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语言研究》古汉语词汇研究综述

2020-02-28 11:53刘金慧
长安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古汉语词汇

刘金慧

摘要:本文对2010年至2019年《语言研究》所刊登的有关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文章作了梳理。首先按照成果类型将文章进行分门别类,回顾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内容和特点,并对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归纳;其次,与早些年的文章进行比较,旨在总结出近十年间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发展和变化趋势;最后,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关键词:《语言研究》;古汉语;词汇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20)01-019-03

《语言研究》创刊于1981年,是由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主办的国内最重要的语言学学术刊物之一,为中文核心期刊。其刊载内容包括方言、词汇学等方面,几乎涉及语言学的所有领域,旨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体系,以促进中国语言学的发展。

一、数据统计

据初步统计,自2010年至2019年(截止至2019年第3期)十年间,《语言研究》共发表古汉语词汇相关研究的文章有100多篇。这些文章,大致可分为词义考释研究、词汇分类研究以及词汇比较研究这几类。

二、词义考释研究

对古汉语词汇的研究当然离不开对词语意义的具体考释。通过对近十年《语言研究》所收录的所有古汉语词汇文章进行分类也发现,词义考释的文章数量是最多的,且其基本都是以古代文献为背景进行研究,文献类型包括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

(一)传世文献

1.笔记小说。笔记小说的研究语料大都集中在明清小说,且除了疑难词语的考释外,更多的是对俗字词的考释。如李润生的《也谈<启颜录>中的“豆”字》(2016.2),作者首先对于王虎在《<启颜录>中的“豆”字考》(《中国语文》2014.1)中“‘豆字为‘合适义,当读作‘逗或‘投”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李润生的观点是:“逗”的本义是“止”,表示“停止于某处”,它记录了多个假借义,其中“投合、接合”义的本字是“鬭”,“诳逗”义的本字是“”,“逗趣”义从“诳逗”义引申而来。《启颜录》中“豆”字当为“有趣”义,通作“逗”,本字为“”。同类文章还有李伟大《<金瓶梅词话>中“楂儿”源考》(2018.4)等。

2.诗词曲。对诗词曲语词考释的研究重点集中于《诗经》。如赵家栋、付义琴《<生经·舅甥经>“俘囚”词义复议》(2017.4),从版本、音义及引用异文着手,结合《生经·舅甥经》译经时代汉语特点和句式特征,对诸家说解做了进一步梳理,特别对颜文的说解进行复议。“孚”“捊”古今字,“俘”“捊”同源通用。

同类文章还有华学诚《<诗>“不我屑以”解并论“不屑”的成词》(2019.3)、李玉平《也说<生经·舅甥经>中的“酒宗”》(2015.1)等。

3.史书。史书经常作为论证训诂考释的材料,对史书集中进行考释的文章也有很多。如郭万青《<国语>“众以美物归女”正诂》(2018.3)中,认为《国语·周语上》“众以美物归女”中的“以”是并列连词,先秦传世文献中“以”的这种用法比较常见。“归”字在本句中是“嫁”的意思。“众以美物归女”的真正解释应该是“三个美女(一起)嫁给了你”。再如吴柱《<左传>考释七则》(2016.1)针对学界尚有争议的《左传》文公十二年的“坐甲”、宣公十二年的“重获”、成公十五年的“敌利”、襄公八年的“无成”、襄公九年的“日知”、襄公二十四年的“搏人”、襄公二十六年的“淹恤”等七处词语和文意的解释,进行了重新的阐释。

4.佛典和禅宗语录。上个世纪对佛经佛典词语的解释并不是很多。近十年来,对佛典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禅宗语录词语考释类的文章也越来越多。如王长林《禅录“屡生”平议——兼谈俗语词溯源对古代语文辞书之利用》(2019.3),文章指出“屡生”即“愚生”的观点最可信,并结合古代语文辞书的编纂体例和“屡生”的方言背景进一步推测”屡”是中晚唐在北方地区使用的一个俗语词,“愚”是“屡”的方俗义。宋释语录中的“屡生子”是“屡生”更为俚俗的表达,“子”是名词词尾。通过个案研究,文章指出俗语溯源与古代语文辞书释义研究可相互参证。

同类文章还有郑贤章、左晋《<乾隆大藏经>疑难字考》(2019.1)、黄仁碹《玄应<大唐众经音义>校勘举例》(2015.3)、王长林《禅语“君子可八”释义商兑》(2015.1)、王闰吉《唐宋禅录疑难语词考释四则》(2013.3)等。

