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中的晒运动照现象研究

2020-02-28 11:53周昱君
长安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消费社会

周昱君

摘要:在社交网络上晒运动照片已经成为当下司空见惯的一种社会现象,对人身体的审美成为日常审美现象之一。这体现出消费社会对人们审美观、价值观的改变,这在本质上是审美商业化进程中的一部分。本文用文化研究的方法详细分析晒运动照现象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反映出的社会文化的变化,以及消费社会如何影响了人们的自我认同。

关键词:消费社会,晒运动照,审美标准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20)01-110-03

目前,晒运动照成为了一种流行风尚。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在健身、运动后拍摄自己的运动照片并发布在一些社交媒体上的行为。这类照片主要凸显运动者健美的身材、做出高难度动作以及出众的长相,一般来说只要任意符合上面的一项,爆照者就能收到大量的点赞和评论。这些点赞和评论能够满足爆照者炫耀自己身体的心理,也反映出这些照片满足了观看者对美好身体的观看欲。这在整体上说明了在当下身体审美的日常化现象。

一、晒运动照现象

在当前的读图社会中,图像已经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表达和观看方式。这既是技术发展的结果,又成为今后技术发展的导向。是技术的进步给了每个人浏览图像、发布图像的便利,同时,与这种方式同步形成的读图思维模式又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人们在这个特定时代中形成了特定的对于图像的渴望和需求。这样的需求却被当作是自然而然的事。

现代生活中人们离不开社交媒体,虚拟世界中的人格已经成为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部分。人们对社交媒体的依赖集中表现为对图像表达的依赖。我们常用的微信、微博、QQ等软件都可以通过发布图片来公开展示自己的生活。包括美食照、旅游风景照、自拍照、运动照、家人照等等,也就随之产生了“晒娃”、“晒吃喝”“秀恩爱”这样的词语。这些词中的“晒”字、“秀”字都表现出发照片者对外主动展示的态度,也就是说,今天人们表达自我的方式已经不同于以前,人们在社交网络上通过发布图片的方式来展示自己已经成为当前的主要表达手段之一。这种方式作为一种固定的行为也在影响人们接收信息、看待信息以及自我确认的过程。

发布信息者作为编码者会精心挑选自己要发布的照片,并且通过修饰图片、配文字、加话题等方式完成整个编码过程,使自己发出的图片符合自己的“议程设置”,尽可能引导观看者得出自己希望的结论。当这些图片通过网络展示给观看者的时候,观看者会下意识凭借观看经验来对图像进行解码,尽可能从层层包装中分辨出图像“真实”的原貌,然后得到自己的评价和态度:修图失真、表现不错或者让人羡慕。在这个过程中,发布图片的人和观看图片的人处于信息开头和结尾这两端,看似是截然分开的。但实际上,具体的情况要复杂的多。除去编码和解码外,观看者还会对图片进行反馈,这也正是社交网络的“社交”特性之所在。一般表现为观众看到发布者的运动照片后给点赞或评论。由于网络的中人们身份的匿名性,评论区人们往往会直接表达自己的喜欢、厌恶或者轻蔑,并且这些反馈能够及时传到发布者面前。更多的点赞和更多的欣赏类评论能够对发布运动照片的人给予强烈的鼓励,反之却不一定会使发布者沮丧。如果某个人所发不出的照片引发的不是大量赞美,而是大量厌恶,发布者依然可能是赢家,只要他能够引起话题度,他就能有商业价值。更大范围来看,通过人们大面积“筛选”后,最“美丽”最具有视觉刺激性的照片就能得到最大范围的传播,最有可能影响到人们对美的判断。

在这些现象中,运动爆照尤其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运动爆照现象正在重塑我们观看的方式、我们的审美观以及对自我身体的认同。

二、被消费社会赋予意义的运动照

对于个人而言,是否运动、自己的身体是什么样子原本是私人生活的一部分,即在公开场合里没有明确意义。但现代社会中显然不是这样。在小米运动等健身APP、微信朋友圈、微博乃至日常生活中,对运动中身体的展示和评论随处可见。运动者将自己的运动照发布上去對的照片有机会被所有用户看到,点赞数和评论数较高的图片会获得置顶类权限,得到更广泛的传播。由此可见,对于身体的展示和审美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如果是在几十年前,让人们设想一下大众每天都会看到别人展示身体的照片,这都是难以想象的。但现在甚至没有人会对这一事实感到奇怪。这一变化反映出消费社会对人审美观念的影响。在《消费社会》中描述:“消费者与物的关系因而出现了变化:他不会再从特别用途上看这个物,而是从它的全部意义上去看全套的物。”现代人对身体的审美正是呈现出这样的情况,对于社交网络中所展示出的腹肌、肱二头肌、川字肌、人鱼线,人们也不是从特别的用途上看这些肉块,看它们能够抬起一个超大行李箱、能够做200个仰卧起坐或者100个深蹲。在消费者眼里,商品“不再是一串简单的商品,而是一串意义,因为它们相互暗示着更复杂的高档商品,并使消费者产生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动机。”同样的,人们看到的关于身体展示的照片,也是含有一连串意义,它们意味着健康、美好、更加自律的生活,代表一种更高级的生活方式。人们想要观看这些照片的欲望,实际上是自己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的投射。而在消费社会中,几乎人的各种欲望都能迅速得到满足。对这种健康、自律生活的欲望,只要愿意点开APP,付出流量和时间,一张张照片从指尖滑过,人们的欲望瞬间被满足。眼睛是欲望的器官,在消费社会中,特定的图像就被用来满足人们特定的欲望。消费这些图片的意义在于让自己因欲望的满足而愉悦,让渴望之心暂时被安抚,这使人们可以再次收起对自己生活的不满,重新接受重复的又一天。

