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隐喻观

2020-03-03 15:24
今天 2020年18期
关键词:语言学隐喻语篇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1.引言

自概念隐喻理论提出以来,隐喻成为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话题之一,呈现出跨学科、多视角的发展趋势(孙亚等2017)。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言中隐喻的探讨开始于Halliday(1985)的《功能语法导论》中,他指出,隐喻现象不仅出现在词汇层面,也出现在语法层面,即语法隐喻。本文主要通过梳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提出的一些隐喻观,探寻它们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2.系统功能语言学关涉下的隐喻内容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系统功能语言学主要在语法、语篇和多模态方面探讨隐喻问题,Halliday(1985,1994,2004,2014)主要探讨语法隐喻问题,并不断对语法隐喻进行补充和完善。此外,研究者还尝试从系统功能视角探讨多模态隐喻问题,并主要从语篇层面进行多模态隐喻分析。

2.1 语法隐喻。语法隐喻采取自上而下的视角研究隐喻,以意义为出发点,探寻意义是如何表达的,隐喻是一种意义表达式的变体(Halliday1985:320)。

Halliday(1985,1994)对语法隐喻的研究主要是从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上探讨的。在概念隐喻中,一个过程可以隐喻转换为另一个过程,或者一个小句复合体转换为一个小句,同时,各小句中相关的功能成分(如参与者、过程、环境因子等)也可互相隐喻化,被转换的功能成分在词汇语法层还可从一种隐喻形式转换为另一种隐喻形式。(1)是物质过程,它可以隐喻转换为心理过程(2),同时参与者也由动作者(they)转换为感觉者(the fifthday)。

(1)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

(2)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

人际隐喻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语气隐喻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特定的语气往往表达一些固定的言语功能,如陈述语气表达陈述功能,命令语气表达命令功能,但(3)(4)的语气不同,却表达了相同的语义功能,(4)是(3)的隐喻式。

(3)You shouldn’t say such a thing.

(4)How could you say such a thing?

Halliday(2004,2014)进一步提出语法隐喻综合征,认为从一致式到隐喻式的表达可能要经历多次转换,并根据词类和语法功能转换对语法隐喻进行了重新归类,共区分了13种语法隐喻,包括由相应的一致式成分向事物转换、向性状转换、向过程转换以及向环境成分转换等。这一时期,语法隐喻向层级性发展,从语言演变的角度阐释了区分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的必要性,因为内容层面分化成了语义和语法两部分,语义与语法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复杂了,不再一一对应,于是产生了“不一致”,即隐喻化的表达式(姜望琪2014)。

2.2 多模态隐喻。多模态话语主要是指多种符号资源在同一语篇中协同建构意义。滕达、苗兴伟(2018:54)指出,从系统功能层面对多模态隐喻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基于视觉语法理论阐释多模态隐喻的建构和分类并建立隐喻系统,将视觉语法结合叙述理论对语篇进行多模态分析(冯德正2011:24-29,亓玉洁 冯德正2014:8-13,刘纯2016:52-56);二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结合认知语言学视角,形成有效连接和互补,分析多模态语篇(张德禄 郭恩华2013:20-28)。

冯德正(2011)将视觉图像的元功能资源看作隐喻潜势,分析了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与隐喻的构建。他指出,识别目标域与源域的原则是看图像所构建的语法结构体中的常规实体与非常规实体,但图像隐喻的识别离不开语境,尤其是图像所属的语类;人际意义资源和语篇意义资源的隐喻潜势来自拍摄位置和空间位置所构建的隐喻体系,因为拍摄位置和空间位置的意义来源于人类的生理和文化体验,构成了隐喻的经验基础。

我们发现国内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多模态隐喻研究大部分都是呈结合的视角探讨的。张德禄、郭恩华(2013)则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和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两个视角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他们认为两个研究视角之间的连接与互补可以从语言学基础层面、语言哲学层面、语境层面、主体理论构建层面进行探讨。滕达、苗兴伟(2018)以绘本语篇为语料分析了视觉语法意义中的隐喻潜势,研究中借助认知视角,分析了在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功能下的多模态隐喻建构和意义表达,并且指出多模态隐喻识解过程中须要以认知和体验为基础(2018:59)。

3.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研究的主要特点

系统功能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主要从历时的角度寻找依据,把意义进化观作为理论依据,不断深化层级思想,认为语法隐喻是经验的重新构建,常常会借助认知语言学中的某些观点,实现对隐喻理论的拓展与互补。

