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教学策略探究

2020-03-03 15:24
今天 2020年18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电子商务

(余姚技师学院 浙江 余姚 315400)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电子商务蓬勃发展起来,电子商务专业也成为高等教育、中职教育中备受青睐的热门专业。在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商业课程是主要部分,教会学生理论专业知识,实训课程教会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在电子商务的时代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加强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训教学刻不容缓,如何优化教学策略,是当前阶段中职教师应当思索的问题。

1.当前阶段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教学的不足

1.1 实训教学的相关资源不完备。当前阶段,中职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训教学过程中,硬件设施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部分学校在电子商务实训上的资金投入非常有限,实训教学缺乏设备和资源,教师开展实训教学活动就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1.2 实训教学结构不科学。近些年来,电子商务专业不断进步,中职院校在专业教学上一直在推陈出新,但是实训教学的体系结构还有待提高。中职院校现有的实训项目比较单一,学生参与实践训练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实训教学难以收获成效[1]。

2.优化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教学的长效策略

2.1 优化专业实训教学结构。在中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提高实训教学效果,中职电子商务专业首先应当积极探索科学的实训教学体系,优化专业实训教学的结构。一方面,根据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职院校要制定科学的实训课程标准,完善实训考核体系,以严格的考核标准来要求学生,促进教师将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融合到学生的实践训练中,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2]。另一方面,中职电子商务专业要摒弃过去传统的教师主导式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和实践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学生主导的多元化实训教学模式,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项目训练、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兴趣激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专业实践训练过程中去。

2.2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教学。电子商务专业近些年来崛起的一个新兴专业,是伴随着互联网而生的,对于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应用意义非比寻常。因此,在中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实训教学才能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中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可以积极与社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训练的机会和平台。一方面,中职院校可以与电子商务相关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企业可以将网店经营等适宜学生训练的工作事务委托给学校,学生可以在实际的电子商务市场环境中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战。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让学生体会真正的电子商务氛围,开拓学生的眼界,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同时,通过与学校合作,企业可以大大降低运营成本,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中职院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可以吸引企业投资,搭建电子商务模拟平台,弥补学校实训资源不足的缺陷[3]。

2.3 深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职电子商务专业要优化实训教学,不仅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教学,还要深化工学结合,让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学生深入到企业中去,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体会电子商务专业的魅力。学校和企业可以进行商讨,根据学校的教学进度和企业的实际项目进度,设置适合中职学生的工作岗位,让学生担任企业电子商务助理,跟随企业技术人员快速成长。

2.4 推进BtoB实训。在新形势下,电子商务的市场发展空间十分可观,当前阶段网上购物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人们日益增长的网上消费需求为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力。在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训教学过程中,学校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应当鼓励学生抓住机遇,在发展前景广阔的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自主创业[4]。通过BtoB平台,学生可以创办个人的虚拟网店,学以致用,将课堂上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网店运营中去。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中职院校开展电子商务专业,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对于学生的实践训练也要不断加强。为了更好地提高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教学的成效,一方面,中职院校要优化专业实训教学结构,加强体系建设。另一方面,中职院校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训练的平台。除此之外,中职电子商务专业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BtoB实训,从而充分提高自己的技能应用水平。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电子商务
2025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8万亿元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电子商务法》如何助力直销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跨文化思考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