在消费社会中“需求从来都不是对某一物品的需求而是对差异的需求(对社会意义的需求)”,正如人们发布或观看运动照片,并不是真的渴望看见别人在运动,而是希望看见运动照片中的人所蕴含的社会意义,所体现出的那种健康、自律和高端感。这样的需求“永远都不会有圆满的满足,因而也不会有需求的确定性”。我们之所以会沉溺于浏览他人的运动照片正是因为每一张照片都在满足我们的观看欲,但任何一张都无法真正满足观看欲。在通过观看他人生活来使自己象征性地接近这种生活,这种方式永远都无法真正圆满,它反而在不断刺激新的渴求,使人陷入消费的迷雾里难以自拔。

三、消費社会中的身体审美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才会如此广泛地把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图像世界中。消费社会力图把一切都纳入消费的逻辑,也就是它鼓励有价值的、可复制的事物而排斥独特的、不可直接估量价值的事物,即使是后者也总会被纳入其中。消费社会唯一的主人就是资本,它需要让资本以最快的速度在最大范围内流通起来。因此,它要把更多的事物变成资本,甚至人本身也是。当人作为被观赏的对象,就需要具备观赏价值,就被物化为一种视觉资源,于是就可以为资本创造财富。更特异的是,消费在不断物化人的同时却又用它的另一面——享乐来安抚人。使人不知不觉被享乐的枷锁束缚住,逐渐丧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人们在观看运动照片的时候能够从那些美丽的身体上获得观看的愉悦感,在消费社会中愉悦占据着统治性地位,资本会促使技术来更快、更直接地带给人愉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身体审美是资本在拓展版图过程中的重要一步,是资本开发出了身体审美的商业价值。

体现在运动爆照现象上,消费社会动用起它广泛的力量来将身体消费合法化。网络上铺天盖地的美好身体照片在不断给人树立标杆,同时也在给人焦虑,因为和这些标杆相比自己的身体总是不够美、不够有吸引力。当人们通过忍受长期自我克制的生活,参与高强度的锻炼,使自己的身材一点点向着这些标杆靠拢的时候,似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变得美好。拥有符合这一审美观的体型能够赢得路人羡慕的眼光,能够在网上快速走红,能够享受不断受到点赞提醒的愉悦感。甚至还包括陌生网友送的礼物等等。这些强大的鼓励不断促使人朝着这一目标进发。同时,又因为要经受这样艰苦的训练才有可能使自己的身体符合这一标准,这让这件事成为始终只有少数人可以做到的事,这进一步加强了成功者的荣誉,使消费的链条变得更加坚固。

在消费社会中产生了这样广泛的运动爆照行为,同时,这些行为又反过来影响着这个时代的审美观。人们发布到网络中的言论往往是不假思索的、更缺乏理性的,比如人们对于运动照片的评价更注重照片给人的第一印象,而不总是借助于人们对健康体魄的认识、对身体美的追求。相比之下,人们在观看运动照片时更倾向于寻找直接的视觉刺激,对观看欲望的满足,这包括一切吸引眼球的因素。比如八块腹肌、马甲线等这些就是可以直接看到并吸引眼球的元素。但并不能说腹肌、马甲线就与强健的体魄有直接关系,只要去看看拳击比赛就会发现我们日常对强壮的理解有些偏颇。可是这样的观看方式决定了这些吸引眼球的东西才能够广泛传播出去,而广泛的传播又再次塑造着我们的审美意识,带给我们对自我身体的焦虑。仿佛没有八块腹肌就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没有傲人三围的身体就是缺乏吸引力的。这样的审美观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潜移默化地用这些标准来评判人们的身体,用赞美和漠视来给予不同身体以不同的反馈,给不符合标准的人以压力。这些压力促使他们或改变自己的身体,或受到焦虑的困扰。对身体的焦虑成为了现代社会的焦虑之一。对身体的焦虑既是晒运动照行为结果,也是下一轮运动爆照的原因。

晒运动照现象看似是个人行为,但背后是消费社会对时代精神的塑造。它既带来又反映出当下人们对身体的焦虑,美好的身体已经成为自我认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晒运动照作为一种图像文化和消费社会的诞生与发展都有重要关系,运动照用来满足人们对健康、美好、自律生活的向往,也用来满足视觉刺激,它的观赏价值就是它的商业价值。在消费社会中,人的这些欲望可以被快速满足,但又永远无法真正满足。晒运动照现象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同时也带来焦虑,但无论是愉悦还是焦虑都可以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猜你喜欢
消费社会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思想研究
美国消费社会是怎样“炼成”的
电视剧《欢乐颂》与“新穷人”的思考
试论对武汉地区大学生瑜伽消费情况的研究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探析鲍德里亚思想的研究脉络
科技风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鲍德里亚理论视角下解读《白噪音》中的消费文化
试论消费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陷阱及其应对
消费社会与苹果拜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