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湖的蝶变

2020-03-01 17:40叶梓
绿叶 2020年8期
关键词:石湖范成大太湖

◎叶梓

苏州西南,有一片辽阔的水域叫石湖。为什么叫石湖,有一则杀气四溢的传说,那就是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派兵偷袭吴国,从上方山东侧挖河挺进,当挖到越来溪中段时,水域变宽,底下又全是石头,故名石湖。如果这一说法成立,那么,石湖的历史至少也有2500年了。有趣的是,后来的考古者在石湖围垦和清淤时并没有发现“湖底皆石”的现象,于是,这一说法受到了挑战。千百年来,石湖之名的来历,说法纷纭,莫衷一是。相较之下,有一种说法似乎更加可靠,那就是宋朝之前,可能叫“南湖”或“城南湖”。那为什么又叫石湖呢?明代的《石湖志》中的一段资料记载,石湖南口的莫舍村,《(莫氏)族谱序》云:始祖乃湖州溪上大姓,宋绍圣间赘于吴江县范隅乡一都石湖之滨,地名石舍。子孙繁衍,满村皆莫姓,所居遂改称莫舍。极有可能,石湖之名,就得之于“石湖”南端西侧入太湖通道处的这个名叫石舍的古代村落。

不管为什么叫石湖,千百年来,石湖就静静地在那里,波澜不惊,以其独绝的田园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成为苏州的一道独特风景。

民国《吴县志》里有这样的记载:

石湖在县西南十八里。《姑苏志》:“太湖支流,自胥口又东,出吴山,南曰‘白洋湾’,折北汇于楞伽山下,曰‘石湖’。界吴县、吴江之间,有茶磨诸峰映带,颇为胜绝。相传范蠡从入五湖处。”

石湖之水,来自东太湖,北上经越来溪,过越城桥,复与胥江又汇入大运河。石湖作为太湖东北出水支岔,在上方山前形成的一个太湖内湾,因为山与水的一次相遇,遂成为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石湖志》总叙上有一段话,将石湖的美景描摹得淋漓尽致:

当飙风倏起,云涛雪浪掁动林麓,而雾雨空濛之际,则四顾莫辨,如在混沌中,迨风止波平,则一碧如镜。其横山,上方,茶磨,拜郊台诸峰,如屏如戟,如龙蛇狮象,浮青滴翠,气势与湖相雄。两涘皆幽林清树,绿阴团团,而村居野店,佛祠神宇,高下隐见。至其桥路逶迤,阡陌鳞次,洲渚远近,与夫山舆水舫之往来,农歌渔唱之响答,禽鸟鱼鳖之翔泳,皆在岚光紫翠中,变态不一,殆与画图无异,故号吴中胜景。

石湖,就以它独特的美丽而存在,在它的周围,溪、江、塘、泾、港、溇、湾、浜、渚相连错落,形成各具异趣的完整水系,让石湖美景独冠江南。

如果说这是石湖的自然魅力,那么,它的历史文化也毫不逊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带就是吴国贵族的游猎之地与祀祝场所。现在的郊台、吴城都是吴国历史的见证。只是后来吴王夫差不听忠言终被越国所灭后,石湖与上方山经历了近千年的冷清与沉寂。直到公元6世纪,南朝君王礼佛重僧,在各地普建禅房,上方山上的治平寺即梁天监二年(503)建造的梵宫,香火从此兴旺起来,附近渐成村落。南宋时期,诗人范成大的隐居,要算石湖史上的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他之所以选择隐居于此,既与苏州是他的故乡有关,也与石湖怡人的湖光山色有关。范成大晚年在石湖之畔种梅、写志,让石湖的湖面上反射出文化的光芒,尤其是宋孝宗御赐“石湖”两字,让石湖的美名远扬江南,而且,范成大的石湖别墅拉开了文人在此筑墅隐居的风气。可惜金元入侵,石湖再次冷落。明代的苏州,文风昌盛,众多文人墨客常常来石湖,纵情山水,诗酒酬唱,留下了众多的历史人文景观。

