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四个着力点

2020-01-20 04:06汤先萍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医德医学生医学

雷 莉,汤先萍

(1 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3,leili820906@163.com;2 新疆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3)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指出“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1]在此背景下,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医学教育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因此,提升医学教育的人文素质内涵,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应成为医学教育的自觉实践。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医学生树立“医乃仁术”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医学实践过程中恪守医生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具有应对当代医学伦理、法律问题的知识与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敬畏、关爱、呵护生命的人道主义情感。新时期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质量要着力于四个方面,即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法治教育。

1 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筑牢医学生人文素质之“魂”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导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2]。理想信念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力量源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能为医务工作者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动力支撑。因此,理想信念教育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基础,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铸魂工程”。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质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兼具崇高医德和精湛医术的医疗卫生事业人才。医学生只有树立“济世救人”的崇高职业理想,将青春梦、医学梦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才能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

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筑牢医学生人文素质之“魂”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其一是环境熏陶。社会层面要注重营造尊医、重医的氛围,使医务工作者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和地位,获得更多的职业尊严,让更多的学生愿意投身这一行业。学校层面要注重校园医学人文环境的建设,创设“以医为荣”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心田,使其增强职业自豪感。其二是榜样激励。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古今中外名家典范的崇高医德,如扁鹊、孙思邈、张仲景、吴阶平、萧龙友、朱宪彝、希波克拉底、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白求恩等。借助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网络平台等载体宣传这些医学名家“大医至诚、德高医粹”的典型事迹,学习和弘扬“人道主义、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形成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另一方面要发挥身边优秀医务工作者和毕业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可以邀请他们通过讲座、报告等形式与在校医学生零距离接触,使学生感受其职业精神和魅力。其三是教师指导。高校的医学教育工作者要在日常工作中做好学生思想的引导人、学生学业的指导人、学生人生的领路人,及时了解医学生的心理情况和思想动态,帮助其完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

2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医学生人文素质之“本”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全面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是开展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之源,也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固本之举”。“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和评价公民行为的价值标准。医务工作者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培养医学生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理应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使命。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医学生人文素质之“本”需要着力于四个层面。其一是爱国层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4]。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就是要把自身的职业理想同祖国的发展、民族的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医学生未来担负着人民身心健康的重要职责,要教育其在职业生涯中将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体现在“以患者为本”,为病患祛除疾病、恢复健康,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健全社会预防体系的医学实践中。培养医学生的爱国情怀首要的是培育其“仁民爱物”的社会责任感。我国古语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体现的正是医生这一职业特殊的社会责任感。要通过参加临床实践、医疗志愿服务、义诊咨询、健康理念宣传、医疗扶贫等活动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二是敬业层面。爱岗敬业是对公民职业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医生作为救死扶伤的特殊职业需要精深的专业技能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一方面医学生要刻苦学习医学理论科学知识,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认真钻研,掌握精湛的医学技术,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医学生要有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的进步为医学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医学生要有志于不断探索创新,在医学领域攻克疑难杂症,为人类健康的福祉而奋斗。其三是诚信层面。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注重对医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诚信的素养成为其立身之本、从业之基、处世之道。其四是友善层面。医生素来有“白衣天使”之称,不仅因为医生能帮助患者解除病痛,还因为医生能给予患者心灵的慰藉。一方面医学生要学会尊重患者,以一种乐观的、友善的态度面对患者,为其带去希望和信任,并尊重患者的隐私权、知情权、医疗权等基本权利。另一方面医学生要学会和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诊疗过程中医生往往需要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良好有效的沟通对治疗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因此,医学生要多学习语言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知识,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3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涵养医学生人文素质之“根”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十分重视医生的医德修养和医德教育,注重医德和医术的统一,特别强调医生的道德修养,提倡为医先立德,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医德文化。中华优秀传统医德文化饱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价值观念和行为范式,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大医精诚”的道德伦理以及“悬壶济世”的使命担当等[5],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源头活水。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涵养医学生人文素质之“根”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要以“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为引导,强化医学生职业精神。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理念,强调仁者爱人、推己及人,体现了“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6]。受此影响,形成了倡导“医者仁心、医乃仁术”的儒医文化。晋代杨泉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业,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随着科技在医学领域的广泛运用,致使医疗过程中出现了技术主义倾向,患者被简单地视为物化的机体,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鉴于此,当下重温儒医文化的仁爱精神十分必要,以此来教育和引导医学生要用一颗“仁心”去体恤患者,为其纾解精神之病痛,用一身“仁术”去救治患者,为其祛除机体之病痛。其二要以“大医精诚”的道德伦理为指导,规范医学生职业行为。中华传统医德文化反对医生把医术作为追求个人名利的手段,提倡重义轻利、清正廉洁的道德品质。孙思邈提出“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清代名医费伯雄说“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当前,由于信息化时代多元思潮的冲击、纷繁复杂的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部分医生价值观迷失,出现了有悖医德医风的不端行为。为此,学习传统医德文化中蕴含的道德伦理思想确有必要。要通过课程学习和环境熏陶将传统医德伦理思想贯穿于医学生学习教育的全过程,以此坚定医学生职业信仰,规范医学生职业行为。其三以“悬壶济世”的使命担当为指引,厚植医学生职业情怀。中华传统医德文化把济世救人作为最高的医德原则,主张医生须“济群生”“博施济众”,体现了对生命的高度尊重和社会责任感。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灵枢·师传篇》中提到掌握医术应该“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医圣张仲景立志医学以“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时至今日,这些医家名言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医学院校要充分重视传统医德文化教育宣传,要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校园文化阵地、医师言传身教等多种途径,强化医学生对优秀传统医德文化的认同,将其所蕴含的“尊重生命、普同一等、清正廉洁、精勤不倦”等优秀品质逐渐内化为医学生自觉践行的职业情怀。

