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

2020-02-22 08:16燕斌斌
三晋基层治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山西高质量转型

燕斌斌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太原 030006)

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山西指明的金光大道。近年来,山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篇光辉文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历史性机遇,持续推进高质量转型,转型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山西是一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省份〔1〕,要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就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践行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高质量绿色发展助推高质量转型发展。

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实践导向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长期的粗放发展方式导致山西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可以说,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欠账已经成为制约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2〕209;“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3〕;“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4〕;“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把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推进能源革命、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统筹起来”〔5〕;“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6〕。这些重要论断既科学阐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也为山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山西要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就必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子,以高质量绿色发展助推高质量转型发展。

(一)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是山西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方式能否实现转型升级。山西经济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过度依赖煤炭资源、过度倚重煤炭价格,这种粗放发展方式虽然能在一段时期内获取丰富的物质财富,但是也产生了体量巨大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欠账,需要花费很大、甚至超过经济发展所获取财富的成本去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更为关键是的这种发展方式严重制约了山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日益趋紧的生态环境状况和不堪重负的环境承载能力,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因此,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就成为山西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是山西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不断丰富,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成为影响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因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424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处理好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理应成为山西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绿色发展关系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全局

山西要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就必须树立起“不要带血的GDP,不要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GDP,不要掺假带水分的GDP;要有质量有效益真金白银的GDP,要绿水青山可持续发展的GDP,要老百姓有实实在在获得感和幸福感的GDP”〔7〕的鲜明导向,更加突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一方面,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持续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努力建设“绿水青山”;另一方面,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能源结构、消费结构的绿色转型,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使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和发展红利。

二、坚持生态优先,不断创造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

近年来,山西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着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仍然要清醒地认识到,山西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环境承载力有限,尤其是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与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宏大目标相比,山西的生态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污染防治攻坚战一刻也不能松懈。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山西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打造更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补足全面小康的短板弱项,从而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迈出更大的步伐,为山西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转型发展奠定基础,以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促进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

(一)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早抓事半功倍,晚抓事倍功半,越晚越被动。”〔8〕190要以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保问题为突破口,以蓝天、碧水、净土、农村人居环境等专项整治行动为载体,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推进“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露天矿山、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治理,统筹推进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城镇污水、农村排水“五水同治”,加快补齐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欠账。

(二)注重强调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

各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多年粗放发展累计的结果,既有共性表征,也有个性特点。因此,生态环境治理,必须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统筹考虑污染源头、难点堵点、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群众生活习惯等因素,采取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治理策略,防止出现“一招鲜、吃遍天”,不切实际、急于求成等问题。比如,推进清洁能源供热,就必须立足各地的资源禀赋、经济水平、群众生活习惯等,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确保老百姓不受冻、用得起,实现环保达标。

(三)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发挥生态自然修复作用

自然界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历史证明,当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科学保护自然时,就能够得到大自然源源不断的馈赠;当人类违反规律、无序开发自然时,短暂的收益之后是大自然无情的报复。因此,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都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9〕361,按照生态系统自身的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进行保护和修复,采取自然恢复和适度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生态环境的自行恢复、自然循环、休养生息,增强生态环境资源再生能力,谨防出现违背客观条件、脱离自然规律的修复,乱搞所谓的“生态工程”。

(四)坚持系统治理思维,山水林田湖草协同治理

生态环境是一个系统整体,各个部分之间是互相依赖、有机联系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9〕363,“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5〕。这些重要论述为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了科学指导。因此,应该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环保、水利、林草、农业、自然资源、煤炭工业、城建等部门工作上的联动和协同,加强不同县市区之间的合作和统筹,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从而取得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综合效果。

(五)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严守生态环保“三个红线”

