汤治疗眩晕,疗效显著[10]。

3 小结

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痰浊是眩晕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临床上可将眩晕分为痰风互结型、痰火郁结型、痰瘀互结型、虚痰互结型,临证时辨证论治,效果显著。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因痰形成的因素具有广泛性,故眩晕容易形成虚实夹杂之证,也是眩晕易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原因之一。故在临床治疗中要着重辨别痰浊在眩晕病因中的主次兼夹,在辨证论治中,重视化痰药的应用,以期达到预期的疗效。

猜你喜欢
清阳痰饮茯苓
再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汽车发动机机械故障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
脾胃病从痰饮论治探源及经验
云茯苓
云茯苓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
浅析“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与肾性水肿相关性探讨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吃到自然瘦
江苏清阳机器有限公司 原江苏清淮船舶机器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