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授法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患者中的应用

2020-02-06 01:28郭学娜陈娜
河南医学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脑血管卡片肢体

郭学娜,陈娜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介入科,河南 郑州 450014)

介入技术是目前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的一种微创有效途径。帮助患者了解颅内动脉瘤及介入治疗相关知识,促使其配合治疗,建立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十分必要[1]。常规的健康教育是一种单向信息传递模式,可能使部分患者快速遗忘40%~80%的信息,且记忆的信息中接近一半是错误的[2]。回授法是指医护人员实施健康教育后让患者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或演示学到的健康信息,它是一种有价值、易于理解和有效的健康教育策略,是目前被美国推荐作为全面性预防措施的有效方法之一[3]。本研究观察回授法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8例,女22例;年龄25~69岁,平均(53.57±10.95)岁。观察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19~71岁,平均(54.8±12.97)岁。两组介入手术由同一医生操作,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包括入院宣教、各类检验及检查注意事项、专科疾病知识介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手术科普、围手术期注意事项、饮食用药和活动指导、心理指导、出院指导、电话随访等内容的口头宣教和相关健康教育手册的发放。

1.2.2观察组 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接受回授法。(1)成立回授法应用小组。小组共8人,其中脑血管介入副主任医师1人,护士长1人,护士6人(主管护师4人、护师2人)。副主任医师负责指导颅内动脉瘤介入健康教育资料的整理,护士长负责对小组成员进行回授法知识培训和应用过程的督导,护士负责对患者实施回授法健康教育。(2)培训回授法知识。制定回授法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按照计划组织回授法应用小组成员集中培训和考核。先由护士长讲解回授法使用技巧、原则、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再指导护士两两一组,轮流扮演患者和护士进行回授法操作演练,最后对回授法知识和操作进行统一考核,考核合格后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回授法健康教育。(3)制订健康教育资料。对已有健康教育手册的内容重新过滤,把健康教育知识点分别做成小卡片,包括入院指导卡片、饮食卡片、口服药卡片、围手术期注意事项卡片、出院指导卡片等,卡片内容简单易懂,字体为常规字体,重点处用特殊符号、划线、加粗等标识[4]。将疾病知识、手术过程、肢体制动的方法制成影音宣教视频,时长20 min[5],视频内容通过动画演示,配以简单易懂的文字,讲解脑血管疾病相关知识及介入手术治疗的方法、意义,让患者认识脑血管疾病,配合手术。依据健康教育的知识点制作题集。(4)发放健康教育资料。患者入院后第1天发放入院指导卡片,手术前1 d发放围手术期注意事项卡片,出院前1 d发放出院指导卡片,医嘱开立饮食或口服药时发放对应饮食、口服药卡片。手术前1 d建立患者微信群并上传宣教视频,手把手教会患者在制动后穿刺侧肢体的活动方法。鼓励患者及家属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卡片,观看视频并演练肢体制动后的活动方法。每天利用晨间护理、巡视病房及工休会时间向患者口头讲授当天发放的健康教育知识,每次讲解1个内容,讲解时间20 min[6]。(5)实施回授法。对照组接受健康教育信息单向传授。观察组患者除传授健康教育信息外,还对患者进行所传授知识点的提问,鼓励患者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问题,使其通过自然的表达来分析、总结、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并提出自己的疑问[7],从而评估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认真听取患者的描述,对于患者不清楚或回答错误的问题进行委婉更正和再传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评估、澄清,直至患者能正确回答所提供的健康教育信息。

1.3 观察指标(1)于出院前1 d发放小组自制的健康教育调查问卷,统计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测评得分;(2)记录介入术后穿刺侧肢体制动时间及方法掌握情况;(3)介入术后3个月复查依从性。

2 结果

观察组健康教育知识测评得分[(79.00±5.33)分]高于对照组[(65.57±3.76)分],介入术后穿刺侧肢体制动时间[(7.65±0.56)h]长于对照组[(6.87±1.18)h],方法掌握率(73.33%)高于对照组(4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复查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依从性比较[n(%)]

3 讨论

脑血管介入作为一项新兴的治疗技术,许多患者对其了解甚少,知识缺乏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会导致患者产生不良的生理反应[8]。形象、系统和直观的健康教育新方法是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护理手段,能减轻患者焦虑,保证手术成功,减少并发症[9]。实施回授法健康教育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反复进行解释、评估与澄清过程,可以帮助患者克服遗忘与理解误差,从而更好地掌握健康教育知识。观察组健康教育知识测评得分高于对照组,与涂小花[10]对脑卒中患者相关健康素养的影响中得出的回授法可加深患者的理解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健康素养水平等结论相符。

穿刺部位血肿是经皮股动脉穿刺术后最常见的合并症,下肢制动不良是其因素之一[11]。护士教会患者在制动后穿刺侧肢体左右旋转,小腿能够自由屈伸,有不适感时可手压穿刺点后进行体位变换[12]。同时,把肢体制动的方法做成微视频上传观察组患者微信群,以便患者和家属反复观看学习,患者学习后向护士演示,护士进行评估、澄清直至患者掌握下肢制动技巧。手把手的带教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患者信心。患者掌握肢体制动的方法后卧位更舒适,延长制动时间。

脑血管疾病易复发且致残率高,有研究表明定期复查可明显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复发率和致残率[13-14]。因此,出院后定期复查对预防及治疗脑血管疾病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十分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人数为28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例,说明回授法优于常规健康教育方法。分析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回授法的实施能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无形中参与到健康教育的活动中;回授法延续到患者出院后的电话随访,既加强了护患沟通,也满足了患者的护理需求,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护理能力。

综上所述,回授法是一种有效的健康教育手段,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避免了常规健康教育单向灌输的弊端,使患者能更充分地认识疾病和介入治疗知识,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脑血管卡片肢体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摆卡片
倒过来的卡片
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区别是什么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探讨
肢体语言
一张卡片
肢体写作漫谈
面试六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