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推动山西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转型发展

2020-02-22 08:16马景波
三晋基层治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山西全省工业

马景波

(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太原 030032)

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是山西面临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指引的前进方向,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坚决落实好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谋篇布局、攻坚克难,努力推动山西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转型发展,为山西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贡献力量。

一、山西工业和信息化转型发展面临的困局

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稳增长的重要依托,引导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做强做大新兴产业。多年来,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山西形成了偏重型的工业结构,经济活力亟待增强,转型发展任务艰巨。

山西工业和信息化面临的主要困局有:一是工业结构不优。煤、焦、冶、电等传统产业占比较高,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较小,工业经济缺乏多元支撑,经济增速极易大起大落。二是产业链条偏短。目前,全省钢铁、焦化、建材、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仍然处在产业链、价值链的下游、低端,产品附加值低。三是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绿色发展不足。当前,全省焦化、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不足,综合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绿色发展明显不足,部分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较重。四是新兴产业亟待突破。今年以来,全省信创、大数据、光机电、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蓬勃发展势头,部分领域已经跻身全国第一方阵,但与发达省份相比、与传统产业相比,新兴产业的规模和量能仍显弱小,发展不足的症结仍然存在。五是创新能力薄弱。创新能力不足、核心人才缺乏是山西发展的最大问题。山西的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研发投入、科研实力、发明专利数等创新平台和创新指标均落后于发达省份和中部其他省份。六是企业实力不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00家左右,这与中部其他省份近2万家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明显,特别是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旗舰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屈指可数,且大多集中在煤、焦、冶、电等能源原材料领域,全国电子信息、软件服务业百强企业亟待突破。可以说,市场主体发展不足、发展不充分,仍是制约山西工业经济发展的症结之一。

二、全力以赴打造“六新”发展新高地

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指出,聚焦“六新”率先突破,要成为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方向目标、路径要求和战略举措。要实现工业转型升级,需要从战略全局出发,围绕“六新”抓项目、建生态、抓双创、定标准,全力以赴打造“六新”发展新高地,为蹚出一条新路厚植根基。

(一)布局新基建

新基建指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基础设施和支撑研究开发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等。新基建不仅是经济发展新动能,而且可以通过技术赋能,带动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

1.要加强谋划,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主动与国家重大战略、重大规划相衔接,做好提前预判,加强顶层设计,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加强项目审批、用地、用电、建设运营维护等政策保障服务,推进基建项目建设,更好发挥新基建对新经济、新动能的先行引导作用。

2.要抢抓机遇,加快5G建设和宽带网络覆盖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拓展5G场景应用,加快培育和构建集数据采集、清洗、标注、交易、应用为一体的基础数据服务体系,为大数据产业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要推动融合发展,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在工业领域全过程全领域,通过两化融合、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工业经济优化升级。

(二)突破新技术

新技术是指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品质、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在科技进步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技术。要实现工业领域新技术推广应用,关键是要在技术的产业化上下功夫。

1.要加强技术攻关,将创新驱动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逻辑起点,推动核心技术、共性关键技术、颠覆性技术的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使产业有根、产品有魂、市场有利。坚持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尽早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通过核心技术突破来实现发展的弯道超车。

2.要强化合作交流,加强和国内外高端研发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各类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面向国内外开展重点项目攻关,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实现新技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正当我在寻思着该怎么办时,曾经的同事有个职位推荐,问我要不要去试试,我当即答应,也许只有重回职场才能找回曾经自信的自己吧。

3.要深化成果转化,加强中试基地建设,力争2-3年内实现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试基地全覆盖。完善促进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持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争取更多关键技术在全省率先转化应用,努力把山西打造成新技术转化应用的“新特区”。

(三)发展新材料

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与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密不可分。加快发展新材料,对推动技术创新、支撑工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全省要发挥已有优势,在合成生物新材料、半导体新材料、碳基新材料、特种金属新材料等若干领域率先突破,努力把新材料产业打造成全省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

1.要坚持创新引领,充分发挥省内外科研院所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优势,加强新材料领域重大关键技术研发。立足“新材料产业创新链融通工程”“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和“新材料产业创新链融通服务平台”,为全省新材料企业产品研发提供强有力支撑。

2.要狠抓项目建设,着力推动一批带动效应明显、创新能力突出的新材料项目率先发展。充分发挥技改资金引领作用,加大新材料企业智能化和数字化改造、进口替代、出口创汇项目支持力度,带动全省新材料产业向精细化、规模化、产业化、高附加值化方向发展。

3.要加快集聚发展,着力打造太原三代半导体产业基地、忻州全球复合半导体全产业链产业基地和长治LED光电产业基地;着力打造晋北、晋中、晋东碳基新材料集聚区;着力打造山西转型综改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基地;着力打造太原不锈钢深加工、运城汽车用钢及轻量化材料等一批高附加值产业基地。

(四)打造新装备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核心部分,承担着为制造业提供工作母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任。全省要围绕大工业发展和先进制造领域,不断研发新产品、打造产业链,推动轨道交通、智能煤机、通用航空、风电装备、增材制造、机器人等新装备发展,着力培植煤机、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3个千亿级产业。

1.要坚持项目先行,优选实施一批带动作用明显的新装备项目,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完善配套支持措施,为项目顺利推进创造良好条件,推动项目早落地达效。

2.要发挥平台作用,立足发挥轨道交通技术联盟、增材制造产业技术联盟等平台,筹建智能煤机、通用航空、风电装备、机器人技术联盟,推动联盟成员单位开展创新活动。指导企业组建研发机构,鼓励协同创新,推动成果转化,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在全省装备行业率先应用。