(二)出土文献

出土文献因其真实性和共实性而备受学界关注,尤其是敦煌文献和简帛文书。

1.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如于淑健《敦煌古佚和疑伪经词语新探》(2013.3)中择取敦煌古佚和疑伪经中的“顾录”“顿乏”“惭谢”“荡尽”“津通”“轻突”“五擿”等词语试加考释。赵静莲《敦煌文献疑难词语考释札记》(2013.3)认为敦煌文献中的“旅拒(旅距)”只有“不顺从、违逆”之义,《汉语大词典》将其拆分成三个义项是错误的:“遣免”为同义连文,“遣”有免除义:“招当”也为同义连文,“招”有承当义。叶娇《敦煌文献服饰词考释二则》(2013.3)对敦煌文书中的“长袖”、“暖子”二词试作考释,认为“长袖”除通行义外,还是唐代百姓所穿之稠袍,“暖子”则是唐宋市语,即棉袄。

2.金文简帛。如高中正《北大简<反淫><妄稽>字词考释》(2019.2)中认为北大简《反淫》篇整理者释为“鹓”者,当为“鸳鸯”:“弋鸡”为一种水鸟,不当括注为“鸢鸡”,“弋”跟“与专切”的“鸢”不同,后人注解古书多混同,当改正。《妄稽》篇多用口语,具有一定的汉语史参考价值。其中“少母”应理解为庶母;“生故”应如字读,理解为“生计”:“汝亦獨不我直”,“亦”为“夫”的误释,“不我直”即“不以我为直”。

同类文章还有朱生玉《甲骨文“牢”“陷”“坎”“沈”“逐”系等字词关系再研究》(2019.2)、董志翘、洪晓婷《<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贰)>中的介词“于”和“於”——兼谈清华简的真伪问题》(2015.3)、谭飞《罗振玉甲骨文考释之误释字研究》(2011.2)等。

三、词汇分类研究

(一)常用词研究

自本世纪始,常用词的研究逐渐深入。如吴盼《“货”字“买”义辨》(2019.3)中提到,《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华字海》三大辞书“货”字均收有“买”义,不少学者亦认为“货”有“买”义,甚至将其视为反训词。然通过对辞书及诸家所举书证的深入考察,发现“货”字的“买”义并不能成立,故“货”为反训词一说亦当存疑。再如盛益民《论“脖”的来源》(2010.3)基于语言接触的研究成果以及“脖”在汉语史以及汉语方言中的特殊情况,认为“脖”不是汉语自身的语素,而是来源于突厥语的语素。

(二)语源研究

对语源探究的文章从早期的调查词语最早用例,分析早期意义发展到现代词义的原因,发展到近年来的更加系统,更具理论性的探源。如崔兰《“蛯”字源考》(2018.2)中认为有学者及辞书界把“蛯”定性为日源字是不对的。他分别从“蛯”在中国文献中用法及中日文“蛯”形音义对比这两方面进行考索,认为:中文“蛯”,同“獠”,系“西南夷名”,与“猪”“老”“(虫敢)(嘏)”等通,见于敦煌文献:日文“蛯”,形源于中国,其义发展与中文“蛯”本义有渊源关系。

同类文章还有魏启君《“骨冗”考源》(2018.1)、真大成《“趁”之来源补充》(2017.1)、杨琳《“结裹”与“结果”的源流及纠葛》(2013.1)、盛益民《论“脖”的来源》(2010.3)等。

(三)词的新义研究

近十多年,各学者在对词的新义方面的探讨也是如火如荼。如田启涛《“镯”之“手镯”义新探》(2019.3)中提出“镯”本指乐器,而现在,“镯”则主要表“手镯”之义,“手镯”义的“镯”,是“鋜”的同音借字,“鋜”本义为“锁足:锁足之器”。元代以后,随着“镯”的使用,“铌”却退出了这个语义场。不仅表“手镯”用“镯”,就连原本“脚镯”义位的“铌”也让位于“镯”,“镯”完成了由“同音借字”到“手脚并用”的“大一统”。

同类文章还有周硕《<吕氏春秋·音律>“阴将始刑”新诂》(2018.3)、要二峰《“蓝缕”新解》(2017.2)、鲁普平《“择”之“释”义新探》(2016.3)、曹海东《“蚜(齿可)”释义新探》(2011.3)等。