3.1 以意义进化观为理论依据。Halliday(1992)提出意义进化观,对语法隐喻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意义进化观关注的不是语言形式的变化,而是功能语义的进化,即语言系统的意义潜势是如何得以拓展的,而语法隐喻正是拓展意义潜势的主要资源策略。

林正军、张姝祎(2018:26)也从上述三个维度探讨了语法隐喻产生的理据,他们指出,从语义的种群发生来看,人类种群的跨区域分化和跨时代衍化是语法隐喻产生的外在动力。从语义的个体发生来看,年龄和社会角色的改变是语法隐喻产生的内在需求。从语义的语篇发生来看,情景语境(语域)和说话人的意图是语法隐喻产生的交际动因。

意义进化观作为对语言本质和意义发展的理解,不但赋予了语法隐喻理论以历史的维度,从而有力地证明了语法隐喻的客观存在,而且将语法隐喻的阐释引向人类经验识解和重塑以及人类认识能力发展的方向,从而使语法隐喻理论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研究语言现象的理论框架而是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深刻哲学含义的理论(杨雪芹2012:126)。

3.2 强化层级性。语法隐喻观在修正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突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分层思想和系统理念。Halliday将语言分成三层:语义、词汇语法、音系书写,他指出,人们对语篇与小句关系存在普遍误解,“认为语篇由小句组成,这是误导,语篇不是由小句组成,它们之间不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是构成性关系,因为它们处于语言系统中不同的层次:语义层与词汇语法层,语篇由小句体现”(Halliday2004:587)。

意义进化的内部原因是语言的分层性,语言内容平面分离成语义与词汇语法层,语言表达平面分离成语音与书写。语法隐喻产生的理论条件是指语言系统内部的必要特征。

张德禄、董娟(2014)对语法隐喻理论发展模式做了研究,他们指出语法隐喻经历了功能模式、分层功能模式和分层系统功能模式三个阶段,后两个阶段是把系统功能的分层思想融入和深化的过程。在功能模式阶段只是从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方面探讨语法隐喻,而分层功能式模式和分层系统功能模式阶段则突出了语义和词汇语法的层级性,并引入了“超语法语义域”概念,进一步深化了层次思想。

3.3 突出经验的重构性。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语言看作是人类经验的基础,即通过语言来识解经验,把现实世界中的经验建构在语言中,这样一来,语言实际上就是对经验范畴的编码。Halliday通过小句的语法来识解、解释经验现象,来反映我们对现实的体验和看法,并通过经验功能中的及物性系统将经验的世界建构成可操作的过程类型。也就是说,把人们的体验、经验、经历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以过程为中心,通过过程来确定与过程紧密相连的参与者和环境(陈旸 黄国文2010:22)。

Halliday(2004,2014)把语法隐喻归纳为13类:性状向个体转换;过程向个体转换;环境成分向个体转换;连接成分向个体的转换;过程向性状的转换;环境成分向性状的转换;连接成分向性状转换;环境成分向过程转换;连接成分向过程转换;连接成分向环境成分转换;无人称形式转换为个体;无人称形式向过程转换;个体向扩充成分的语言使用现象。这些转换正是反应了经验的重构特征,它强调语言的意义而非知识。

3.4 借助认知观。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同属功能主义阵营,对隐喻的探讨都会涉及对经验世界的认知识解,以及语言体现或表征的问题,虽然它们的研究思路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前者着眼于社会学取向,后者着眼于心理学取向;前者立足于 三大元功能,后者偏重概念功能;前者关注主体间交流,后者关注主体的反映;前者关注语言的外部因素,后者关注语言的内部因素(胡壮麟2014:49)。但总的说来,很多研究者(张德禄 郭恩华2013;陆丹云2013;吴安萍 钟守满2014;)认为,认知语言学中的理论和成果会对系统功能的隐喻研究提供有益和必要的补充。

4.结语

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隐喻的探讨,主要是语法隐喻的研究,以及对语法隐喻的扩展,如语篇隐喻,同时,多模态隐喻的研究也是功能语言学涉足的一部分。在这些研究中,语法隐喻观不断得以修正、充实,突出了层级观和系统观的思想。系统功能的隐喻观以历时的意义进化观为理论依据,与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观形成了互补和交融的局面。

猜你喜欢
语言学隐喻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