制度管根本、管长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9〕362要围绕如何严守“三条红线”,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一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持生态环境污染“零容忍”,露头就打、抓早抓小,以最严的惩治力度、最强的执法力量治理污染;建立重大项目立项专家评审、公开听证制度,严格进行项目环境评价和安全评价等;建立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和用途管控制度,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完善生态环境防治的区域联动机制,发挥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整体合力。二是守住环境质量底线。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严格惩处生态环保违法行为,让制度真正“长出獠牙”,发挥刚性约束作用;建立健全生态考核评价机制,提高政府年度绩效考核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权重,健全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任期负责制,把生态环保工作状况作为领导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研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于生态脆弱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10〕。三是把住资源利用上线。加快建立资源统一调查、评价、检测制度,有计划、有节制地开发合利用自然资源;建立和完善绿色生产、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和推广,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援助。

(六)大力弘扬“右玉精神”,增强生态治理战略定力

生态环境问题是多年累积而成的,生态环境治理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右玉人民在几十年如一日地修复生态环境的过程中,铸就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这是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六次对“右玉精神”进行批示,两次视察山西都强调要发扬“右玉精神”。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大力弘扬“右玉精神”,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任接着一任干,像接力赛一样,一棒接一棒干下去;要研究制定生态环境治理长远规划,按照“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由易到难,分期、逐年解决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三、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构建绿色生产方式

高质量转型发展是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山西要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就不能再走“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那种不加选择、有项目就上的旧的发展方式,而是要坚持绿色发展,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良性循环,这既是破解“两个过度依赖”难题、实现资源型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污染问题、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之策。

(一)以产业生态化为导向,发展以绿色、循环、低碳为特点的绿色产业

产业生态化就是把绿色作为产业发展的鲜明底色,在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等生产的全流程和运输、贮存、废物处理等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都坚持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1.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绿色生产方式,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以煤炭、电力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是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基石,必须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对其进行绿色生产方式改造,做大做强优势传统产业,提高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是确立生态环保刚性约束。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招商项目坚决不上马,不符合环保要求的落后产能坚决淘汰,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坚决整改,整改不合格的坚决关停,腾退落后产能,引进绿色产业,实现“腾笼换鸟”。二是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立绿色基金,支持绿色金融,鼓励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培育发展一批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产业链。三是鼓励绿色技术创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离不开绿色技术的广泛推广,为此,要出台专项政策,支持企业、科研单位加大绿色技术的研究、转化和推广,用绿色技术促进绿色发展。四是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采用市场化方式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发展,比如,山西省探索建立了环境污染企业强制保险制度,秉持“谁污染、谁付费”原则,由污染企业购买强制环污险,保险公司聘请专业人员协助监管、督促整改的方式,不仅能够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而且能够促进企业转型发展,减轻政府环境治理支出的压力,实现了多方共赢。

2.大力发展以“六新”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逐步摆脱“两个过度依赖”。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变革趋势,代表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具有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11〕。要把“六新”作为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方向目标、路径要求和战略举措。

一方面,要依托现有优势,巩固拓展新兴产业。近年来,山西转型发展步伐强劲有力,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半导体、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迅速,建成、投产了一批重大转型项目。要紧紧扭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依托已经建成的优质产业项目,打造一批示范龙头企业,围绕增长快、效益高、产业链条长的产业,高质量和高标准打造标志性、引领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新兴产业集聚区。同时,在产业布局中,严把环境保护关,实现新兴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比如,在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等新能源时,要大力研发推广绿色技术、最大限度实现无害化生产,尤其是在太阳能电池和锂电池的回收处理,地热钻井废料、核能燃料的无害处理等方面要趋前布局、提早研发,破解“卡脖子”难题。

另一方面,要瞄准发展趋势,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球产业变革的趋势所在。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不仅要加快升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现直道冲刺和弯道超车,还要超前布局未来产业,为换道领跑奠定基础。为此,在产业规划和布局上,必须瞄准全球科技发展前沿,围绕产业发展未来趋势,以抢滩占先、换道领跑的姿态,打好“六新”攻坚战、抢夺战,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二)以生态产业化为指引,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生态产业化就是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把生态治理作为重要产业类型,通过给予政策、金融等方面的扶持,推进生态产业和生态治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代表的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产业必须立足地方实际,遵循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发展的思路,统筹考虑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地域特色和区域功能进行生态农业、旅游等产业布局,坚持“有多少汤泡多少馍”,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实现生态优势和经济优势良性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西要发展有机旱作农业,走‘特’‘优’农业发展路子。”〔12〕这为山西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要以山西农谷建设、运城农产品出口平台和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的建设为牵引,推动山西生态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要围绕“特”“优”建立生态农业全产业链,加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机食品认证的支持力度,打造生态农业高质量品牌,鼓励企业通过高品质、深加工、强品牌,提高生态农产品的附加值。要加大科学技术研发和推广,尤其是塑料薄膜无害化处理、农药化肥的科学使用、牲畜粪便的回收利用等,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低碳、环保、可循环。