四、词汇比较研究

(一)作品间词汇比较研究

如王维辉《<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与<训世评话>的词汇差异》(2011.2),文章通过三个表格列出“老朴”与《训世》的词汇差异一百多项,认为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外乎四个方面:《老谚》《朴谚》有些词沿用《原老》《原朴》而未改;方言背景不同;文体和内容有异:编者个人用词习惯不同。文章举例分析了其中的前两个方面。初步结论是:《老谚》《朴谚》与《训世》的方言背景不同,《训世》中存在南方官话的成分;《老谚》《朴谚》使用的语言是明代前期(15世纪后期)的北方官话,其中还保留了一些元代“汉儿言语”的成分,《朴谚》中可能还存在少量南方官话的成分;《训世》编者李边所习得的可能是15世纪后期朱明皇朝上层人士所说的口语,其中的南方官话成分或许是北上的皇室集团从江淮地区带过去的,因此跟《老谚》《朴谚》所反映的地道的北京话相比呈现出若干不同的面貌。

(二)具体词语用法比较研究

如徐新伟《“钻石”与“碹石”的名物之争》(2017.3)中提到,金刚石义项的“钻石”这一称谓始于清朝中期而非清朝末期,“碹石”即闽南语中“璇石”,即“钻石”。“碹石”作为闽南方言词语,时至今日在东南亚华文媒体中仍有生命力,而在中国大陆钻石义的“碹”已经变成“死字”,“碹石”在《申报》(上海版)中的频次显示,在来自报纸的主体语言北方官话的竞争下,“碹石”在庞大语料数量中显得生命力很微弱。同类文章还有江学旺《“段”“段”探析》(2013.2)、吴宝安《小议“头”与“首”的词义演变》(2011.2)等。

五、研究趋势

纵观《语言研究》近十年所收录的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文章,基本可以反映出古汉语词汇研究的趋势和方向,可以看出近些年的中国古汉语词汇研究有了以下进展:

(一)研究内容更加丰富

近十年来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常用词研究、词汇系统研究等方面的文章越来越多。同时考释类文章材料运用也更为丰富,且方法则倾向于综合研究。如金克中《<祖堂集>释词三则》(2018.2)五代时这部禅宗史料总集“白槌”“灼然”“党其所习”三个词语予以考释,不仅考释词的含义,还进而考察词义演变轨迹。

(二)研究语料进一步扩展

研究语料进一步的扩展,首先反映在对佛典材料的应用上,上个世纪语言学界对佛典材料的利用并不常见,但近十年开始数量逐渐增多。如朱冠明《佛经翻译中的词义移植补例》(2015.4),词义移植是佛经翻译中常见的现象。“学”、“决”、“将无/得无”、“天”等词在佛经中具有的一些特殊义项或用法,正是来源于移植。这些实例进一步充实了朱冠明(2008)所提出的佛经翻译中的“移植论”。其次反映在对其他新材料的利用不断增多,如出土文献中除了敦煌材料,学者们也开始不断关注吐鲁番文书。

(三)研究方法不断更新

近年来,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方法在不断更新,包括充分利用方言、少數民族语言等材料,如陈源源在《吴语“垃圾”的语义来源》(2014.1)中对“垃圾”这一常用词,在利用文献材料、现当代汉语方言材料的基础上,考察了“垃圾”的词义,并与其他语言材料进行对比,对“垃圾”的词义发展演变进行了研究。除此之外,还更注重构词理据和词汇系统,以及重视借鉴现代语言学理论来解决小学问题,使古汉语词汇研究更系统化,也挖掘了一些更深层次的规律。

六、对未来的展望

(一)提高理论素养,不断改进研究方法。

现阶段,有很多学者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方法去研究古汉语词汇,拓宽了思路是值得肯定的,但我们仍要不断探索更丰富的方法,寻找最适合古汉语词汇实际面貌的研究理论。我们要注意传统的研究方法仍未过时,从训诂人手释读古籍尤其是出土文献的疑难词语仍然是很值得做的工作,同时也可关注相关学科的关联性,不断探索新的适合理论的方法。

(二)加强系统性研究,深入探究其内在的发展规律

近几年,古代汉语词汇领域的文章数量很多,但个别词语考察占很大的比重,而比较系统的词汇发展规律的研究成果较少,对词汇的系统性关注不够。我们要深入探究词汇学内在的发展规律,加强系统性研究。

猜你喜欢
古汉语词汇
读后续写词汇锦囊之“行”
梅县客家话对古汉语语音的传承
高等师范院校古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词汇小达人
标话词汇限定成分的后置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谈古汉语主语隐去对韩国语教学的启示
论“以”在古汉语中的介词功用
词汇小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