4 通过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夯实医学生人文素质之“基”

法治观念的培育是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核心,对促进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生作为未来投身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是否具备适应法治社会建设所必需的法律素质、法律精神和法律观念,事关医疗安全、医患关系和谐、医学技术发展的大计。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内在需要、实现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现实要求。2008年,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规定医学生应“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患者和自身的权益”[7]。201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提出医学生应当“认识医学职业的基本要素,包括这一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法律责任”[7]。这些规定明确了医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法治意识。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2016年出台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为医学生法治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医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知。

通过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夯实医学生人文素质之“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其一提高对医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医学院校要提高对医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转变陈旧的法治教育理念,将法治教育与传统的思政、德育教育相区别,调整法治教育模式,增设医学类相关法律课程,有效提高医学生法治素养。其二合理优化医学生法治教育模式。医学院校的法治教育大多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设有关法律知识的选修课、开展普法讲座等途径进行,在方式上侧重对法律知识的灌输,在内容上和医学的相关度不高,缺乏对医学生的吸引力,不能激发其学习兴趣,致使法治教育效果不佳。鉴于此,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一些以医疗行为为核心的法律法规的讲授,以提高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一方面设置案例教学,结合医疗行为中出现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医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另一方面安排一些社会实践内容,让医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法律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习的实践性,为今后在工作中运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三引导医学生树立“知行合一”的法治理念。法治教育的成效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去。然而,一些医学生虽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却在现实生活中不予运用,“知行不一”“情大于法”“息事宁人”“以讼为耻”等观念依然存在,阻碍了医学生从懂法、知法到守法、用法的行为养成。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医学生对法治运行实务的理解,法治思维的养成和法治行为方式的确立。另一方面,要改革医学生法治教育评价方式,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以巩固医学生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

“医学技能”和“人文素质”对医学生而言犹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质量,对于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合格医疗卫生人才,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生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减肥与断食晚餐认识的比较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