3.要加强人才选育,引进一批国内外领军人才创业兴业,积极推进创新型团队建设。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力度,培养更多的管理、操作、维修等实战人才,为全省新装备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五)研发新产品

新产品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全新产品,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比原有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的产品。研发新产品,是加快转型出雏形,构建创新型经济业态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占据未来产业发展先机的突围之举。

1.要直道冲刺,聚焦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与产业链“建补强固”,以产品先进性推动产业链现代化,以做大做强一批先进新产品为手段,加快产业链的补链、延链、固链与稳链,以产业链优势抢占制高点,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由中低端跃向中高端。

2.要弯道超车,瞄准新产品个性化、多样化、品牌化、绿色化特征,加快推动由量的积累向量质并举转型,做优做特一批品质新产品,提升消费产品供给品质,推动产品供给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

3.要换道领跑,聚焦“科技前沿、国家所需、山西所能”,在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抢占新机、追赶超越,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在关键领域的新产品上集合精锐力量,发力突破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前沿新产品,打造一批拳头优势产品。

(六)培育新业态

新业态是指具有一定创新性、革命性的服务模式所推动的新型产业形态。

1.要聚焦互联共享,紧紧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优势,推动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采购、销售和物流等方面实现协作和共享,延长优化产业链条,升级工业经济结构。

2.要聚焦降本增效,通过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最优配置资源,盘活区域产业发展,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推动实体经济服务效率提升。

3.要聚焦消费升级,鼓励企业转向“以客户为中心”,构建“业态融合、资源共享、人群互动、引领消费”的跨界共享经济生态圈,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真正实现产业融合跨界共赢。

三、打造“六新”发展新高地的保障路径

聚焦“六新”蹚新路,不是一项孤立的工程,需要高度关联、互为促进的有机保障体系。我们必须深入实施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的战略性举措,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发展,在全省形成推进“六新”发展的浓厚氛围,为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深入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七大战略”

实现“十四五”转型出雏型,必须站在战略高度谋划推动一批变革性、牵引性、标志性举措,为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再造新优势、构建新格局。立足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要重点实施以下战略。

1.要大力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14大标志性引领性产业和千亿产业培育为抓手,出台先导性支持政策,优先推动发展以14大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动信创、大数据、半导体、轨道交通、数字创意等产业率先发展,抢占制高点,打造增长极。

2.要大力实施优势转换战略。聚焦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协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政策,推动全省能源、电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要协同有关部门,在研究全省电力优势转换为电价优势方面破题开局,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要充分发挥全省焦炉煤气制氢优势,积极研究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打造新的增长点。

3.要大力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重点围绕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抢滩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要深入研究、全面梳理各产业国内外领军企业、代表产品、核心技术、重点团队等,率先在信创、大数据、半导体、合成生物、光机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形成领先方队。

4.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坚决打赢14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打造和研发活动全覆盖两场战役,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加快突破,努力攻克一批“卡脖子”问题,为山西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插上创新的翅膀。

5.要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看有没有竞争力。要掌握产业发展内在规律,树立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推动产业、产品、企业增强竞争力,推动全省实现可持续发展。

6.要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要主动适应市场、占领市场,要不断推动产品更新换代,加强高质量产品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引领需求。要主动融入国际国内市场,积极推动产需对接,推动消费和供给相互适配,推动供给需求两侧协同。

7.要大力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战略。扎实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源革命综合改革、煤电铝材一体化等重点改革,发挥改革关键一招作用。要以开放促发展,坚持眼睛向外,转过身来,开拓创新。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充分借鉴他山之石,加快高质量发展。

(二)不断强化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八个转型”

山西转型十分紧迫、山西转型绝非易事、山西转型前景光明、山西转型唯有实干。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山西兴于煤、困于煤,一煤独大导致产业单一。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山西工业经济不强的症结关键。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不断强化观念转型、经济转型、方式转型、路径转型、动力转型、结构转型、机制转型、管理转型,营造一切为了转型、一切服务转型的浓厚氛围。

一是在观念转型方面,要克服煤炭依赖、路径依赖、资源依赖的思想,树立更多依靠市场、人才、改革、先行先试推动发展的理念,实现观念更新,推动化茧成蝶。二是在经济转型方面,要立足制造业、数字经济领域,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全省资源型经济向创新型、数字型、开放型转变。三是在方式转型方面,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工业经济从资源消耗、环境破坏型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打造山西工业绿色发展底色。四是在路径转型方面,要坚持直道冲刺,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要坚持弯道超车,推动全省产业产品实现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要坚持换道领跑,着力在14大标志性引领性新兴产业、新一代科技产业上超前布局、抢占先机,打造一批在全国领先的产业集群、拳头产品。五是在动力转型方面,要积极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实现动力变革、动力更新、动力升级。要加强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大力推进先行者、排头兵建设,推动新兴产业弯道超车、换道领跑。六是在结构转型方面,要继续推动工业内部结构反转,千方百计扩大非煤产业、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占工业的比重,多措并举提升全省工业含金量、含新量。七是在机制转型方面,要坚持改革为要,加快机构重塑性改革,尽快建立与推动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机构机制,加快建立与高质量转型发展相适应的新体制、新机制。八是在管理转型方面,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对萌芽的新模式新业态采取包容审慎态度,鼓励新兴产业发展,努力在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上取得新突破。

猜你喜欢
山西全省工业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上半年全省工业实现“双过半”目标
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表
工业人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