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文之美,悟文之意
——浅谈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

2020-03-03 15:24
今天 2020年18期
关键词:文意文言文记忆

(江西省修水县全丰镇中心小学 江西 修水 332400)

1.以“趣”为经

在文言文教学中,最常见也是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形式单一,学生学习起来寡淡无味。常见的学习模式就是新课伊始,通读顺文,逐句翻译,最后提炼文意,机械记忆。这样过于模式化的课堂,形式单一,学生如何能够产生学习的期待,又何谈产生阅读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对于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就会消失殆尽,很难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文言文教学的延续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就会有一种任务的压迫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就很难生出喜欢的情绪,那么换一种方式,把文言文作为一种学习的调剂,学生就会学的兴趣盎然。教师应当把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经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如《纪昌学射》这则故事本身内容浅显易懂,其中蕴含哲理是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下功夫,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才能学好一项技艺甚至一门课程。教师就可以抓住教学契机,对这则文言文进行拓展阅读,合理运用导语,激发阅读兴趣。“猜”读内容,寻找依据。巧用“猜”的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解读的欲望,学生有的说一句,有的说两句,活跃气氛。最后再回归文本,详细解析,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和完善。此时,让学生再去阅读教材中的文本,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替换文言文,这样使学生对白话文和文言文之间联系的理解更加深入。轻松和愉快的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学生怎么会排斥文言文呢?

在学生兴致高涨地学了文言文之后,如何确保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语言呢?那么教师就要适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表达,检验教学成果。在深入理解文本之后,设计情景让学生自己表达。比如在《杨氏之子》这篇课文学习后,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假如文中的杨氏子是学生自己,遇到客人用自己的姓氏开玩笑,是否能做出杨氏子那般幽默诙谐的回答。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就妙在没有直接说“孔雀是你家的鸟”,而是选择用反问的句式,“怎么没听说孔雀是你家的鸟”,让孔姓客人哑口无言,无可辩驳。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入情景进行思考,无须用更多的语言来描述,学生就会明白语言规则的运用。

2.以“读”为纬

阅读,重点在读。如果想要深刻理解文意,就要反复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以“读”为纬,能达到让学生深层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语句、用法的目的。

首先进行初读,感受文章韵律的美感。文言文较之白话文更加注重停顿和断句,一句话断句位置不同,文意就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学习的难点就是掌握正确的停顿、重音,把握语速和语调。教师的范读就是学生学习的模板,在阅读之前,可以让学生在书上做上标记和记号,帮助学生进行正确朗读。教师抑扬顿挫、平仄起伏的朗读能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阅读的音律魅力。

其次,文言文教学如果仅仅依靠逐字讲解、机械记忆,学生很容易厌倦和反感,不利于文言文教学的长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品读。针对这一情况,构建和完善情境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就显得至关重要。情境体验式课堂教学让学生形成主体学习方式,实现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采用场景模拟、即兴表演、剧本构建等多种活动,全方面调动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体验感和理解能力。拿《伯牙绝弦》一文举例来说,在基础知识点的讲解之后,教师就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吟咏之美。钟子期去世以后,俞伯牙来到他的墓地前写下一篇短歌悼念亡友。这个时候可以结合音乐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诵读,在诵读过程中,以期达到和古人的情感共鸣,体会俞伯牙失去知音挚友的悲痛之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内涵理解。

最后则是进行课文文本的背诵,背诵是积累的基础,也是文言文阅读的课标要求。文言文历经千年历史风烟,是我们璀璨辉煌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积淀,背诵这些经典文章,更加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让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文化。同时,我们反对传统的死记硬背,这样虽然能够达到课程考试中取得高分的目的,但这是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的。我们提倡结合文本韵律,根据文章蕴含的哲理进行分层,层层递进,抓住记忆点的记忆方法,这样的记忆往往更具有持久性,在记忆的过程中也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3.总结

以兴趣为“经”,以“读”为纬,经纬交织,构成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的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够感文之美,悟文之意,进而热爱文言文的学习,实现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高效教学的目的,最终让学生形成热爱我们祖先留下的辉煌灿烂文化的观念,在未来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保持文言文学习的热情,才算是最终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文意文言文记忆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参考答案
会背与会默写
工筆文意之大化——关于田禾虎画风格元素特征的分析
表达准确,文意清晰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