清代以降,乾隆数下江南,总是亲临石湖,还特别赞曰:

佳丽江山到处同,

惟有石湖乃称最。

早在新中国成立不久,苏州的园林部门就对石湖开始了踏勘、规划。20 世纪50年代末,开发石湖为文化休闲居住区的提法,成为苏州文化界有识之士的共识,只是当时囿于经济困难,未能付诸实践。1957年,苏州征用了大量土地开展荒山绿化,正式组建上方山果园。1965年,当地政府出资修复渔庄。遗憾的是,石湖开发的步子刚刚迈开,又逢“文革”,不仅让这一切停了下来,还遭遇到更大的破坏。据有关资料介绍,当时,不少文物遭到损坏,佛像被毁,就连“吴中胜境”牌坊也被轰然推倒。在这个特殊的时代,石湖的水面也在“农业学大寨”“以粮为纲”等思想大潮的影响下严重缩减,本来水面面积达328公顷的石湖,建成南北湖圩,83.7%的水面被围垦,人工造田2800多亩,水面仅剩58公顷。

石湖,一度成为“石河”。10年之后,1978年,苏州市园林处终于再次开始对石湖的全面规划。

也许,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石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开发。经周东浦先生设计,自上方山建园开始,6000亩山坡地逐渐蔚然成林。20世纪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先后修复、重建和新建了一大批景点,建成“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揭开了石湖上方山建设史上新的一页。最为可贵的是,1980年,石湖景区被列为国家太湖风景名胜区的13景区之一,这也是石湖开发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节点,以至于6年后,苏州市政府于1986年果断做出“退田还湖”的决定,在北石湖修筑南北向的越堤、东西向的石堤,将石湖水域一分为三,自此有了北石湖、东石湖、南石湖。2001年,苏州市政府为了进一步保护、开发、建设石湖景区,编制了石湖总体规划,启动了一系列提升石湖的景观工程。2010年9月19日,石湖景区工程的“点睛之笔”——滨湖区域工程开工建设。至此,包括23个主要景点在内的石湖景区的4大景群格局全面建立,形成了东南西北各有千秋互为补充的完美布局。

千年已去。石湖的水面仿佛一面镜子,既可以映照出吴王夫差、范成大、李根源斑驳的身影,也可以映照出新时代苏州的高速发展。回望石湖,无论是吴越争霸时刀剑相向的石湖,还是范成大隐居其间种梅赏菊的石湖,无论是明清时文人墨客谈书论道的石湖,还是今日携妻将子享受静美时光的石湖,石湖从一座野逸之湖到今天大景区的发展之路,见证着苏州城深厚的历史文化与江南水乡的田园风光。这,既是大自然和历史的无私馈赠,也让后来者不得不在石湖文化内涵的发掘与传承上,持之有恒地做一个永不落幕的实践者。令人欣喜的是,在石湖的当代发展史上,苏州园林部门一直遵循生态法则和自然规律,让每一个点,让每一处景,都充分利用山水、田园、史迹等多种元素,促进了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共生。

从这个角度来看,石湖的当代意义,已经跳出并超越了一座湖本身的意义。它就是一部浓缩了的苏州史,见证着苏州的沧桑与发展,也见证着新时代苏州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上坚定的步履。

石湖,以它“近山映远山,远湖通近水,游人皆依水”的生态格局,成为苏州古城和太湖自然风景之间的一条山水风景纽带。

而这样的跨越,是一场历经了千年的华丽蝶变。

猜你喜欢
石湖范成大太湖
《太湖冬景》
太湖茭白
水鲜宴,舌尖上的石湖之美
浅谈杨树育苗技术
文徵明诗咏石湖
恣肆雄强,独白古今——简析王铎《自书石湖等五首卷》
太湖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太湖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