与传统旅游产业相比,生态旅游既突出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也强调旅游全过程的绿色、低碳和环保,促进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山西自然景观壮美、历史文化丰厚,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独特优势。要全力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打造“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旅游品牌,以集团化、品牌化、优质化推动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作为旅游开发的底线,走在“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绿色发展之路,绝不重复过去那种掠夺式开发的老路。大力实施“夏养山西”战略,依托山西已有的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中国森林康养林场,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布局,促进林业、农业、文化、旅游、中医药、健康、养老、养生、医疗、体育等多种产业形态融合发展。

2.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发展。在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方式运作,不仅能够提高生态修复、保护的质量和效率,而且能够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要加大政府购买生态环保产品和服务力度,鼓励和支持污水处理、垃圾回收等专业生态环保企业,参与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生态修复、固废处理、污染治理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要大作煤矸石、粉煤灰、秸秆等固体废弃物“变废为宝”的文章,推进固废的资源化再利用。要大力推广生态扶贫,推进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模式的完善和发展,把生态环境治理与扶贫、稳贫结合起来,实现生态建设、脱贫攻坚、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要建立生态资源产权制度,健全生态产品和服务交易市场。“当前,自然生态要素越来越成为与土地、能源资源同样重要的稀缺生产要素。”〔13〕因此,可逐步建立排污权、碳排放权、林权、水权等生态产权制度,发挥市场配置生态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为生态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奠定制度基础,实现生态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四、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构建绿色生活方式

供给侧的绿色生产和需求侧的绿色消费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闭环,二者既互为依托,又相互促进。因此,坚持绿色发展,就“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9〕367。每一名公民都应该自觉行动起来,从源头减少污染,做绿色生活的倡导者、践行者、推动者。

(一)大力弘扬绿色理念,营造绿色生活社会氛围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离不开绿色生活理念的大力弘扬。要以绿色生活主题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单位创建活动,以活动树理念、以理念促活动;以新闻媒体、网络自媒体等媒介,广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消费和生活方式;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开展绿色发展理念、绿色生活方式的宣传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费和生活习惯。总之,每一名公民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以绿色生活方式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新风尚。

(二)大力推进垃圾分类,提高消费品的循环利用率

垃圾是人类消费活动的残余物。过去,以垃圾堆积和填埋为主的粗放式处理,不仅直接造成了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而且还会滋生细菌、传播疾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就成为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尽快完善垃圾分类的相关硬件设施,提高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能力;要研究制定科学规范的垃圾分类流程和方法,加强对实际操作的指导力度;要加强垃圾分类宣传,使得公众认识到垃圾分类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掌握垃圾分类的科学方法,从而增强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推广绿色办公、采购,发挥党政部门的示范引领作用

大力创建节能单位,推广绿色办公和绿色采购,是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通过发挥党政部门的示范引领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全社会逐步形成绿色办公和生活方式。为此,要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鼓励使用节能、节水的可再生绿色办公产品,大力推广无纸化办公方式,加大新能源汽车在公务用车中的采购比例,全面实施公共机构垃圾分类;要转变分散办公模式,职能相近或相关的单位集中办公,降低出行和沟通成本,同时提高办公资源的使用效率;要创新体制机制,建立绿色采购制度、节能单位管理制度、节能目标管理和考核制度,通过制度来管人管事管物,促进工作和消费模式转变。

猜你喜欢
山西高质量转型
我在山西等你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山西叹五更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